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丽乡村更有“里子”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虽然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在协调发展方面仍存在不足。基于此,文章首先梳理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其次总结山丹县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山丹县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策略,以期切实推动山丹县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山丹县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山丹县的乡村旅游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其发展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民众的积极参与。近年来,山丹县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通过不断优化旅游项目和提高服务质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乡村之美。
山丹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项目建设与发展
清泉镇生态庄园即将建成,将打造综合性生态农庄,构建七大区域及1.8km环湖跑马道。焉支小院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即将交付,总投资6000万元,建设66户新中式简约风格农家小院及相关附属设施。打造羊主庄园、焉支花谷、土豆驿站、芦笋庄园等乡村旅游综合体。
2.融合业态与创新
一是农文旅融合不断深化。已建成20余个乡村农文旅热门打卡点,还将打造多个全新业态,如李桥乡高庙村和大马营镇的相关项目,在保留原生态景色基础上发展经济。二是旅游模式丰富多样。着力打造“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康养”等模式,位奇镇和焉支山景区是典型代表。三是商文旅融合成效显著。夜憩、夜文、夜游、夜娱、夜食等多元业态蓬勃发展,如焉支巷子、如意花海、世博恒太城等成为热门去处。四是研学文旅融合持续推进。持续探索研学实践基地建设,将红色教育、传统文化与研学相结合,拓展品牌研学线路,开展多种研学旅行活动。
3.文化保护与传承
创建四坝文化彩陶馆、汉明长城博物馆、高庙风俗文化博物馆、艾黎纪念馆以及马文化展览馆,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六进”活动,设计村标,编排非遗节目并亮相省市舞台,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将非遗与乡村产业、民俗节庆相结合,催生新型文旅业态。
4.服务质量提高与活动开展
不断提高旅游厕所服务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人员培训考核。通过举办中国健身名山登山赛、腾讯益行家古长城公益挑战赛、“村BA”等活动,吸引众多游客,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深度融合,推动经济发展。同时,积极构建“全时、全域、全龄”旅游新样态,全力推动旅游投资和消费,持续扮靓8条精品旅游线路,如S590线、S315线、佛山旅游公路等,实现“快进慢游”的深度体验。
山丹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资源类型与特色
山丹县拥有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在民间艺术方面,山丹烙画、剪纸等技艺精湛,展现出当地人民的心灵手巧和独特审美。在传统工艺方面,山丹的麦秆画工艺精美,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地方戏曲以山丹宝卷为代表,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说唱形式讲述着民间故事和传说。
2.文化产业的规模与结构
就文化企业数量而言,近年来,山丹县文化企业数量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但总体规模仍相对较小。从业人员数量有所增加,但专业人才相对缺乏。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逐渐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
3.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与消费
在文化产品供给方面,山丹县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例如,以山丹历史文化为背景创作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逐渐增多。同时,开发与传统工艺有关的旅游纪念品,丰富文化产品的种类。在文化服务方面,山丹县不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如图书馆、文化馆等,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此外,山丹县还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民俗文化节、戏曲表演等,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山丹县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初见成效
山丹县立足于“古韵山丹”定位,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一是挖掘文化底蕴,打造文旅品牌,对历史文化遗迹追根溯源,丰富文化场馆和遗迹的内涵,举办相关活动让文物和历史“发声”。二是创新旅游模式,激发活力,推进项目建设,合理利用资源,围绕市场差异化发展,连线景区和乡村旅游点,落实扶持措施,开发新产品新业态。三是加强旅游产品创新,提升吸引力,丰富产品供给,创新消费模式,创排演艺剧目,开发研学产品和项目,推出研学课程,挖掘非遗资源,研发文创和旅游产品,开设文创产品体验店,增强销售体验。
山丹县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丹县在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只有深刻剖析并解决这些问题,山丹县才能在协同发展的道路上大步迈进,实现乡村振兴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产业融合深度不足
山丹县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对当地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仅将文化元素简单地叠加在旅游项目上,缺乏深度的整合与创新。例如,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展示多以静态形式呈现,缺乏游客参与性和互动性体验。同时,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融合产品。
协同发展机制不完善
山丹县尚未建立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缺乏专门的协调机构来统筹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导致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工作协同性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针对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专项政策,在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政策落实不到位。此外,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未得到妥善协调,影响了产业协同发展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滞后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山丹县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在交通方面,部分乡村道路状况不佳,公共交通覆盖不足,影响了游客出行的便利性。住宿条件参差不齐,缺乏高品质的特色民宿和酒店。餐饮服务缺乏地方特色和标准化管理,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不足,影响了游客的整体体验。
专业人才短缺
山丹县极度缺乏既懂旅游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限制了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不足,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市场开拓能力有限。此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完善,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无法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山丹县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策略
加强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一是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成立专门的文化研究小组,全面、深入地对山丹县的历史、民俗、传统技艺等进行调研和梳理。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广泛收集民间故事、传说等,为旅游产品的开发储备丰富素材。与此同时,鼓励当地居民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传承意识。二是创新融合模式。强化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突破简单叠加的局限。例如,在游客参与农耕活动的过程中,将民俗文化与农事体验巧妙结合,帮助游客了解民俗禁忌和祭祀仪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等,精心打造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项目。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穿越”回古代山丹,亲身感受当时的“古韵山丹”生活场景。三是打造特色品牌。依托山丹县独特的文化资源,塑造具有高辨识度的乡村文旅品牌。以山丹烙画、剪纸、麦秆画为核心主题举办艺术节,吸引游客参与创作和欣赏,并围绕这一品牌组织主题展览、文化讲座、手工制作工作坊等一系列活动,有效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四是加强市场调研。定期开展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游客需求和市场趋势,及时对旅游产品进行调整和优化。与旅游大数据公司展开合作,获取更为精准的市场数据,为产品创新提供有力依据。同时,密切关注其他地区成功的文旅融合案例,积极借鉴其有益经验,并结合山丹县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
建立健全协调发展机制
一是建立协调机构。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旅游企业、文化机构等多方组成的山丹县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委员会。明确委员会的职责与权力,使其承担起统筹规划、资源整合、政策制定以及监督执行等重要工作,全力保障各方协同合作,形成强大合力。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制定并推出针对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专项政策,加大在资金、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发展基金,积极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身于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贷款贴息、补贴奖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三是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清晰界定各方在协同发展中的权利和义务。借助合同约定、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切实保障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强化政府的监管与调解职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利益分配过程中出现的纠纷和矛盾,确保协同发展的稳定与可持续。四是加强部门协作。建立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共同解决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旅游、文化、农业、交通等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形成协同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
完善各类服务配套设施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乡村道路建设的投入,改善道路状况,提高道路等级。增加公共交通线路和班次,覆盖主要乡村旅游景点。完善停车场、充电桩等设施,方便自驾游游客。同时,加强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旅游景区和乡村的正常运营。二是提升住宿品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高品质的特色民宿和酒店,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住宿选择。制定民宿和酒店的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加强监管,保障住宿环境的卫生和安全。针对民宿和酒店从业人员开展培训,提升其服务水平。三是丰富餐饮服务。挖掘和推广当地特色美食,打造具有山丹特色的餐饮品牌。加强餐饮服务的标准化管理,制定菜品质量标准和服务规范。在旅游景区和乡村开设特色餐厅,提供多样化的餐饮选择,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四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开展服务质量评比活动,对优秀的从业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他们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建立游客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游客反映的问题,提高游客满意度。五是推动智慧旅游建设。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打造山丹县智慧旅游平台。通过平台提供在线预订、智能导览、旅游信息查询等服务,方便游客出行。在景区和乡村设置智能监控设备、电子标识牌等,提升旅游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
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制定相关政策,吸引既懂旅游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以及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到山丹县工作。与河西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定向招聘、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高端人才。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与培黎职业技术学院等当地职业院校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本土人才。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培训和进修,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开展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对在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建立人才评价机制,根据工作业绩和能力水平进行评价和激励。四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社会氛围,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人才创新创造。建立人才交流平台,促进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山丹县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增长、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山丹县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协同机制不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不完善、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山丹县需深挖本地特色文化,创新融合发展模式,促进政府、企业与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展现“古韵山丹”的独特魅力,让“古韵山丹”绽放新光彩,为县域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社会和谐贡献文旅力量。
编校:乔星琦
网络:柳绣华
监审:肖慧敏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