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带动乡村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人才支撑必不可少。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学教育的普及,高校培养了更多的优秀人才,毕业生人数也逐年上升,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提供发展机遇,农村籍大学生作为乡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返乡就业创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传承乡村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农村籍大学生在返乡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重要意义
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农村籍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学习能力强、思维创新、视野开阔,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和较为丰富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在校期间,他们经过较为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的知识培训,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基本掌握现代技术和管理知识,为乡村居民素质提升和发展提供帮助。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现代理念应用于乡村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同时,农村籍大学生的返乡就业创业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回流乡村,发挥人才聚集效应,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促进乡村经济增长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可以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大学生在网络时代成长,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够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领域大展身手,为乡村发展带来新机遇、新空间,促进乡村从传统农业和手工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乡村经济效益。例如,利用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农村籍大学生可以帮助乡村居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还可以通过自媒体推广乡村生态和旅游开发,吸引城市人口到乡村旅游,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农村籍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法治意识。一方面,农村籍大学生返乡能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参与乡村治理,优化乡村治理的流程和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另一方面,农村籍大学生可以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村民法制观念,促进乡村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和科学化。此外,农村籍大学生还可以传播环保理念和知识,引导乡村居民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带动村民树立现代观念,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农村籍大学生对乡村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理解,他们返乡就业创业可以传承并弘扬优秀的乡村文化,同时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能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带来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活力,助力乡村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农村籍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更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和远大抱负。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能够更好地融入乡村社会,了解乡村的优势产业和市场需求。农村籍大学生知识水平高,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善于引入新的理念、技术和商业模式,可以为乡村的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还可以认真学习并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出台的返乡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如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努力和创新,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促进共同发展和乡村经济的繁荣,实现共同富裕。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面临的困境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不高
传统思维观念和家庭教育制约着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一是农村籍大学生父母多为农民,文化水平不高,认为只有离开乡村,才能享受城市的发达和便捷。部分农村籍大学生认为只有在城市扎根生长,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一陈旧思想让部分农村籍大学生对返乡就业创业产生抵触心理。二是农村籍大学生的家庭收入单一,社会资源匮乏,创业所需的经济和人脉影响着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决心。三是农村籍大学生受过系统化、专业化高等教育,大学期间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培训指导。乡村相对落后的经济和匮乏的资源难以吸引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四是部分农村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高。在其职业发展规划中,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职业选择缺乏全局观念。只考虑在城市拼搏奋斗,没有认识到乡村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不愿意返乡就业创业。
乡村资源相对匮乏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完善,但相比于城市,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互联网、交通物流等新业态不如城市完善,不利于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同时,乡村市场秩序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给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例如,在开展电子商务、自媒体等就业创业时,部分农村籍大学生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但因乡村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而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二是乡村服务体系相对落后。当今社会,人们更加愿意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对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需求要求较高,而乡村空巢化、老龄化严重,乡村地区行政服务水平低,教育和医疗水平落后,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低。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城镇建设取得巨大实效。但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就业岗位有限。许多农村籍大学生所学专业在乡村地区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就业选择面狭窄。同时,部分乡村企业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工资待遇低,发展空间有限,降低了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积极性。四是在社会资源方面,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不仅需要利好政策的支持,还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支持,创业资金短缺是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面临的难题。由于乡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籍大学生创业贷款门槛高、手续烦琐,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党和国家为大力振兴乡村,出台多项乡村人才振兴政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导不同领域的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振兴战略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渠道,但也对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和毅力有所要求。农村籍大学生虽然从小生长在乡村,有着天然的地区优势,也有一定的乡土情结,但在乡村实际建设和管理中可能缺乏相关经验。乡村工作不仅要了解乡土人情、乡村文化,还需要具备农业生产、乡村建设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然而,部分农村籍大学生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弱等弱点。一方面,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具体工作中,偏向于相应专业的理论宣讲,缺少跨学科教育培训模式,缺少引导学生进入基层实践的机会,加之部分任课教师没有乡村工作经历,对乡村具体工作缺乏针对性指导,非农学专业的学生很难了解并掌握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体系不完善。高校就业创业部门关注学生整体的就业情况,在工作过程中往往通过群消息转发城市招聘信息,对基层就业创业的政策、岗位没有深入研究和宣传,因此,农村籍大学生缺乏主动返乡创业意识,返乡就业创业的渠道不畅通。此外,高校在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缺乏主动的专业指导,大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市场分析、营销策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在创业方面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应对策略
做好价值引领,转变就业难观念
高校大学生志存高远,有其特有的优势和专业技能。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实施,需要帮助农村籍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提升返乡就业意愿,主动深入乡村,下基层学习,提高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同时,高校要发挥育人主阵地作用,承担育人职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作用,全过程做好就业教育,引导农村籍大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正确看待当前就业创业形势,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找准自身定位。培养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引导他们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将个人职业规划与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大我之中,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新时代农村籍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活力,以科学化、法治化、智慧化的发展能力助推乡村建设。全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基层就业创业观念引导机制。运用“三微一端”、报媒纸刊等宣传媒介,以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方向指导为要点,大力宣传政府出台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发挥榜样作用,选树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典型案例,线上线下合力宣传,让农村籍大学生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意义,为引导他们返乡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帮助农村籍大学生消除后顾之忧,鼓励他们主动选择返乡就业,进而带动身边更多农村籍大学生回流乡村、了解乡村、建设乡村。
加强政策支持,优化乡村资源
为吸引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建设,需要多方支持。经济发展是制约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主要因素。在资金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如降低创业贷款门槛、提供税收减免、给予创业补贴等。同时,建立健全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融资渠道,为农村籍大学生创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在乡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方面,优化乡村就业创业环境。加大对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乡村交通、通信、水电等条件,为创业项目的实施提供便利。加强乡村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在服务方面,完善就业创业培训和项目指导。加强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素质。政府可以联合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创业培训活动,如举办就业创业讲座、实训班、创业导师指导等,为农村籍大学生提供系统的就业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做好项目指导,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籍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为他们提供相关服务,帮助他们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选择适合乡村发展的创业项目。同时,提供项目策划、技术支持、营销推广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创业项目的成功率。政府可以搭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平台,如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等,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场地、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为农村籍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高校需立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以战略性定位、全局性视野、制度性安排全心培养人才,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高校要根据办学实际,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方案,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农村籍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能力,助力乡村振兴。一是组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聘请基层领导干部、学校专业教师、返乡就业优秀人物担任专任或兼职教师,教授乡村建设政策文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让农村籍大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创新就业创业课程形式。高校关于就业创业的课程往往是新生入校第一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全过程的系统化教育,开设的课程多为选修课,部分大学生因专业学习压力大,容易忽略学习就业创业课程。为促进学生发展,高校应开发课程、优化教材,创新授课方式,丰富授课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开设“三农”相关的就业创业课程,通过学生自我阐述和提问的方式讲授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三是完善引导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体系。高校应落实主体责任,明确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工作职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制定农村籍大学生服务基层的激励办法,做好人才引导宣传工作。可以创设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专栏,加强“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重点项目的宣传引导。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对有意愿的学生进行指导,全面保障农村籍大学生顺利投身基层就业创业。四是做好基层实践教育。高校要加强与乡村行政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联系,建立基层实习基地,以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为契机,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乡村,培养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此外,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三创赛”等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农村籍大学生在返乡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为乡村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编校:肖慧敏
网络:柳绣华
监审:郭欢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