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农村供水再上新台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安徽省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已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工程体系,管理管护水平不断提升。笔者立足安徽省农村供水实际,简要介绍农村供水工程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利用所掌握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对引入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农村供水企业建设管理及其面临的挑战作出一些思考和探讨,供同行参考。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村供水工程作为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其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乡融合进程的加快,对农村供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农村供水管理模式存在管理不规范、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农村供水领域,不仅有助于提高供水效率和服务质量,改善农村环境,还有助于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安徽省为例,从现代企业制度入手,探讨其在农村供水中的应用与实践,以促进农村供水工程规范化管理,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
现代企业制度概述
现代企业制度内涵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企业产权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一种新型企业制度。具体来讲,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在资产上有明确的实物边界和价值边界,采用公司制,拥有明确的盈利目标、科学的治理结构、严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通过要素优化配置和生产经营获得合理收益,既为社会提供了就业岗位,又保障了社会稳定。
现代企业制度特征
与传统企业制度相比,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产权清晰。指在企业出资者、企业法人以及与借贷方之间形成的企业资产的产权归属应清晰。就农村供水工程而言,在工程竣工验收时需对国家投资、企业投入以及用水户投工投劳等形成的资产登记造册、审计,验收后移交投入使用。
其次,权责明确。农村供水工程交由供水管理单位经营运行,供水管理单位作为管护主体,负责水厂日常生产制水、设施设备巡查以及收缴水费等工作,在做好供水服务的同时获取合理收益。
再次,政企分开。政府作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主体,承担行政职能;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从事生产经营,两者形成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相对独立又相互适应的关系。
最后,科学管理。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建立合理组织机构,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经济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
农村供水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工程现状
从“十一五”开始,安徽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重点解决苦咸水、铁锰超标、高氟水、高砷水等水质问题及水量不足、水源保证率低、取水不方便等问题;“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原有基础上,逐步扩大供水规模;“十三五”期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重点巩固贫困人口饮水安全,着力实施区域规模化供水,扩大农村集中供水受益范围。进入“十四五”时期,安徽省大力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推进淮河以南地区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强化现有工程管理,持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使广大农村居民喝上干净水、幸福水。截至2023年底,安徽省农村供水工程完成投资556.53亿元,共建有农村集中供水工程6781处、覆盖供水人口5262.13万人。从工程类型看,城市管网延伸工程128处、覆盖供水人口1004.18万人,千吨万人供水工程1165处、覆盖供水人口3947.33万人,千人供水工程509处、覆盖供水人口151.74万人,千人以下集中供水工程4979处、覆盖供水人口158.88万人。
管理现状
农村供水保障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地方人民政府是农村供水保障的责任主体。根据水利部有关要求,安徽省100个有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任务的县(市、区)已全面落实了“三个责任”,即县级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以及供水单位的运行管理责任;建立了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运行管理办法和运行管理经费“三项制度”。
根据供水规模大小,安徽省6 781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在管理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城市管网延伸工程,主要为依托市(县)自来水公司或民营公司进行管理的116处,占比91%;少量采取转供水方式由村委会管理。二是千吨万人供水工程,绝大部分由国有公司或民营公司(个人承包)管理,约1099处,占比94%。三是千人及千人以下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主要由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或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约5055处,占比92%;受自然条件影响,仅少量由民营公司或个人承包管理。各类工程管理组织形式情况见表1。
表1 安徽省各工程类型管理组织形式情况表
从受益人口看,城市管网延伸工程及千吨万人工程共1293处,仅占全省总工程的19%,但却覆盖了全省94%的农村供水人口。所以,对于这两类农村供水工程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理念,按照“政府监管、企业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思路发展,可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助力。安徽省农村供水工程覆盖供水人口情况见表2。
表2 安徽省农村供水工程覆盖供水人口情况表
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新时代农村用水需求增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主要解决群众饮用水安全基本需求,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家用电器的普及、环境整治的推进以及用水习惯的转变,农村居民用水量逐年提升。另外,农村产业、乡村旅游等的发展及乡村全面振兴对农村用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部分早期工程建设标准较低。部分早期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标准低、供水规模小,随着群众用水量逐年增加,水厂供水能力、配水管道管径等无法满足高峰期需求,间断出现水压不稳定或停水现象;部分供水设施设备老化严重,老旧管网漏损严重,影响了管道末梢水质水量。例如,皖北地区地下水长期超采,使得地下水动水位下降,水源井出水量不足,影响了正常供水;江淮丘陵区、沿江圩区及山区现有小水厂布局较为分散,地形地势的差异造成了水源水质的不稳定。
再次,工程运行管理不够规范。农村供水工程受投入不足、管理主体分散及管理能力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个别工程专业化运营程度低,特别是千人及千人以下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受自然条件限制,维修养护难度大,规范管理很难到位;一些供水单位虽公开了服务电话,但因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务意识不到位,导致供水工程出现问题时抢修费力耗时。另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平时大多外出务工,村庄“空心化”、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用水量较小,降低了供水企业运行效率,提高了生产成本。
最后,外部协调工作难度较大。部分地区农村道路、美丽乡村建设等工程施工前未通知水厂或有关部门,导致农村供水管道遭到破坏,产生的漏损点在短时间内难以发现,不仅影响了群众日常用水,还增加了水厂排查解决及运行管理的难度。根据2023年底统计数据,安徽省农村供水工程管网漏损率超过20%的工程2039处,这些工程覆盖了全省三分之一的农村人口。因此,引入现代企业制度,采取更为先进的管理理念、数字化的职能手段规范和提升供水企业管理水平十分必要。
现代企业制度在农村供水中的应用
首先,产权清晰与权责明确。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农村供水领域,可以实现产权清晰与权责明确。具体而言,就是对水厂从水源到用户链条中的各环节供水设施及管网进行清产核资,明确其产权归属,再据此划分各级政府、供水企业及用水户的权责范围。通过产权改革,可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供水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提高供水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效率。目前,安徽省已有多家大型水务公司采取EPC、“EPC+O”等模式,参与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建设和管护,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带来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促进了农村供水市场的良性发展;同时,明确权责范围也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履行责任,有利于行业部门加强对供水企业的监管,实现企业化运营、专业化管理,保障工程良性运行,让农户享受优质服务。
其次,政企分开与自主经营。实现政企分开是保证现代企业制度在农村供水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政府可以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基础上将供水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工作交由专业的供水企业负责;供水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拥有自主经营权和管理权,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制订供水计划、测算合理水价。这有助于激发供水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其供水效率和服务质量。截至2023年底,安徽省尚有285处农村供水工程由乡镇政府、县级水利部门或其所属单位参与管理,这些工程在确权后可采取特许经营、委托经营和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交由专业化供水企业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
最后,科学管理与风险控制。在农村供水领域,引入先进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内控制度,有助于完善专业管理标准流程,加强从水源到用户的全链条管理服务;同时,在管理中应注重风险控制和应急管理,构建专业化运维服务队伍,制定专业管理标准流程,依托大数据等,建立健全供水应急预案,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确保供水设施设备正常运行和农村居民供水安全。
现代企业制度在农村供水中的实践与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安徽省内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农村供水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皖北地区及淮河以南农村供水规模化程度高的县区,有的依托本地城市水厂,有的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吸引专业化大型供水企业参与工程建设与管护,实现了农村供水设施产权改革和市场化运营;科学的管理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提高了供水效率和服务质量,满足了农村居民的用水需求;大型供水企业还带来了智慧化管理服务,既提升了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又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参与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尽管现代企业制度在农村供水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建设新的供水设施以及后期运营维护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使得大型供水企业对农村供水领域兴趣不大。其次,农村供水市场起步较晚、成熟度较低,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吸引大型供水企业参与的动力不足。再次,部分农村地区的地理条件复杂,特别是山区用水户居住较分散,对大规模供水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大型供水企业在管理到期后的退出机制尚不明确,需要逐步探索完善。
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农村供水领域,对提高供水效率和服务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以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困难,应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和服务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专业力量参与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护,进一步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在农村供水中的应用和实践,推动农村供水县域或片区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行和统一管护,促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
编校:乔星琦
网络:柳绣华
监审:肖慧敏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