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社工介入,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时间:2024-09-24 16:11:01来源: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 文字:李 飞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新时代对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乡村文化焕发时代光彩,成为重要课题。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以其专业的方法、理念、能力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文章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优势,并提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期望为乡村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助力乡村振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要求,也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培育文明乡风是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而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和社会工作者的实务素养都契合了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国家也积极鼓励社会工作者参与到乡村文化的建设中,社会工作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对加快建设乡村文化和促进社会工作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我国乡村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基础建设不断加强,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整体呈现出向上发展的态势,但不可否认在当前的乡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发展阻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乡村文化建设缺乏主力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相对于农村,城市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好的发展机会吸引了许多农民进城务工,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获得更多的资源选择在城市定居,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农村文化人才,留在农村的只有一些老弱病残,这也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这些村民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差,使得乡村文化建设活动的参与度大大降低。而在农村,村民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缺少村民尤其是能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年轻村民,使得许多优秀的乡村文化传承后继无人,阻碍了文化建设的进程。此外,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在人才资源培养方面存在着缺口,无法有效在乡村文化建设实践中发挥作用。

村民文化素质待提升

  村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也缺乏后期培训,影响着乡村文明的建设,不利于乡村社会的良性发展。另外,村民的文化程度低也限制了其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比如阅读、写作等活动,思想的固化和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他们难以接受新鲜的文化娱乐方式,村民无法在乡村文化活动中产生获得感,进一步限制了他们参与乡村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乡村文化娱乐活动单一

  农村文化活动大多是文艺汇演、宣传政策等活动,村民的文化活动参与积极度并不高,农闲时一些年轻力壮的人都忙于外出赚钱,而年纪较大的人则会通过打牌等活动来消磨时间,休闲娱乐形式单一,很难丰富村民精神文化。另外,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因为经费等多方面原因,部分农村基础文化设施薄弱,特别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农村缺少专门的文化娱乐场所,很少看见有健身器材或图书馆等文化设施;部分农村虽然设有文化活动场地,但大多数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将其价值发挥出来,严重降低了农村文化建设质量,进而影响整个乡村的文化建设。除此之外,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不够,主体意识不足,将自己排除在文化建设之外。

乡村振兴战略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文化建设的优势

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工作在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这为社会工作机构提供服务奠定了社会基础。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发展。社会工作者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参与社会治理有其独有的优势,受到国家的重视,所发挥作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指出,要搭建社会工作和乡村志愿服务平台,支持和引导各类人才通过各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两次提到社会工作,“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深化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有关农村社会工作的岗位正在不断增加。自此,全国各地开始因地制宜地开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社会工作逐渐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社会工作开始快速健康地发展。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方法、技能和理念丰富先进

  经过民政部社会事务工作专家委员会和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一套完善且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具体来说,社会工作方法包括个案、小组、社区三种,通过三种专业方法可有效地发掘村民的内在潜力,帮助他们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运用农村社区文化发展中各类资源应对挑战,积极建设各类基础文化设施,为居民提供各类文化资源,满足其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进而推动乡村的文化建设。社会工作者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专业技能除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能熟练运用到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当中,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挖掘潜能、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在乡村振兴下的农村文化建设中,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可以有效的帮助村民厘清文化的需求,分析农村社区资源,举办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需求。同时,社会工作者始终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深入群众的生活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激发群众的自觉参与意识,帮助群众实现自我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有效联动各方参与主体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多方参与,而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更好地协调各主体间的关系,调动各方积极参与,从而形成多元联动的局面。一是社会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作为政府、村民、志愿者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纽带和桥梁,致力于与各方建立积极有效的联系,打通各方的沟通壁垒,增加对其他各方的理解。例如,在建设基层文化设施过程中,社区工作者可以将村民的意见及时有效地反馈给上级组织,以快速解决问题,满足村民的需求。二是社会工作者具备从多方筹措资源服务于村民的能力。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除政府的资金支持外,其他参与主体的资源投入也至关重要。社会工作者可以深入发掘乡村文化资源,动员其他参与主体积极参与,为乡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三是社会工作者有助于构建多元联动的平台。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可以树立共同体意识,形成政府、社区居民、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局面,动员多方力量推动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从而提升社区文化自治的水平。除此之外,社会工作者可以促进有益文化与当地本土文化的融合,使当地居民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外来文化,丰富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乡村振兴战略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挖掘乡村特色资源,丰富文化活动形式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性作用,只有充分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社会工作者要深入乡村,发掘乡村文化资源,以村民的真实需求为导向,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社会工作者要与当地部门合作,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吸引村民的参与,激发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社会工作者可以深入社区进行调查,开展一些主题活动。例如,利用传统节日举办特色活动、宣传乡村文化特色、开展扭秧歌等特色文化项目等,不仅可以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使其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还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例如,开展“文明家庭”的评选活动,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不仅可以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更可以以点带面促进更多家庭的参与,形成良好的文化建设风气,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二是通过多种方式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实地走访和访谈等形式了解乡村文化资源,与乡村能人进行交流,策划特色活动,吸引村民的参与,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播。

增强村民参与意识,建立集体认同感

  要想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建立村民对集体的认同感,首先,要提升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心。社会工作者可以举办各类的文化比赛、民俗展示等活动来展示乡村文化的特色,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使其在实践中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另外,社会工作者要链接各方资源,加大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如文化活动室、图书馆、活动中心等,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进而增强其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其次,要建立村民有效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平台,改变传统的乡村文化建设模式。社会工作者可以举办社区活动,鼓励村民表达自身对村庄文化建设的需求和建议,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当村民与政府之间的纽带,有效反馈村民的意见。最后,要进行社区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对村民加强文化方面的教育,例如,在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方面开展教育,通过提升村民自己的文化水平可以更加了解本地的文化,进而增强对文化的自信心,认同本土文化。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地区发展模式强化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转变被动接受的情形,把村民主体意识的提升当作村民参与的必要前提,使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人。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村民文化水平

  首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工作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通过乡村大喇叭、短视频等方式进行乡村文明宣传教育,让村民意识到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还可以发挥乡村优秀人物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学习优秀文化。此外,还可以辅助一些惩戒措施,以直接的方法来遏制农村的不良风气。其次,要增强村民的学习意识。村民的基础教育薄弱,短期时间难以弥补,社会工作者可以以通俗的语言向村民讲解社区运作的机制,培训村民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进行终身学习,进一步了解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相关的政策。最后,要丰富培训的内容。社会工作者可以从多方面对村民进行培训,例如,开展“懂法用法”的培训,社会工作者联系相关的法务工作者来乡村开展培训,让村民树立法律观念,自觉约束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为建设文明乡风提供坚实的保障;开展“垃圾分类”“身体保健”等培训,从身边事出发进行村民道德的滋养,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树立道德新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从宏观视角来看,乡村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具体来看,还存在乡村文化娱乐活动单一、村民文化素质待提升、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匮乏等问题。社会工作以其专业方法、技能、理念和联动多方的优势,可以有效地介入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村委主任》杂志 申树摄

  编校:李保燕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