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互助养老服务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如何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等农村养老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以贵州省仁怀市三合镇两岔村的互助养老发展现状为切入点,探究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互助养老的可行性,提出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互助养老的对策,以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助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发展。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在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居多,但这一传统养老模式下,经济压力、日常照料提供不足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推行互助养老是践行积极老龄观的有效途径。推行互助养老,能在日常生活中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为农村社区的家庭减轻负担。社会工作者利用其专业优势介入农村互助养老,以科学、有效的方法解决农村互助养老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发展型社会政策强调“事后干预”,是一种“发展性”的新社会政策,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互助养老提供了创新性思路。
发展型社会政策
安东尼·哈尔和詹姆斯·梅志里在著作《发展型社会政策》中介绍了当今世界贫困的复杂情况和多维度性质,以及解决贫困问题所必要的社会政策方案。发展型社会政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概念,它以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是对传统型社会政策的有力补充。在我国,发展型社会政策有关理论和政策框架的发展以《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的出版为标志。
与传统型社会政策相比,发展型社会政策更关注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它关注个人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强调在个人、社会组织、政府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下解决农村互助养老的问题。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要想有效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不能仅以传统的经济补助为主,精神扶助为辅。将发展型社会政策应用到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中,可以从“上游干预”出发,制定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中长期战略,在减轻政府经济负担、深入发掘个人潜力的同时,可以为社会养老提供新的活力,推动社会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适用性
价值理念的一致性
发展型社会政策强调个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能动性以及个人的发展。农村老年人即使年事已高,不再参与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但是他们仍然具有独一无二的发展优势。例如,老年人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等。在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开展过程中,老年人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光发热,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社会工作所秉持的利他主义价值观在介入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时,能助力互助养老服务的发展。社会工作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相信服务对象自身的潜力,注重提升服务对象的个人综合能力。此外,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不仅能够链接、整合以及利用各种资源,推动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开展,也能促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应用领域的相关性
发展型社会政策主要应用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提升个人能力的领域,它主张经济资本与人力资本协同发展。近年来,社会工作得到国家的大力提倡,在社会救助、社区治理、个案服务等活动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发展型社会政策强调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致力于人力资本的投资,与社会工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目标一致。这使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互助养老具备了较强的适用性。
贵州省仁怀市两岔村互助养老的发展现状
两岔村老年人口情况
仁怀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90858人,占总人口数的13.8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62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仁怀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两岔村位于贵州省仁怀市北部,截至2023年,两岔村的户籍人口数为2960人,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现居住人口中老年人占较大比重。年龄大于60岁的人共有520人,占总人口数的17.57%。其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有216人,70—79岁的中龄老年人有206人,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有98人。村中事务由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统筹管理,未设立其他社会组织协助处理各项事务。镇上仅有一家公办敬老院,但是由于入住率不高,现已关停,院中居住的几位老年人被送到临近镇上的养老服务中心。
两岔村互助养老服务现状
1.农村互助服务设施不完善
当前,两岔村在互助养老服务过程中存在相应配套设施不健全、服务项目单一、服务持续性低以及服务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一方面,由于现有资金不足,两岔村尚未修建互助养老服务中心,相关养老服务设施不健全,如老年人需要的休闲娱乐、健康锻炼等基础设施。硬件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限制了两岔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发展。另一方面,两岔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内容以及服务提供形式较为单一。在两岔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开展过程中,仅能为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日间照料、卫生打扫等基本服务,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在精神慰藉、学习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在开展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的过程中,除了要满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需求,还需进一步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2.农村互助养老意识淡薄
国内的互助养老模式最早起源于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前屯村。该村利用地缘优势,采取自助和互助的方式,照料农村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此后这一模式在全国多地得到推广。但是,部分农村地区受到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的限制,信息传播速度较慢,互助养老模式在这些地区的普及率并不高。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当前,两岔村有超过60%的老年人是由他人口头告知互助养老服务信息,且不清楚服务的具体情况。有10.34%老年人非常不了解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开展情况,84.35%的老年人极不了解,了解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开展情况的老年人占比较少。部分村民对新兴事物的接受度较低,在养老方面依然遵循之前的做法,由子女提供主要养老服务的家庭养老模式仍旧占据主要地位。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主要由县级政府向乡镇和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征集意见,在这一过程中未能做好老年人的宣传工作。此外,两岔村部分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足,未广泛参与到涉老事务的协同合作中。
3.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专业度较低
互助养老是建立在互助文化基础上的家庭、家族、邻里、社区成员间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互助活动。互助养老的整个服务过程中没有专业服务人员参与,整体由老年人自行开展,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以老年人为主。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两岔村现居住的老年人口中,未上过学的老年人占比66.09%,小学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占比33.91%。由于互助养老服务过程中缺少明确的执行标准和专业人员,难以进行全过程的验收和监督。当前,市政府和乡镇政府在服务的评估和监督中占据主要地位,而村委会和专业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有待提高,整体的服务效果还有待优化。两岔村互助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间接影响了互助养老服务的专业效果,在服务的专业性方面还有待提升。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对策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相关部门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金结构,改进老年人互助养老服务资金的投资方式,以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为主,社会募捐为辅,通过多元化渠道获取养老服务的支持资金,全方位加强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社会工作者在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实地调查,切实了解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再次,社会工作者要对整个过程进行专业监督和评估,确保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有效性。最后,在多元化资金渠道的支持下,不断夯实农村地区各项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可持续性。
加强养老服务宣传
在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制定规范化、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提供政策保障。此外,需要加强对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的宣传,广泛传播互助精神和志愿精神,积极开展互助养老活动,促进农村社区内形成互助养老的良好氛围。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推动农村互助养老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多方政策的执行和实施,切实做到为互助养老服务的开展保驾护航。通过对法律规范的广泛宣传,促进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发展,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在政策引领下促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发展。
提供专业互助服务
相关部门要提供持续的专业互助服务,大力培育多元化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主体,并协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一方面,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渠道扩大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影响力,提高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普及率,吸引更多人加入互助养老服务队伍,促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发挥社会组织和市场在互助养老中的重要作用,以社会组织的成长和市场的刺激,提高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主体的参与度,提升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可持续性。可持续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更能体现服务开展的意义,不论是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策划和开展,还是推动农村老年人持续参与互助养老活动,社会工作者都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运用自身所长,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以专业知识指导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开展,引导和提高互助养老服务参与者的服务能力,实现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良性循环。
发展型社会政策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启发,社会工作以其专业价值和理念,在农村开展互助养老服务方面提供助力。在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互助养老,在资金支持、政策制定以及服务的可持续性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实际价值。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养老服务宣传、提供专业互助服务等方式,让社会工作深入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促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普及。这不仅能减轻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养老压力,也在向公众展示着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新成果。
《村委主任》杂志 李慧琴摄
编校:李霞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