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以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时间:2024-10-12 11:08:49来源: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文字:刘子旗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文化兴国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和进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上的满足,而是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文化要求迈进。文章阐述了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梳理了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以期助力新时代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而文化兴国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和进步,也离不开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内生动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可以为巩固脱贫成果、建设幸福美好的乡村提供强大动力。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文化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乡村文化的发展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为乡村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乡村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和文化生活需要,为实现共同富裕注入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

有益于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在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中,乡村文化建设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更是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与创新并举,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激发乡村内在活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增强农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如民俗节庆、文艺演出、手工艺展示等,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世界,还促进了邻里间的和谐共处,增强了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农民精神生活的富足,与物质生活的改善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乡村共同富裕的生动图景,让农民群众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能拥有更加充实、多彩的精神家园。通过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可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这些作品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有益于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民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乡村振兴的顺利推进,既需要扎实的物质基础作保障,也需要坚强的精神力量作支撑。要做到两个方面都要抓,既要注重物质文明,又要注重精神文明,要注重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培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持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文明乡风、激发亿万农民内生动力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精神保障和动力支撑。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尤为重要,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农耕文化代表了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逐渐形成的精神成果,它为农民提供了精神支撑。我们应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乡村文化底蕴,并努力创建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品牌。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创新精神,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推动当地经济的持续增长。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乡村地区的知名度,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与以往相比,农民的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乡村文化根植于乡土社会与历史传统之中,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形态与作用。当前,我国乡村文化的供给局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与新的表现,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这导致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成效不够理想。

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薄弱

  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事关人口素质,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如果公共文化设施得不到完善,那么它对广大农民的吸引力就会下降,不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首先,部分农民缺乏基础文化教育,或得不到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影响了他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其次,部分乡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及配套措施不够健全,管理水平不高。尽管大多数村庄都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公共文化设施,但是因为管理不善,加上配套措施不够完善,部分设施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较低。最后,部分乡村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交通不便,农民的文化权益受到制约。乡村公共服务发展动力不足、活动频次较低,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制约着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实施。

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不力

  部分乡村存在对乡村文化遗产覆盖范围认识不足、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手段不够完善、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亟待提升等问题,导致乡村文化遗产的“无意识”受损。因为部分村民对乡村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不够,使得一些优秀的乡村文化遗产不断地流失,原本在乡村普遍存在的文化景观、传统习俗、文化价值观等,也慢慢地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此外,由于乡村劳动力转移,部分乡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使得乡村文化遗产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伴随着几代人成长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散,乡村文化根脉的阻断让人们忘却了乡愁,也丧失了回乡的理由。

乡村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不足

  在共同富裕的宏伟愿景下,乡村文化的蓬勃发展,理应是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乡村地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不足,既限制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影响了乡村社会的整体发展。部分乡村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手工艺等,由于缺少年轻人的参与和传承,正在逐步丧失生机。同时,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创新动力不足、市场定位不准等问题,部分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媒介、市场的联系还不够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文化产品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当代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缺少有效的市场机制和品牌宣传,乡村文化产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强,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制约了乡村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积极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一个需要数代人持续付出努力的长期任务。乡村文化复兴不仅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还必须尊重社会变迁的自然规律,既要传承传统,也要进行创新。当前,选择一条科学且合理的发展路径,对于促进乡村文化复兴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既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因此,要从夯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角度,以现代化为目标,建立一个高水平、高质量、全覆盖的现代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方面,要保护乡村原有的文化基础设施,如名人故居、乡村图书馆、乡村广播站、报刊亭等。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如电影院、文娱活动广场、休闲活动室、夕阳红活动室、文化剧场等。利用现代技术,持续推动乡村文化传播,提高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要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演艺节目和乡村戏剧,为农民参加相关文体活动、音乐舞蹈健身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为乡村文化的传播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要经常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宣传爱国主义精神,传播先进文化知识,持续充实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要拓宽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立以各级地方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增加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

保护传承乡村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乡村传统文化是一个村落、一个族群的精神积累,对乡村社会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涉及乡村的景观、传统的耕作技术、传统节日、民族服饰、民居建筑等。当前,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并对其展开积极的保护和发展。保护好古村落、古建筑等,避免对其进行过度开发,建立乡村文化遗产档案,记录与整理乡村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并对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本土人才是最重要的力量,应从挖掘和培育本土人才入手,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建立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为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培育乡村特色文化品牌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中,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大动力。这既是对乡村历史文化的深情回顾和传承,也是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使乡村文化重新焕发生机的重要措施。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就像是一张独一无二的文化名片,向人们展示着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它们承载着乡土的回忆和故事,是乡村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培育乡村特色文化品牌,能实现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其在现代化进程中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通过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对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文化的创新、打造富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点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给乡村地区的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从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必须将乡村特色与新时代特点相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底蕴,建设乡村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乡村社会的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是踏实新征程的根基环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应有之义。我们应该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本质在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文化的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灵魂和关键所在。也就是说,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既要以“塑形”的方式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动力,也要以“铸魂”的方式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可持续的动力。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推动乡村文化建设,通过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护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培育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等对策,重建农民精神家园,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


《村委主任》杂志 李惠琴摄

  编校:李霞

  网络:柳绣华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