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战略进高校思政教育课堂

时间:2024-10-18 15:07:16来源: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边佳晖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之一,其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可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提高教育实效性,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二者有机融合既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能合力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与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新时代“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总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不仅是国家战略,也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何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将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能够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还能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乡村振兴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

  乡村振兴战略和高校思政教育在价值目标、教育意义和育人模式等方面具有内在联系。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

共同的价值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和高校思政教育在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的重要战略之一,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举措。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学生的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通过思政教育,可以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成为能够承担国家和民族重任的有用之才。两者都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进步提供助力。

共同的教育意义

  乡村振兴不仅关乎经济发展,还关乎社会治理、文化传承以及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将乡村振兴融入思政教育,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国家政策,培养他们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其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乡村振兴的教育实践,学生可以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一,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实施和基层实践,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思政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乡村振兴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需要综合性的人才和多方面的知识储备。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教授政治理论,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将乡村振兴融入思政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三,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三农”问题,通过政策措施和实践探索,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要讲理论,更要结合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乡村振兴融入思政教育中,可以锻炼学生,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共同的育人模式

  高校思政教育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讲座等多种形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政策指导、项目实施和实地调研等方式推动农村发展。将乡村振兴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在教学模式上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提升教育效果。

  第一,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思政教育,可以使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第二,强调实践育人。乡村振兴需要广大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参与,通过实际行动推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振兴项目,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实践育人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将乡村振兴融入思政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和机会,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地调研等形式,帮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理解理论、增长才干、服务社会。

将乡村振兴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

  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开拓创新,开发新的教学形式。将乡村振兴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创新举措,对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乡村振兴战略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案例。这些内容不仅能够使思政课程更加生动具体,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将乡村振兴融入思政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和把握思政教育的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通过参观现代农业园区、参与乡村建设项目、邀请“新农人”进校园开展青年人创新助农讲座等活动,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案例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教育的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加深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第一,有助于青年人理解“三农”问题。通过将乡村振兴融入思政教育,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三农”问题,增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和理解。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对乡村振兴的热情和参与意识,还能培养青年人的使命感和爱国情怀。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通过参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国家战略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情怀。

  第二,有助于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乡村振兴的教育实践,学生可以在具体的社会问题中锻炼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通过深入农村开展工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深入体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意义,增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知,激发他们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有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第一,实现校企合作与资源整合。高校可以通过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合作的方式,共同推进乡村振兴项目。高校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强大的科研力量,在与政府、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优势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力量。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农村发展中,提升农村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还可以将高校的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现实力量。

  第二,实现人才的培养与输送。通过将乡村振兴融入思政教育,高校可以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在毕业后可以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为农村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助力城乡融合发展。在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共同推进乡村振兴项目的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就业机会,促进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

  第三,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高校和农村的互动交流,可以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带入农村,提升农村的发展水平。学生通过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可以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通过这种模式,农村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乡村振兴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一批具备农业农村发展理念、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当前,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存在内容单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将乡村振兴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应积极探索与丰富教育内容,开辟实践新路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乡村振兴相关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的思政教育。另外,聘请乡村振兴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讲师,为学生提供前沿的知识和经验,丰富教学内容。

  第二,丰富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增加关于乡村振兴的专题内容,系统讲解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同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乡村振兴的具体内容。

  第三,组织实地调研与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农村的发展现状和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通过与农村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的交流,学生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增强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在校园内建立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模拟农村环境和工作场景,让学生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践。这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

  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制订乡村振兴融入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第一,开展专题讲座与学术论坛。鼓励师生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的课题研究,通过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探讨乡村振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创新性的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同时,也可以邀请乡村振兴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基层干部到校开展讲座,分享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通过学术论坛,学生可以与专家学者进行互动交流,深化对乡村振兴的理解。

  第二,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支教、调研、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理解乡村振兴的意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鼓励学生结合乡村振兴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利用现代科技和互联网平台,为农村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模式。通过创业实践,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意和技术应用到乡村振兴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将乡村振兴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一,开设在线课程,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可以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发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在线课程,包括视频讲座、课程讲义、案例分析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网络平台扩大教育覆盖面,使更多学生受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乡村振兴的相关知识,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另外,还可以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乡村振兴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汇集教学视频、课件、论文、研究报告等,供师生随时查阅和下载。平台还可以提供互动功能,如在线讨论、师生互动答疑等,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即时性。

  第二,利用虚拟技术开展仿真实验。构建虚拟农场和农村社区,让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参观和操作,了解农业生产过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模式等;开展政策模拟和决策演练,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模拟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过程;模拟农村地区的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地震等)和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污染等),让学生学习灾害应对和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可以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进行模拟实践,提升学习效果。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和高校思政教育的结合不仅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探索,更是实践发展的迫切需求。将乡村振兴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是教育创新的有力实践,更是为国家战略储备人才的前瞻举措。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将其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更加多元化和生动化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和实践空间,为乡村振兴和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贡献智慧与力量,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编校:乔星琦

  网络:柳绣华

  监审:肖慧敏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