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写生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全面振兴艺术不容或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重申:“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探讨农村艺术写生发展面临的机遇及问题,提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统筹推进农村艺术写生发展,以各大高校合作为支撑保障艺术写生发展。首先,将农村发展艺术写生置于这“五个振兴”中去考量和规划;其次,发掘艺术写生在乡村振兴中的机遇与挑战,加大乡村文化建设领域整治,有效净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生存环境;最后,全面提升农民对艺术写生发展的了解。期望补齐艺术美化乡村环境、增加乡村有关艺术收入的“短板”,使乡村振兴的路越走越宽。
促进乡村振兴,艺术大有可为。对于农村地区的艺术探索,我们需要将艺术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推动农村发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美术这一要素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充分利用美术在推动经济社会进步中的关键角色,将更多的美术和艺术元素融入城乡规划建设中,提升城乡的审美风格和文化品质,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需要提升文化自信,并通过美来传递。将设计深入到人们的生活起居、城乡建设中,构建一个美的生活环境和育人环境。同时,也指出了一条创新的美育路径,那就是美术、艺术不能停留在专业范围的小圈子里,应该结合生活发展成“大美术”,去参与到人民生活、乡村振兴、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大潮之中。为此,文章将美术中的艺术写生置于乡村振兴战略中进行考量,这是对乡村振兴的拓展,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与呈现。
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写生发展的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这个战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的整体大局,深度理解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城市社会关系的变迁特性,顺应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个重大的决策与战略部署,对于优化“三农”工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使命。在新的环境中,对“三农”的所有管理任务进行有效的总体策略。从2018年到2022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五年,既要在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又要为基本完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石。我国城镇化进入速度发展和品质升级的新阶段,城市辐射带动农业的能力逐步提升,但大部分农民还是生存在农村的实情没有改善,迫切需要重塑城市人际关系。我国农村差异显著,多样分离的态势仍将持续,农村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将继续受到挖掘和拓展,在新阶段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发掘艺术写生在乡村振兴中的机遇。
政策实施助力艺术写生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城乡经济繁荣当作促进中华民族辉煌的一次重大任务,举全党、整个社会之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让所有农民过上更为美满的日常生活。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农村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短板,不只是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还表现在农村的治理水平不足以及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上。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与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极度短缺,以及全社会对乡村文化价值认识的偏差,导致了乡村文化的空洞、虚无和缺少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能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提出,其中特色文化、艺术乡村建设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是近几年在各省涌现出了“艺术点亮乡村、文化赋能助振兴”的鲜活案例。例如,桂林乡以“古”为元素的横坑古村写生基地,对传统村落和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民居进行修缮,为高校师生写生创作、研学活动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也带动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农家乐旅游业的发展,为村民增收致富拓宽了渠道;甘肃渭源艺术写生基地,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为乡村发展做出了强有力支撑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艺术写生发展指明了方向。
艺术写生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就业问题,这就导致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妇孺化等问题凸显。人口越向城市转移,资源也就进一步流向城市,城乡之间的差距就愈大,在这种情况下乡村产业振兴就是关键。因此,需强化策划引领、经典创新,发掘培育乡村文化发展本土人才,建成一个特点明显、资源优势明显的写生文化示范区,形成一大批独具特色文化旅游乡村、文化旅游独具特色村和文化旅游群。
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兴旺为重点。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为主攻线,加速培育形成的现代新型农业产业体系、产品体系、营销网络体系,增强发展农业创新性、竞争性,促进和实现农业样貌转变,同时让小镇也靠写生经济走出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例如,陕北郭家沟,多年前就是众多黄土高原中的一个平凡的小山村,环境优美,山水相伴。后来有机会被美院的老师发现,通过几年的发展,现已经成为陕北最大最成熟的写生基地,同时,因为村里拍摄数十部影视剧,如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现在也成了当地炙手可热的旅游胜地。这对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镇,每年都有络绎不绝的艺术爱好者前来写生,被誉为“中国画谷”。这些年来,该地承办多次画展和写生,内含国内各大艺术高校等在内全国的共有200多所艺术类高等院校也都已在石板岩镇正式挂牌,当地也共有艺术写生实习基地达141家;配套的设施苍溪画廊、太行山艺术馆等文化研学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构成了集“写生采风-旅游观光-休闲养生”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链。该镇在仅成立一年时间内便累计接纳国内外各种形式写生、拍照、旅行、娱乐、运动等体验人员近200万人次,旅游产业综合经济总收入已突破了8亿多元,这也使当地农民实现了家门口挣钱的愿望。可见,结合传统文化和特色风景的“写生模式”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艺术写生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写生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省各单位各部门认真履行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文件决策,采用众多有利于乡村振兴的措施,更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获得了重大进展,我国乡村艺术在发展形势、发展速度、发展强度上有了新的进步,但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高质量发展还有差距,有待提高。
乡村振兴中艺术相关发展的重要性
以艺术赋能的乡村文化复兴,任重道远。有效构建繁荣乡村美术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美育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要努力做到繁荣农村美术更有责任担当、接地气、有特点、显活力。在乡村振兴中,艺术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美术教育在我国乡村美术发展过程中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能为我国青少年播下一颗“美”的种子,开阔学生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体验,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相较于对乡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的关注和投入,农村艺术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局中受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更不必说将艺术带到生活中,让艺术成为创业、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一种方式。乡村艺术写生发展主要是建立艺术写生基地,大多数写生基地由各高校与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此来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但乡村艺术相关投资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非常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助推乡村振兴的功能发挥。
发挥乡村独有的特色文化
乡村发展艺术写生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如何吸引客源是关键。当前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协调问题集中体现在城乡之间,而乡村艺术发展更有说服力、更有针对性,但是乡村发展艺术写生也体现出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匮乏和公共服务的乏力,如灯光装备、场地建设、住宿环境、艺术教室等配置不齐全或不成熟。要想让艺术作为外来者,在乡村扎根下来,首先面临消费需求的增长难题,其次乡村环境也要得到全面升级和改造,拆茅厕、清垃圾、植绿化,这样乡村面貌才能得到很大改善。要想将特色建筑利用起来,这就需要展现当地文化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赋予艺术更多附加值,如将菜地改成艺术家菜园、将农民房改成酒吧民宿等,将产业链延长。
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艺术写生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统筹发展艺术写生
新时代发展农村艺术写生需改变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大力促进我国乡村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统筹繁荣发展文化艺术写生事业意义重大。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实践证明,乡村产业兴旺起来,就能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等更多流向农村,农村就有活力、有人气、有奔头。乡村“五个振兴”工程是一个综合性有机整体,需要各地统筹规划、协同推动,将农村发展艺术写生置于这“五个振兴”中去考量和规划,加大乡村文化建设领域整治,有效净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生存环境,全面提升农民对艺术写生发展的了解,补齐艺术美化乡村环境、增加乡村有关艺术收入的“短板”。与此同时,将乡村艺术写生产业发展作为立足点,推动农村艺术产业与乡村各大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艺术宣传、艺术建设、艺术创新等艺术产业,以民俗文创、特色民宿、原生态旅游体验等为导入,结合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同民俗文化,拓宽农村艺术写生的新形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全面开创乡村艺术写生发展的新局面。
以各大高校合作为支撑,保障艺术写生发展
农村基层发展艺术写生,资金和客源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各高校与政府或企业的合作将成为保障艺术写生发展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形成联动效应、多方合作,合力推动农村艺术写生的发展和建设。对于各高校来说,校地合作可以加强美术学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与创作能力,挖掘该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更进一步深化产教结合,打造地区研学与艺术写生教学新品牌校地合作,将该地丰富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课程体系,并且该地景区、博物馆、乡村民俗文化等都可以进行创意性文创产品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艺术写生来展示该地的历史文化,建立研学基地不但是对教学实践资源的补充,而且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美术学院教学实践的活力与动力,促进艺术人才的培养,在实践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共享资源、共创品牌、共赢繁荣。对于该地来说,不仅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也实现由淳朴乡村到旅游乡村的一个变化,这对今后原生态文化的挖掘,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写生点建设,有利于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吸引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前来学习创作并传播先进思想,对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宣传和修缮地标建筑、特色民居,吸引书画企业,签约当地艺术写生基地,依托文创推进乡村振兴的路越走越宽,实现艺术带动当地经济增长,打好特色艺术写生基地口碑,让乡村艺术写生品牌日益响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乡村艺术的写生如何发展,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助力乡村振兴,这也成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内容之一。发展乡村艺术写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紧抓乡村振兴战略获取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努力提高乡村人均收入,让农民实现在家挣钱的愿望,以文艺手段激活乡村资源、点亮群众生活,为乡村振兴、群众实现精神富足、享受品质生活作出贡献。
《村委主任》杂志 李慧琴摄
编校:王文娟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