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时间:2024-10-24 13:57:44来源:河南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郑文文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柱,应通过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价值。文章以乡村振兴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为核心展开探讨,从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概况出发,阐述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最后从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振兴文化产业体系、积极开展农村传统文化活动三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乡村振兴下如何创新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概况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农村地区长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具有积极价值和深远影响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遗址、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

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着眼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涵盖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旨在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业产值,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环境,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是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也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创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是促进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价值,可以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例如,基于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衍生出来的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旅游等可以为乡村带来经济效益。此外,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升级,提高乡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社会治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规范、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对于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引导乡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四是有利于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引导乡村居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策略

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夯实乡村文化创新发展基础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信息。在新时代背景下,若想推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重要支撑,就要加强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与保护,为乡村文化创新发展夯实重要基础。

  第一,加强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涵盖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地方特色、民俗节日等文化遗产,它们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源泉,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支撑。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专业机构等应加强合作,共同组建专业团队。首先,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搜集整理民间故事、传说、风俗习惯等口述历史资料。同时,利用录音、摄影、视频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与变迁,确保乡村文化资源的详实性与全面性。其次,利用图书馆、档案馆及网络资源,收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地方志等资料,深入了解当地文化背景、历史沿革,为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拜访本地的传统手工艺人,了解他们的技艺、工具、材料及制作流程,在实地走访过程中,专业团队最好能够做到全程音像记录,保证乡村传统文化资源采集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第二,用现代手段处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专项数据库。通过现代技术处理农村优秀文化资源是实现传统文化数字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更是实现乡村文化创新发展的基础。在实践中,专业团队需对已采集的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分类与详细记录,按照其来源、类型、功能、表现形式等,将搜集到的所有乡村文化资源进行分类。首先,需要将乡村文化资源的名称、创作年代、地域来源、制作工艺乃至背后的故事等进行详细记录,为后续数据处理、构建非遗数据库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图像处理、语音识别和文本分析等现代手段,对整理好的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统一数字化处理。最后,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搭建平台,将数字化处理后的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数据,以文字资料、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录入至平台,以便于用户检索和浏览,为后期调取和应用传统文化资源提供便利。

打造乡村振兴文化产业体系,焕发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活力

  打造乡村振兴文化产业体系既是活化利用、创新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致力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过程中,应增强发展意识,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同时推动不同产业之间的深度衔接,由此形成现代化乡村文化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提升农村经济竞争力和吸引力,推动乡村振兴与发展。

  第一,增强发展意识,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融合。正确认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是对其进行创新发展的第一步。我们需要理智地认识到,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既是维系农村生存与发展的精神财富,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应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深度结合,创造独特的产业模式和产品,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提升农村经济竞争力和吸引力,推动乡村振兴。例如,在旅游中融入传统手工艺展示、民俗体验等元素,既能丰富旅游内容,也能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活化。此外,也可以通过VR、AR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古老故事以生动、互动的形式展现,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兴趣,从而扩大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第二,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农村文化资源,各地在推进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以农村为载体,结合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资源,打造特色化、现代化文化产业。首先,坚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教育”融合,打造集教育、观光、研究为一体的产学研产业。通过开展融入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丰富教育内容和农村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参与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等特色课程的过程中,深入地了解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其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坚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打造现代旅游产业。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当地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其与当地自然景观、民风民俗等紧密融合,发展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同时结合当地的农产品、手工艺品进行销售推广,形成特色品牌。这样既能够活化利用、创新发展农村传统文化,又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以此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局面。再者,坚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融合,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创意产业是指利用创意、技能和智慧进行商业运作的产业,涵盖了设计、音乐、表演艺术、媒体、广告等多个领域。将创意产业引入农村,能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能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顺利实现。在推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创意设计特色纪念品、手工艺品、服装等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影响力,促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与此同时,各地乡村可以举办各类文化创意大赛、展览等活动,激发村民的创意潜能,促进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构建特色文化创意品牌,推动乡村振兴。在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还应深化不同产业间之间的衔接,通过产业之间的联动效应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产业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例如,将乡村旅游与农业种植、加工相结合,打造集观光、体验、购物于一体的产业链,带动农村各产业协同发展。

积极开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促进乡村振兴及乡村文明建设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中优秀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在培养村民的文明素养、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农村传统文化活动,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对乡村文明建设及乡村经济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应积极开展农村传统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及文明建设。

  第一,开展民俗节庆活动。民俗节庆活动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不仅能够充分展示农村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能够激发村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各地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融入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民俗节庆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娱生活,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及节日气氛。例如,在春节时,农村可以组织“年味儿”主题的灯笼制作比赛,使人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的灯文化;在端午节期间,举办龙舟赛和包粽子大赛,既能够弘扬龙舟精神,又可以让大家体验到传统节日的快乐;在中秋节时,举办以家庭为单位的月饼制作活动,使村民在共同制作月饼的过程中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深入理解中秋文化的深意,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

  第二,举办农村传统文化展览。农村传统文化展览能够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展示历史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乡村的文化魅力。在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各地乡村可以在当地政府、企业家等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创建以村史为主题的乡村展览馆,广泛收集和展示村里的老照片、传统农具、手工艺品等,由专业的解说员向村民以及前来观赏游玩的游客们讲述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使其在观赏中感受乡村的变迁和历史的厚重,同时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下,陶冶情操、提升道德水准和思想境界,促进整个乡村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第三,组织文艺演出。文艺演出是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方法,也是传承和传播乡村文化的有效途径。在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各地乡村可以邀请当地的戏曲家、民乐演奏家、民间舞蹈表演者等民间艺人进行表演,让村民及游客在享受本土艺术的同时,深入了解当地传统艺术形式,感受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乡村可以鼓励村民自发组建文艺团队,通过集体创作和表演,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这样既能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又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对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推动乡村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开展传统技艺培训。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文化及传统技艺,乡村负责人可以结合当地文化资源的类型、性质以及特点,合理开展传统技艺培训课程,比如刺绣、陶艺、编织等,聘请有经验的手工艺人作为导师,为有兴趣的村民提供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指导,激发村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鼓励他们自觉参与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行列之中,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乡村还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设计,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在开展农村传统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乡村负责人或者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将活动事宜、活动精彩瞬间以图文、短视频或者直播等形式进行记录、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鼓励更多人在传承弘扬、创新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开发现代文化产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文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应深刻认识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价值与作用。通过深入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开展乡村传统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有效策略,实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重要力量。

  编校:郭欢

  网络:柳绣华

  监审:牛勇雯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