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乡建的在地性
艺术乡建的在地性研究是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有益探索,通过艺术乡建的方式,激活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内在活力,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章首先对艺术乡建和在地性理念进行概述,其次表明了艺术乡建在地性实践过程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艺术乡建在地性实践对策,以期为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
近几年,艺术乡建的在地性是具有较高关注度的社会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的深入推进,艺术乡建的在地性已广泛作用于社会、艺术等领域。作为一种新型的乡村建设方式,艺术乡建的核心在于通过艺术的手段和在地化的实践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将从“在地性”视角出发,探讨艺术推动村落保护与建设的路径,如塑造乡村新风貌、优化乡村景观、促进乡村绿色发展等。这些研究旨在实现艺术与乡村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民对在地文化的认知,从而重塑村落、建筑与村民之间的共生关系。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进一步揭示艺术乡建在乡村建设中的实践模式和影响机制。
艺术乡建简述
艺术乡建被视作更具人文内涵和生态可持续性的乡建选择。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乡建在地性的文化认知仍需进一步提升与发展,因此,文章对于艺术乡建在地性问题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艺术乡建是以艺术的方式直面乡村发展态势和回应乡村社会问题的产物,也是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乡村发展策略的社会参与式的乡建形式。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行动纲要的颁布,部分乡村持续深入推进艺术乡建,旨在通过艺术手段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升乡村精神文明水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失去了其独特之处。同时,许多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艺术乡建作为一种保护和振兴乡村文化的方式,通过在地实践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动力,从而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在地实践应立足于乡村土地的原有风貌,通过构建从村落建筑景观到人文内涵的全方位发展框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逻辑与意义。艺术乡建的在地实践能够唤起村民对于家园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乡村建筑的品质以及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艺术乡建的核心在于通过艺术家的在地互动与活化,激发乡村的内在活力,使得乡村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获生机。这种互动与活化不仅是让乡村生活条件变得更好,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到乡村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让乡村充满活力与生机。艺术乡建的在地性研究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实践,旨在通过艺术的力量赋能乡村,激发乡村内在潜力,促进乡村在经济、社会及文化等的提升。在地实践是指在艺术乡建中,强调与当地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相契合,确保艺术作品与当地特色相符,要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乡村地区的独特性,尊重和挖掘当地文化价值,将艺术与乡村生活紧密结合,而不是简单地将城市的艺术形式复制到乡村。因此将艺术家应基于在地理论,以新视角来探索更具特色的本土化乡村建筑设计形式。艺术乡建的在地性强调的是乡村地区独特文化传承,通过对当地文化、历史、民风民俗等进行深入了知,在保护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当地文化自信。在对乡村地区进行规划设计时,艺术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自然条及、建筑风格和人文特色等,力求在保持乡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实现空间景观的创新性设计与可持续发展。
在地性理念与实践
在地性理念的内涵
在地性(Localization)及在地艺术是全球化语境中的艺术话语,所强调的是在全球化视野中的地方特性。1992年,社会学家罗兰·罗伯逊率先提出了“全球在地化”是“全球化”和“在地化”构成的双向过程。国外关于在地性的研究最早出现于建筑和公共艺术的研究,体现为现场性及利用地点的特殊性进行艺术创作。建筑领域的在地实践一般使用的是In-situ,强调将作品放置在某地,看待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Site-Specificity,常译为“现场性”“在地性”。艺术家们主张从当下的环境出发,挖掘与利用场地环境中存在的微小设计元素创建造符合当地特征的建筑。在公共艺术领域,在地性则是指为某一特定地点而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与其所在的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艺术形式能够链接历史与现实,成为鼓舞人心的在地精神载体,实现公共艺术服务社区与大众的使命。
更广泛地来说,在地性是全球化中涌现的反全球化浪潮中的一部分。它强调在全球化视野中思考地方特性,注重全球化中地域差异所带来的身份和文化差异,强调多元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价值。这种理念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促区乡村村民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同时也为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20世纪末在地艺术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在地艺术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在此过程中,国内在地艺术以地方知识重建为切入点,借助国内外城市与社区公共艺术形式,并落地于乡村建设中的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活动由此展开。
艺术乡建中的在地性实践
艺术乡建的在地性研究是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探索,通过艺术乡建的方式,激活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内在活力,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对理解艺术与乡村建设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了艺术在乡村建设中的介入和影响,以及这种介入对乡村发展的推动作用。艺术乡建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径和方法,有助于实现乡村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振兴。“在地”是植根于村落乡村地区的现场情况,以土地而非地域作为设计核心,将关注点从无目的、无意义的建筑生产转变为因地制宜地建设总结乡村建筑存在的众多问题,如整体村落风貌不协调、过度改造导致的乡村同质化严重、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短板以及民居建筑性能缺失等,为艺术乡建在地性的发展提供参考发挥的空间。
艺术乡建的在地性体现在对乡村地区独特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社区的参与和合作、地域特色的利用和保护以及乡村可持续推动等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艺术乡建的核心要素,使得艺术乡建成为一种具有人文关怀和发展潜力的策略。作为一种新兴的乡村发展理念,艺术乡建旨在通过艺术手段和文化创新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其中,在地性作为艺术乡建的重要原则之一,强调尊重和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海南初保村作为是海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黎族村寨之一,保存了众多古老的黎族民居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被誉为“黎族传统民居的博物馆”。初保村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为艺术乡建的在地性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海南初保村的艺术乡建实践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并加强对村民环保意识的培养,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村庄景观设计中,艺术家利用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条件,营造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氛围。在村庄规划和建设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改善。在村庄建设中,保留了大量古老的黎族民居和文化遗产,如干栏式建筑、黎族服饰、黎族歌舞等。此外,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开展文化研学等方式,加强对黎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些措施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村庄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初保村的艺术乡建在地实践还注重融入社会结构。在村庄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村民的生活需求和利益诉求,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艺术中来。例如通过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提高村民的收入,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些措施的实施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艺术乡建在地性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及对策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艺术乡建在地性实践过程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问题日益凸显。在城市化背景下,许多乡村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机。在艺术乡建实践中,由于缺乏对乡村文化的深入理解,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被忽视,导致乡村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甚至缺失。此外,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和实践成果,艺术乡建活动仅是简单地复制成功乡村的改造模式,忽视了该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导致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同质化和单一化现象。文化创新是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一些乡村地区由于将创新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简单模仿上,缺少对新的文化元素的引入与融合,导致乡村文化缺乏活力,甚至一些地区盲目地引入外来文化元素,忽视本土文化独有特性,这不仅无法真正激活乡村文化,反而可能导致文化的冲突与混乱。因此,要解决艺术乡建过程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就要深入挖掘当地乡村独有的文化价值,根据乡村文化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作出具体的创新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强调村民的主体意识,调动村民参与艺术乡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多方共同推进乡村文化发展创新的新格局。
乡村居民参与度与认同感的问题及对策
艺术乡建在地性实践过程中,乡村居民的参与度与认同感是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乡村居民对艺术乡建的认知有限,对其价值和意义缺乏理解,导致当地村活动建设项目的认同度不高,缺乏共同的文化认知和价值观,难以接受新的文化元素和生活方式,对艺术即将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怀疑态度。这不仅是村民自身对实践理解产生了认知偏差,也是该项目在实施过程由于缺乏对尊重村民需求的了解,而导致村民的抵触情绪和消极态度。因此,在项目启动阶段,应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村民对艺术乡建的认知度,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来,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确保该项目能够真正符合村民的实际需求。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当地传统文化元素,注重对村民的文化关怀,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推动艺术乡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艺术乡建与乡村发展的协同问题及对策
艺术乡建与乡村发展之间存在着理念差异、利益诉求、资源分配等问题。艺术乡建强调文化创新、艺术表达与个性发展,而乡村发则更注重经济效益、社会稳定与民生改善。两者在理念上存在一定差异,解决这种差异,需要加强两者之间的理念沟通与融合。通过深入交流我们找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互补性,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发展目标。在艺术乡建过程中,强调尊重乡村传统和地域特色,将艺术乡建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时,针对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引导更多的资源投向乡村地区,使得艺术乡建与乡村发展协同并进。
艺术乡建在地性实践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在文化发展方面,艺术乡建在地性实践注重挖掘和传承当地的乡村文化,通过艺术手段进行再创作和展示,使乡村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并引入现代艺术创意,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同时,让村民参与到艺术乡建实践活动中,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使村民能够更深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而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艺术乡建活动还有助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提升乡村的知名度。通过艺术手段展示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吸引投资者,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社会发展方面,艺术乡建活动能够增强村民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共同参与艺术乡建活动,村民能够增加对彼此的信任和了解,形成更加紧密的社区关系。并且通过参与艺术乡建活动,村民能够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在经济效益方面,艺术乡建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乡村参观旅游,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景观和艺术展览,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并且,通过引入现代艺术创意可以推动乡村农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艺术乡建还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艺术乡建在地性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艺术乡建在地性活动不仅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使当地的文化民俗得到了传承与弘扬。在未来的乡村建设与发展中,有必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和运用在地性理念,使其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村委主任》杂志 李惠琴摄
编校:牛勇雯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