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农业产业化阔步前行
通过现代化理念与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实践应用,分析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影响。首先,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做大做强农业品牌、推进农业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其次,农业产业化也会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包括其成本增加、市场竞争、人才流失、资源不足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农业生产者积极采取对策,拓展农产品产业链、提升数字乡村参与度、扩充农业人才储备库、盘整资源集约经营,获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挖掘农业生产的新潜力,逐步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市场防御风险能力。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属于长乐区南乡农业重镇,随着乡村振兴进程的推进,古槐镇农业也经历了由传统农耕劳作向农业产业化的转变,科技与产业创新在农业产业中的实践应用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以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雪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例,雪美农业通过现代化新技术、产业新理念运用与科技创新,拓展了企业自身的经营规模和提升经济价值。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了本地农民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以实现农业农村的全面振兴和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历程中新高度,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通过探究其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一些对策思路供大家参考研究。
现代化理念与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实践应用
近些年,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雪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过产业转型升级(见下表),成为福州市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之一。雪美公司全面落实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坚持“服务三农,助农增收”的发展宗旨,积极构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市场”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从单一种植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依托企业和旗下的菜美贸易有限公司、金菜地农业专业合作社、供销雪美农业服务公司,为区域农业生产经营者等提供集产、供、销为一体的供应链服务。
迎合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带动,雪美农业在本地区拥有了333.33公顷农业生产基地(另在河北省有1333.33公顷)。按照产业规划,在长乐区建成253万m2蔬菜智能温控大棚和高标准温室蔬菜大棚。年产蔬菜和粮食6万多吨,占省内城镇市场需求量的40%,并创建了“雪米”品牌,连续荣获“全国农超对接示范基地”“福建无公害农产品蔬菜基地”“福建省蔬菜重点调控基地”“福州市蔬菜基地”“福州市知名农产品品牌”“2023年度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称号。
创建现代智慧订单农业,推动产品流通服务升级
近年来,智慧农业助力雪美农业突破传统模式束缚,做强做大电商平台,让雪美的农产品“触网”升级,线下线上齐发力,实现了农产品出村进城。2021年下半年,雪美农业和多多买菜、美团优选合作,销量大增。2022年,雪美农业又与朴朴电商平台、永辉超市和新华都超市等大型商超、酒店、机关食堂等50家单位深度合作。借力电商“智慧赋能”,雪美农业2022年农业产值达到1.85亿元,比前年翻了不止一番。2023年其增长更加迅猛,第一季度就完成产值8000多万元,全年产值有望实现3亿元目标,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特色农业产业。在长乐区农业农村局牵头下,雪美农业创建了“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物流服务中心,每天通过雪美农业蔬菜集散中心供应到福州及各地市场的各类蔬菜达到300多吨,可创收80多万元,就地吸收农村闲置劳动力再就业300多人。2021年12月23日,长乐区雪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牵头龙头企业)被福建省农业农村厅评为“2021年度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
设立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确保产品持“证”合格上市
要与电商平台、大型商超等合作,农产品农药残留达标质量合格是前提。农产品从供应电商和大型商超,到最终上市售卖,中间环节必须进行两次农药残留检测。雪美设立了智慧检测中心,对农产品快速进行检测,为上市流通建起第一道保障。雪美智慧检测中心与省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一品一码可追溯平台实时联网,农产品经检测中心设备检测后,可检测精确的农药残留数值,检测数据实时上传至该平台。
建设绿色蔬菜设施基地,数字科技赋能农业生产
雪美无公害农产品蔬菜基地面积超过200公顷,采取智能温控大棚四季品种交替种植和采摘,每月都有新鲜蔬菜供应市场,基地每年能向市场供应约2.6万吨优质蔬菜。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农业生产,销售市场对接全国,采用“南菜北运”“点对点”直接发往全国各地的市场,省去了中间环节,在市场上价格实惠更有竞争优势,构建一年365天连续供应的农产品供应链。2023年10月,雪美农业在省农科院、农大技术指导下,在种植基地率先试验种植无土水培蔬菜1.87公顷,蔬菜生长全过程依靠计算机智控配比的培养液,直接输送到生长托盘中。相比传统的蔬菜种植而言,试验水培蔬菜“生菜”“上海青”生长周期可缩短30%以上,产量高品质高,产品达到绿色无公害级别,市场发展前景可期。
拓展社会化服务体系网,助力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雪美农业坚持“服务三农,助农增收”的服务宗旨,从当地主要农作物水稻生产出发,提供选种育秧、收割脱粒、烘干仓储、代购代销等“一条龙”服务,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轻松简单。
首先是选种服务。通过前期的市场调研,结合农民需求代农选种,引进优质品种提供给农户。其次是育秧服务。引入了智慧农业系统,现代农业智慧园的种苗繁育中心智能温控大棚,数字化、智能化水肥一体化技术育苗,从根本上解决天气等因素对生产的影响。再次是插秧服务。数字化与机械化融合,让农耕作业更精准、效率更高、耕种播种更加轻松。雪美智慧农业物联网监控中心能通过北斗卫星实时掌握北斗农机车传送的作业时间、作业轨迹、平均深度等数据和实景图,仅3名工人配合操作1台农机车半天能完成13.33公顷稻田插秧任务。2023年,雪美农业服务周边农户农业种植达1333.33公顷。通过现代化科学技术加持,稻田每亩能增产稻谷100公斤(千克)。然后是收割服务。雪美农业的“合作社+农户”,在多地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精准的全程社会化服务实施方案,运用各式收割机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地块进行机械收割,很好地解决了农户无人收割和人工收割成本高的难题,为实现土地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生产转变和土地托管模式总结出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接着是烘干服务。大型烘干机厂房在农忙收获季节每天为农民、种植大户提供稻谷烘干服务,15个小时就能处理上百吨稻谷,解决了传统稻谷晒干期间出现的天气和占地问题。雪美供销与区供销社合作为农民提供稻谷代购代销,解决农业生产的“最后一公里”。最后是联系服务。采用科技服务、合同经营、农机服务、培训服务等联系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让雪美成为与农民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的现代龙头企业,现代的机械生产服务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农民实现增产增收提供保证。
农村信用金融助力护航,支农强农惠农无缝对接
自2009年以来,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长乐农商银行主动对接雪美农业,以金融之力为春耕备耕保驾护航。2021年4月,雪美农业收到支小再贷款300万元,切实满足企业春耕备耕资金的需求。2021年12月,长乐农商银行再助力,使长乐区首个云闪付产销服务平台成功落地雪美农业。雪美农业可以通过中国银联和通联支付业务准入,成功上线云闪付农产品产销服务平台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完成采购业务,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实现管理信息化、支付电子化以及产销对接信息撮合。
雪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一览表
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
机遇与挑战并存。以雪美农业为例,其在发展期间所遇到的一些挑战与问题,以下从资金、产品、人力、土地等几个主要生产要素方面阐述。
转型期间资金需求颇大,行业间竞争也比较激烈
目前,乡村产业有了一定基础,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势头迅猛。近三年,雪美农业产业链条极大延伸,与工厂流水线、现代物流、网络电商的深度融合,成为带动当地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企业在转型期间升级设施厂房标准、引进高科技自动化设备、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农业生产收益不高,资金缺口较大。从区域来看,同一区域内行业竞争比较激烈,既是产品的竞争,也是成本的竞争。农村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产业布局不集中、品牌效应不高、产业产品同质化、缺少统一的市场规划导向。以古槐镇为例,经统计2023年下半年大面积种植了马铃薯、蚕豆、莴笋、西芹、花菜等品种,仅蚕豆、西芹种植有较大盈利,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亏损,影响了部分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生产信心。
产业振兴要靠人才支撑,农业高精尖人才缺口大
雪美农业实施转型升级、品牌兴农战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随着产业规模不断地扩大,现代高效农业智能化、数字化、工厂化程度不断地提高,科学种植的技术含量不断地提升,企业亟须吸收大量高精尖专业科技人才。除了高等院校和专业科技团队合作指导,更迫切需要培育更多的本土科技人才与新型职业农民,来支撑农业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这是必需的基础力量。此外,在经济发展多元化的今天,本地职业农民外流转行的情况也不容忽视。以古槐镇为例,16—60周岁劳动力有4.1万人,因经商和劳务外出的劳动力达85%,本地职业农民人数缺口很大。
“三权分置”放活了经营权,地域因素影响规模经营
农业生产依赖的是土地和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需要更多数量的土地。从地域上看,长乐区域属于临海冲积小平原,能用于大规模耕种的土地不是很多。“三权分置”开放了农户间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动土地流转集中规模化经营是必然趋势。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了取得更多的土地、提高生产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逐步抬高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租金成本,对生产经营造成较大负担。以古槐镇为例,农业人口6.3万人,耕地1000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53m2。农业公司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3家,家庭农场23家,这47家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总共流转到能用于规模生产的土地不到666.67公顷,“人多地少”的资源格局延缓了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进程。
拓展思路持续获取新动能、挖掘新潜力
随着农村产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各种新质生产力的出现,融合了一二三产业的现代化标准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应对上述问题建议施行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要积极拓展农产品全产业链
建设农业全产业链是发展乡村产业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2022年5月,雪美农业从琅岐经济区获得马尾区琅岐镇荣光村沙园新村的土地经营权,在琅岐计划投资建设福建省农业信息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花叶菜类表型智能感知与分析创新平台,占地15.27公顷,总投资1.5亿元,建成6.67公顷智能温控种苗繁育中心、10座蔬菜保鲜储存库和5000m2冷链配送中心,可储存蔬菜2000t,日销售蔬菜100t,可再就业300人,有助于福州“米袋子”“菜篮子”建设,标志着琅岐“种业创新”基地迈进了“育、繁、推”一体化的阶段,实现“可参观、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目标,完善“种业创新”基地全产业链,实现“立足福州、面向全省、辐射全国”,标志着雪美农业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要大力提升数字乡村参与度
数字乡村建设能够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能通过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拓宽农产品的营销渠道,增加农产品效益。2023年7月,长乐区创新开发“云游长乐”智慧平台,建设福州市首家官方文旅直播间,整合资源助力土特产“上线”,依托平台为“村企联姻”牵线搭桥,促成电商、涉农等企业和30个村级党组织结对共建。雪美农业同长乐区主要农业乡镇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形成深度融合,统一标准、规格、品质、售价,统一市场品牌化经营策略,统一由雪美农业蔬菜集散中心供应到各地市场,增加收益的同时也增加了本地农产品市场风险防御能力。
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要扩充农业科技人才储备库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产业兴旺需要人的参与,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当前,人才短缺、人口空心化、老龄化已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难题。因此,在企业转型期间,产业推进一体化布局,新技术加速导入,将需要更多专业技术人才,产业振兴重点离不开人才振兴。首先要推动人才共享。要加大力度与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等技术院校、专业机构、龙头企业技术合作共建、共治共享,积极引进为企业所用的农业科技人才。其次要加快人才培育。要创新本土人才培育机制,因地制宜,紧紧依托农业技术院校和企业自身的科技与人才优势,加快对新型职业农民、科技人才、回乡创业人才等现有各类人才的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创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对绿色生态农业种植方面的高端人才培育,为生产企业培养懂经营、懂管理、懂技术的落地人才,进一步扩充本土人才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
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要盘整生产资源集约经营
在部分地方农业产业升级过程中,往往规模越来越大、用工越来越少、农户参与程度越来越低。企业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形成企业和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让农民更多享有产业增值收益。首先是盘整资源。土地是农业生产的第一生产要素,要因地制宜,大力盘整周边闲置资源(荒山、荒地、滩涂等)。例如,雪美农业取得古槐镇华元村的原砖厂复耕地经营权流转项目,用地2.8公顷,计划培育升级成为农业观光采摘基地,积极引导当地农户参与产业建设,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其次是集约经营。土地不仅是稀缺资源,而且土地经营权是零散分布的,需要通过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打造一批以“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镇、产业园、特色产业集群为主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挥龙头企业引导优势,发展订单农业,推动土地碎片化流转,形成就业务工、产业升级、产销对接、入股分红等多种类型利益联合机制,助推农业产业供给侧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让农村和农民更多分享到二、三产业收益。
农村产业现代化对于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解决生产资金、市场营销、人才储备、生态资源等问题。通过运用更加先进的现代化经营理念与科学技术,助推“科技、人才、资源、市场”等重要元素的进一步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共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编校:侯欣怡
网络:柳绣华
监审:董亚泥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