村委主任杂志

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测度与时空分异分析

时间:2024-10-28 16:10:28来源:新疆科技学院 文字:陈启明

  文章首先基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住条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五个角度界定农村人居环境,构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单位,对2011—2021年安徽省16个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水平进行测度,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2011—2021年期间,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呈逐步改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皖南、皖中地区人居环境质量水平优于皖北地区,皖中地区整体的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提升较快。最后对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出建议。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环境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此背景下,人居环境理论的发展为农村环境的改善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霍华德等学者的人居环境理论推动了对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深入探讨,并逐渐形成了以居民为主体的研究视角。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参与积极性以及环境治理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2001年,吴良镛出版专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初步建立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在此之后,国内的研究开始聚焦于村庄聚集建设、环境治理途径、空心村人居环境演变、乡村聚落空间、农村基层治理以及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等多个方面。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当前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提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策略和建议。通过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数据分析,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测度,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研究区域概况

  安徽省位于中国中东部地区,长江、淮河横穿省内,与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山东、江西六省接壤。长江与淮河将安徽分为皖南、皖中、皖北三大区域,同时也因两大水系的分割,使得三块区域的环境有着明显差异。

指标选取及研究方法

指标选取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主要围绕城市建设和城乡发展规划等问题展开。借鉴七部委印发的《关于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的指标选取,并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的具体特点,构建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该体系的主要维度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居住条件、经济发展,共选取了22个指标层。

表1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数据来源

  文章所用的指标数据均来自2011—2021年《安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各地区各年度的地方统计年鉴以及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研究方法

  熵权Topsis模型是熵权法和Topsis模型的结合。它首先使用熵权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这样可以更客观地反映每个指标的重要性。其次使用Topsis模型计算每个选项的接近度。该方法在反映指标权重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方面具有优势。计算过程如下:

  ①构建标准化矩阵。首先构建由原始数据构成的矩阵X,原始数据由m个对象n个指标构成,然后采用极差法,按照以下公式对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Y。

  正向指标:(1)

  负向指标:(2)
                       (3)

  上述式中,i=1,2,3,…,m;j=1,2,3,…,n。

  ②计算指标权重。计算公式为:

(4)

  式(4)中,wj为熵权法计算结果。

  其中,0≤wj≤1,且。ej表示信息熵,是对原始数据的信息量的概括,1-ej为信息熵冗余度。hij代表指标特征比重。

  ③构造加权决策矩阵。对标准化矩阵进行处理,得到加权决策矩阵。

(5)

  ④计算各方案到正理想解与负理想解的距离。

(6)

  其中,正理想解与负理想解分别为:

  ⑤计算各方案综合综合评价指数。

(7)

  式中,Ti介于0—1之间,数值越大(越接近于1),表示结果越优。

实证分析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测度与时序分析

  在构建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安徽省各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就文章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而言,评价综合指数越大,表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越好;指数越小,表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越差。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测度值呈逐年增长趋势,增长较平稳,如图1所示。2011—2021年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在0.21—0.59之间,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测度值平均水平为0.358,说明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整体水平仍然偏低。

  从安徽省各地区的农村人居环境测度值来看,有7个地区超过或等于全省平均水平,9个地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研究期间,各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测度值均值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是马鞍山市、铜陵市、黄山市,马鞍山市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平均得分为0.477,排名第一;铜陵市排名第二,平均得分为0.432;黄山市排名第三,平均得分为0.415。排在最后四位的分别是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阜阳市,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测度值均值分别为0.299、0.271、0.266、0.264,均未达到安徽省平均水平。从年增长率来看,年增长率最高的是合肥市,为8.6%,最低的是铜陵市,为0.9%。

  如图2所示,从各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结果来看,除生态环境子系统综合测度值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子系统综合测度值均呈上升趋势,整体上呈“两头松,中间紧”发展趋势。可以明显看出,2015年之后,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以及居住条件子系统测度值由高至低排序,生态环境测度值虽有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缓慢。在研究期间,各子系统之间的差距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因此,在综合整治时需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找准补齐核心短板,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通过以上评价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相对较低,虽然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测度值总体呈稳步提升趋势,但整体提升幅度并不明显。就目前来看,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也是城乡差异的重要体现。这说明近年来安徽省对于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但是采取相应解决措施的力度还较弱。第二,除生态环境子系统测度值呈缓慢下降趋势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住条件、经济发展子系统测度值均呈增长趋势,在研究期间,总体上呈“两头松,中间紧”发展趋势,说明子系统之间的差距先减小后增大。因此,应因地制宜,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


图1 2011—2021年安徽省整体人居环境变化趋势(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图2 2011—2021年安徽省各地区人居环境测度值均值(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表2 安徽省各地区人居环境综合测度值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为更好地了解2011—2021年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空间分布情况,本研究利用ArcGIS软件绘制了2011年、2015年、2018年以及2021年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空间分布图。根据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得分结果,将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分为低水平、较低水平、较高水平、高水平四种类型。

  总体来说,安徽省各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呈聚集连片分布特征。2011—2021年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图呈积极改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低水平区域减少,高水平区域增加,表明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逐步提升。质量水平从皖南、皖中至皖北呈逐渐下降趋势,皖南东部地区质量水平高于西部地区。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高水平地区出现较少,2021年仅有马鞍山市为高水平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皖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气候相对湿润,皖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较差。值得注意的是,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在安徽省东南部,靠近江苏省南京市,这种现象是该地区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强劲的经济发展的结果。南京市经济实力雄厚,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周边地区的趋同效应。而皖北地区缺少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以农作物种植为主,没有二三产业的良好支撑,大量人员外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意识薄弱。

结论与建议

结论

  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住条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五大维度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测度,并对各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安徽省各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测度水平呈稳定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较小。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测度值平均水平为0.358,说明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整体水平仍然偏低。从各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结果来看,除生态环境子系统综合测度值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子系统综合测度值均呈上升趋势,整体上呈“两头松,中间紧”发展趋势。

  其次,总体来看,安徽省各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呈聚集连片分布特征。2011—2021年安徽省各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图呈积极改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低水平区域减少,高水平区域增加,表明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逐步提升。质量水平从皖南、皖中至皖北呈逐渐下降趋势,皖南东部地区质量水平高于西部地区。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类型逐渐减少。

建议

  首先,缩小农村生活环境和发展重点方面的区域差距至关重要。因此,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形成因地制宜、可行、可持续的协调机制,有效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离不开经济的支撑。随着“三生空间”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大量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资金持续不断流入农村。

  编校:乔星琦

  网络:柳绣华

  监审:肖慧敏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