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活态传承点亮长白山锦江木屋村旅游发展

时间:2024-10-12 10:42:41来源: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文字:卜晓梅

  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文章基于活态传承视角,具体探讨长白山锦江木屋村的旅游发展。文章首先概述锦江木屋村,其次介绍锦江木屋村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再次梳理锦江木屋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希望能够切实推动锦江木屋村的旅游发展,实现活态传承。

  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被认为是“对现代性所引发的社会现实问题的全局性、宏观性的反思”。乡愁从中国文人笔下的个人情感表达上升为政治语境下的时代命题,凸显了传统村落在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境遇转向。从已有的经验来看,旅游业是被广泛认可的促进传统村落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但诸多传统村落旅游业发展实践证明,当前对传统村落整体性活态传承的重视程度不足。2013年,锦江木屋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是吉林省传统活态人居环境保存最为完整的村落。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多数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但传统村落的活态存续面临挑战。文章中的“活态传承”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旅游活化,也是指借助旅游开发的手段实现传统村落传统文化特性和现代性功能的统一。

锦江木屋村概况

  锦江木屋村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漫江镇,属于长白山腹地村落。村落规模并不大,村域面积5平方千米。锦江木屋村总体布局简单,全村只有一条宽约6米、长约1千米、东北—西南走向的主干道,三条宽约4米的支路,形成以“一”字形为基础的鱼骨形结构。锦江木屋村被称为“长白山木文化的活化石”,其最大特点是遍布全村的木质建筑。村中所有的木屋建材全部为木材和草泥,由木屋、仓房、玉米楼子、牛圈、鸡舍、狗窝、篱笆墙等组成的庭院风貌使锦江木屋村整体呈现出极其原始古朴的关东风情。

锦江木屋村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萌芽期——传统空间的旅游转向

  锦江木屋村被世人关注得益于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的王纯信教授。他于1988年踏足锦江村,并进行了全面考察,2004年再次考察时惊叹于其在城市化浪潮中仍然呈现出“木屋建筑最集中、最完整保存”的状态。随即通过各种途径不遗余力地宣传锦江木屋村,并称其为“最后的木屋村落”。曹保明先生也对锦江木屋村的历史和民俗进行了考察研究,深入挖掘了锦江木屋村深厚的历史底蕴。专家学者的考察引起了地方政府和媒体的关注,锦江木屋村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白山满族木屋建造技艺被列入吉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2012年之前锦江木屋村并未开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业,但“长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中国最美古村落”等标签构建了锦江木屋村的空间表征,使其具备极高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体现了传统农业社会人地关系的特定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也使其拥有了第一批来自美术界、建筑界、摄影界、历史界的游客。

快速发展期——以民俗为中心的旅游空间生产

  2013年,锦江木屋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推动了锦江木屋村的保护和开发。2013年至2019年是锦江木屋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外围旅游空间各大项目的落地,锦江木屋村的客源市场得到保障,政府持续加大各项投资力度,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建设以及房屋修缮等相继落实,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有了发展旅游业的动力和信心,主动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尤其是2015年成立的民俗文化旅游专业合作社,以“个人投资+村民+合作社”的形式开启了锦江木屋村真正的资源整合。合作社秉持“因人设岗”的原则,以木屋为载体,以民俗为内容,设计了民宿、农家饭庄、煎饼坊、豆腐坊、剪纸坊、豆包坊、猎户坊、蜂蜜坊、人参坊、花海、鹿园、灵芝木耳园、茶园、蓝莓园、小动物互动区、旅拍坊、民俗博物馆、孤顶子供销社、望长白山营地等多个项目,尽可能确保村民都参与到旅游业当中。总体特征为传统生活空间兼具旅游空间的功能。

转型期——多主体经营下的重新洗牌

  2019年锦江木屋村旅游业进入了短暂的停滞阶段。之后,民俗文化旅游专业合作社解体,失去了统一的经营和管理,旅游业重新洗牌。旅游项目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而旅游经营主体则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部分民宿恢复个体经营,部分村民成立新的合作社,之前不具优势的旅游公司快速发展起来。三者之间以临时的契约关系维系,旅游业发展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日渐显现。

  总体来说,锦江木屋村的旅游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开发以观光性为主,体验性为辅,深度开发不足。游客停留时间短,设施和服务水平都有待提高。虽然旅游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但是村民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采山货、种地两不耽误。

活态传承视角下锦江木屋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村落主体流失严重

  2006年,锦江木屋村村民有31户,后来逐渐减少到21户、17户、15户、14户。2013年至2015年,锦江木屋村房屋出售数量较多。可见,旅游业带来的商业化加速了村落“空心化”。村民是传统村落活态传承的主体,村民的流失将削弱村落应对旅游业负面影响的能力,使村落活态存续面临挑战。

传统社区文化面临危机

  传统村落是关系紧密的社区,邻里之间守望相助、互通有无,一家之事往往便是一村之事。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村落社交空间日趋复杂,以往纯粹的生产生活方式被打破,村民之间的交往掺杂了商业竞争。另外,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统一的管理,外来资本与村民之间的矛盾也不可避免,制约了传统村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影响了村落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程度不足

  从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来看,自上而下的政策指导确保了木屋形态和景观的整体性,锦江木屋村传统空间得以固化,有效地展示了丰富的景观层次,使锦江木屋村具备极高的观赏性。但受旅游开发者能力、村落空间形态、地方财政等因素的影响,对锦江木屋村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的挖掘不够,现代化功能的创新性不足。正如林德荣和郭晓琳所指出的,文化遗产“只有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社会,才能‘活’得更加滋润”,锦江木屋村如何在旅游业的推动下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相契合,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基于活态传承的锦江木屋村旅游发展策略

推动传统社区重构,构建新型“村落—旅游”型社区

  首先,对于锦江木屋村这样的空心化和老龄化极其严重的传统村落,只有进行积极的社区重构,才能提高社区话语权,争得旅游决策主动权。Karine Dupre等人认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选择发展旅游业,不仅是为了吸引国内外游客,同时也为了吸引更多的本国居民到当地定居”。事实上,这种内含旅游性质的异地暂居和定居的现象已渐趋普遍。“村落—旅游”型社区即打破传统村落社区的封闭结构,以旅游业为纽带,积极吸纳意在推动传统村落建设和发展的多元主体,形成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多元文化融合创新为生命力的社会结构和产业特征。这里的多元主体除了包括定居锦江木屋村的村民外,还包括在外的村民、外来投资者、对村落文化感兴趣的研究者、自由职业者和数字移民等。

  其次,加强对新型社区空间的营造。社区空间即社区主体在特定空间中通过互动活动,赋予其社会关联以特定的意义内涵。社区空间的营造旨在通过拓展空间功能创造共同在场的情境,使人们主动融入社区活动中,从而为构建社区文化提供合适的场域。社区空间的营造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的营造上,如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健身房、咖啡室、茶室等。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具有现代化公共空间的属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区主体多元文化交流的障碍。

  最后,重视新型社区文化的重建。社区文化包括社区主体在社区空间中创造的社交关系、文化制度和文化遗产。“村落—旅游”型社区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实现传统社区文化的“再地方化”和现代旅游文化的“地方化”,从而使人们的行为规范、信仰观念、人际关系等在新型社区中实现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尤其要重视培养“新乡贤”,以其为主导构建“新乡约”,以推动传统社区文化中“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乡约文化的回归和重塑。

打破遗产保护的惯常思路,让旅游活化回归“三生”空间

  如何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吴必虎认为“真正用起来的文物,才能保护好”。对于传统村落而言,这种观点显然更加适用。作为活态人居空间,建造木屋的人、木屋建造技艺、木屋、生态环境等都是木屋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遗产只有回归其所在的生活、生产、生态空间,才能真正体现锦江木屋村蕴含的场所精神。锦江木屋村中的居民在生活和生产习惯上体现了靠山吃山、靠山住山的人地智慧,在身份和文化认同上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建构过程,其木屋建造技艺既体现了满族及其先民的山林文化,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适应性是在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完成的。

  正如杨振之和谢辉基所说,“文化遗产的本质就是每个当下、每个时代不断层摞下来的生产生活场景”。锦江木屋村文化遗产是“场所精神不断叠加层摞”的结果,也必然要继续经历当下以及未来生产生活场景的使用与改造。因此,适当满足当代人以及后代的需求是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如适当解构以丰富传统建筑的现代功能,满足人们对生活舒适性的需求,适当允许人们对长白山倒木的取用,促进木文化的传承。(注:根据赵秀海的研究,相比于其他树种,红松倒木由于极不易腐烂而不利于腐殖质的积累,因此对种子发芽、更新不利。而红松倒木是制作木瓦片和木烟囱的最佳木材。可见,传统木屋建造技艺对于倒木的利用并不必然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反而形成了有趣的共生。)

加强史地研究,完善旅游文化空间

  长白山腹地区域有着独属于该区域的史地演化特征。从旧石器时代起,这里就是人类重要的活动区域,从古老的肃慎族、濊貊族到四大族系在这里交流融合,直至创造出锦江木屋村这一具有鲜明长白山腹地区域特色的传统村落,并不是偶然。以“楛矢石砮”为标志的狩猎文化、以“放山”为核心的采集文化以及以“木”为载体的生活文化,都是长白山孕育出的人类文明成果。锦江木屋村见证了长白山腹地的历史沿革和民族融合。加强对长白山腹地区域的史地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锦江木屋村的史地背景,还有助于形成完整的文化认知。加强对文创博物馆、创客空间、乡村剧场等的开发和应用,有助于奠定活态传承的文化基础,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村落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

  长白山腹地丰富的资源造就了锦江木屋村,村中的居民创造了独特的长白山人居文化。旅游开发在为锦江木屋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因此,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传统社区的现代化重构,实现旅游文化的“地方化”和传统文化的“再地方化”,增强社区的创造能力,创新旅游开发方式,为世人呈现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新型传统村落。


《村委主任》杂志 雷鸣浩摄

  编校:乔星琦

  网络:柳绣华

  监审:肖慧敏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