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文化传播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是组成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对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全力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章通过在文化传播视域下,研究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忠堡镇乡村振兴的传播路径机制,重点分析忠堡镇在文化传播赋能乡村振兴的基本方法、现有成就、面临困境和发展路径,真正实现“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文化传播赋能乡村振兴的基本方法
乡村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是从中国千年的农业社会实践过程中发展而来的,它不仅代表着更迭的乡村社会特征,还代表着广大农民的价值观与取向,更代表着人民群众的精神形象。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乡村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乡村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变化,优化乡村文化传播效果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完善人才和组织建设。
忠堡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和基层党组织,发动村民自治组织和自媒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创新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咸丰最美”评选活动并广泛宣传,发挥带动示范效应。定期举办“村村响”空中讲堂、送戏下乡和道德法治流动讲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切实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常态化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趣味运动会、节日晚会和耍花灯等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实施“百千万文化扶贫工程”,实现乡、 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发挥基层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
文化传播赋能乡村振兴的现状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乡村振兴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文章,必须筑好乡村文化振兴这一基础性工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新的媒介形式、内容样态、传播格局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动能。本章主要以文化传播赋能为突破口,重点分析在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经济建设与基层传播格局四个方面的现状。
文化建设:挖掘红色文化 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忠堡镇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忠堡大捷遗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高笋塘村,忠堡大捷被写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也是“湘鄂边苏区”精品线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有忠堡大捷烈士陵园。忠堡镇依托忠堡大捷这一核心红色资源和红色引擎,以推动红色小镇建设为抓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全县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红色旅游中心,完善忠堡大捷博物馆、陈列馆、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忠堡大捷红色资源开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丰富党性教育内涵,创新党性教育方式,做优党性教育品牌。着力建设红色小镇和推进忠堡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优势,实现了人民富裕、产业兴旺。拓宽红色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不仅能促进相关的产业融合发展,也能提供强大的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更能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物质基础与实践载体,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出现了转化和创新发展,红色历史资源与文化资源也将在与乡村振兴的碰撞中展现出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价值。
社会治理:“一统三治一站六联”模式强化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文化的传播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忠堡镇始终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深入推进“一统三治一站六联”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以社会治理推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巩固社会治理基础,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乡镇建设之路,如今的忠堡镇产业兴旺、管理民主、乡风文明、安定和谐,面貌焕然一新。其中,板桥村“一统三治一站六联”基层治理模式得到了中组部和中宣部的报道,板桥村和马倌屯村更是获得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经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 打造产业新品牌
乡村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淳朴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挖掘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忠堡镇一是着力完善农产品产销模式,以马倌屯村为中心,打造石门坎村、廖家堡村、板桥村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大力发展铜厂村特色产业和“纳凉经济”,形成种苗培育、高端菌菇、城郊蔬菜、景观农业、四季水果、林下经济、研学体验种植七大产业板块示范基地,不断扩大咸丰—余杭现代农业产业园规模,充分发挥产业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着力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二是经营主体市场化。依托咸丰县忠堡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推进土地集约规模经营,支持原有市场主体发展,大力引进新市场主体,确保企业盈利、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探索形成“农投公司+市场主体+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探索形成以农投公司为龙头的美丽乡村建设生力军。三是融合发展示范化。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推进农业全域绿色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旅游+”“互联网+”“科技+”“硒+”模式,致力发展乡村新业态,打造马倌屯、庙梁子、板桥、铁厂溪、细皮沟、高笋塘等乡村产业融合示范点,形成乡村振兴示范新样板。
基层传播格局:依托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本地平台
发挥基层文化传播的优势,不仅能为地区的文化发展提供好的思路,更能丰富当地人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忠堡镇每年以节日为载体,开展类型丰富的丰收节庆活动和主题多样的乡村文化旅游节,并借助短视频的高效传播和便捷的直播形式,让大众沉浸式体验新时代乡村文化的全新面貌。在吸引不少游客前往视频拍摄宣传地游玩的同时,培育了网红打卡点。例如朋友圈霸屏的马倌屯村打卡圣地——彩色水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相聚中国年》栏目直播团队通过直播的形式,报道该镇异地搬迁户搬迁后的幸福生活,展示独具特色的咸丰年味。这种以“直播+乡村振兴”形式呈现出来的节目,实质是一种以节目为载体的助力乡村振兴的工程。此外,忠堡镇还依托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微视频、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传播忠堡文化,开通了本地的微信公众号——魅力忠堡,旨在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及本镇便民服务等信息,目前覆盖受众已达5000余人。
文化传播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乡村文化中农民是主力军,文化传播必然也是由农民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具体体现。乡村文化关联着农民的日常生活,是农民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体而言,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具体来说,乡村文化又是农民通过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乡村文化从农村而来,又贯穿于农村,从根本上映射着农民的精神生活状态和最高理想,其发展更是和农村息息相关,和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关联。即使忠堡镇在乡村振兴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文化传播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困境。本章节主要分析忠堡镇在文化传播的主体、内容和途径这三方面所遇到的传播困境。
文化传播的主体困境:人才外流严重,队伍建设困难
乡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农耕为主,其他产业发展相对较弱,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青壮年劳动力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较重,务农所获得的收入较低,养老和教育成本逐年上涨,农村家庭只有依靠外出务工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支和得到创收。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发现,村中大多是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外流,文化传播队伍建设困难。
文化传播的内容困境: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受众脱节
现象明显
虽然随着抖音等新媒体和5G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受众群体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在农村,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和理念思路闭塞,很多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并不能够得到深层次的解读。即使乡镇有着无限接近基层群众的优势,但在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受众脱节的现象。
文化传播的途径困境:新旧媒体融合受限,创新思维不足
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新旧媒体融合成为传媒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结合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主流媒体与新媒体没有得到很好地衔接,导致基层媒体的服务型功能在乡村并没有被广泛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的纵向传播。结合当前新闻传播领域发展前沿,基层主流媒体虽然经常深入基层一线进行宣传报道,但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服务到每一个受众群体,老百姓大多对相关报道不能得到一手信息,接收信息相对滞后。
文化传播赋能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精神动力。当前,乡村文化传播存在着多样化的功能,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例如在自身建设、政策宣传方式和数字化乡村建设等方面。基于此原因,寻求文化传播赋能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农村地区建设,吸引外出人员返乡
忠堡镇普遍存在着农村劳动力流失现象,怎样吸引劳动力返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地方党委可以出台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如将一批富有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纳入村级后备人才队伍,为其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让能干事者能干事,让能干事者干成事。在农业发展方面,积极有效利用荒废的土地,引进有效的市场主体,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稳步提升乡村经济,形成完整的生产和销售集一体的产业链,真正提高群众的收入。在经济方面,乡村的产业结构单一,提供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都十分有限。忠堡镇应当结合当下的咸丰工业园建设,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使老百姓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还可以利用好当地优秀的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和“农旅融合”的新型产业模式,结合当前“红色+研学”等热潮,逐步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转型。
创新政策宣传方式,使政策深入人心
乡村振兴工作不仅需要地方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级、州级及县级的各项规定,让党的各项政策能更好地落实落地,将政策运用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基层政府应当积极充分利用新媒体,如“三微一端一抖”等平台,或者通过“村村响”、召开院坝会等多形式宣传政策、讲解政策,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及时积极回应群众日常关切的问题。结合乡镇实际,将党的政策纲领文件转换为乡村可操作的实用性指南,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村民“听得明白”政策,更能“用得精准”,让各种政策能落实落地,并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
促进数字化乡村建设,助力经济发展
近年来,农村的通讯基本上实现了5G技术的全覆盖,网络媒介也为农业转型带来了新的红利。新形势下随着互联网直播带货行业的兴起,农村地区农产品的销售也看到了希望。当地政府可以依托直播带货的模式,通过创业培训,培养一批素质高、代表性强的新农人,并出台相应的帮扶政策,不仅能吸引大批外流有志人才返乡创业,更能够带动当地农民的收入,做到兼顾家庭事业。数字乡村建设,不仅能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更能让乡村电商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此外,文化传播赋能乡村振兴,不仅能深入到广大农村地区,更能深入到每一户农村家庭,让党的各项政策得到更好地宣传,激发广大百姓的内生动力,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来,推动乡村振兴全面落实落地。
编校:郭欢
网络:柳绣华
监审:牛勇雯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