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解锁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

时间:2024-09-19 17:23:13来源:吉林大学 文字:梁乾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基层党组织建设滞后、农村人力资源不足、农村金融资本短缺等。文章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如夯实基层党组织队伍基础、加强农村人才建设、加大农村财政扶持力度等,以期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其中,农村经济发展是“三农”工作的关键一环,农村经济发展不仅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能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生活的幸福感,对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实现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从而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的价值意蕴

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

  新时代,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农业农村的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乡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乡村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支柱产业的融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农民带来更优厚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农村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有利于吸引人力、资金等要素回流,使乡村顺应数字化时代潮流,更好地实现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模式,促进农业产业的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新时代,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和专业的农业技能,这就要求农民必须具备熟练操作先进农业设备的能力,间接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各种类型的电商直播广泛普及,这无疑为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农产品营销能力,增强农民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参与感和幸福感,更好地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基层党组织建设滞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党员,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然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具有战斗堡垒作用的基层党组织面临着诸多困境,阻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一是基层党组织力量比较薄弱。在大多数基层党组织中,绝大部分干部是长期留在村里的老党员,加之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即使党支部扩充党组织队伍也难以吸引他们重返农村工作,这就造成基层党组织干部数量较少且老龄化严重。不仅如此,基层党组织队伍中多数干部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难以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发展。

  二是领导干部发展理念因循守旧。“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新理念和新思想,而部分农村领导干部的发展理念仍然较为保守、工作思路僵化,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人力资源不足

  目前,我国已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但是,我国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农村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是农村空心化严重。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城市经济得以快速发展,部分农民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就业和生活,造成了农村人口的流失。这是由于城市的工业部门、服务业及其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也比较健全,能够满足农民对高质量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需求。这无疑加快了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的进程。

  二是农村人才短缺。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教育资源、较好的薪资待遇和较高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人才有较强的吸引力。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电子商务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虽然政府出台了农村电商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参加电商培训的农民较少,部分农民对电商行业的发展前景不甚了解。诸多因素使得部分农民难以适应新时期新型农业的发展,也使得农村经济难以实现转型升级。

农村金融资本短缺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当前,农村面临着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等问题,无法为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一是农民储蓄不足。在部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种植收入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其收益较低的特点使农民积累的资金十分有限。农业必备要素的价格高位运转,加大了农民的资金压力。部分农村缺乏便利的交通设施,增加了农民将农产品运到市场的运输成本。

  二是农村融资困难。城市中集聚了较多的金融机构,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提高,这使得农村资金无法得到有效激活。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虽然部分农村开展了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然而这些项目没有充分利用农村的优势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足。

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

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

  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队伍尤为重要。

  一是加强对基层党组织队伍的管理。“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农村工作活动的领导核心,应当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按时参加党员学习教育,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加强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干部对政策内容的理解,发挥好民主评议工作的优势。基层党组织成员要在谈话和会议中充分交流意见和想法,保证评议工作的质量,看到自身的问题,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并加以改正,发挥好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与此同时,基层党组织应做好留住本土高素质人才的工作,不能单靠扩大基层党组织队伍吸引年轻群体,更应切实保障基层党组织队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要健全基层党组织激励机制,畅通晋升通道,选拔优秀人才,并按照人才的贡献程度,评选优秀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人才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二是加强基层干部对农村经济的领导。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面对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强化理论学习,正确认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传统农村经济模式的不同,明确新型集体经济对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同时,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这不仅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而且实现了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打下了良好基础。基层领导干部落实的农业农村相关方针政策,思想理念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借鉴典型的新集体经济发展案例,并结合所在农村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在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要想继续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就必须提高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

  一是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面对空心化、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农村,引进有活力、能创新、懂经营的人才是必然选择。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惠民政策及农村发展规划的力度,使人才认识到农村的重要性,落实“三支一扶”、西部支援计划,向农村委派有能力、有思想、有担当,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要补足农村基础设施和福利保障的短板,切实解决人才在农村生活、工作的后顾之忧。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加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教育、卫生配套设施,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留住人才。

  二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在数字化时代,新型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加强 “数字+农业”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政府应当出台一系列政策,为提高农民数字素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各地也应通过提供创业资金、提高创业补贴、加强风险指导等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和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回乡发展,激励进城务工群体返乡创业,吸引更多青壮年回乡参与农业生产,培养一支掌握先进农业知识和技能的队伍,以更好地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发多元培训模式,即各地政府部门应当依托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农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尤其在选种、育种、播种、施肥、除害、收割及农业机械使用等方面,对农民进行现场教学和面对面指导,不断提高农民对技术的应用能力,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加大农村财政支持力度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伴随着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农村资金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一是增加农民收入。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数字农业的投入力度,鼓励农民将长期积累的农业知识与创新理念相结合,打造数字农业发展模式,如运用农业传感器监测植物的生长环境,不仅能准确分析植物的生长状况,也能及时判断施肥、灌溉等环节的重要时间节点,从而避免传统经验式管理的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政府部门也要鼓励农民积极创新,开拓农业新领域,提高农民参与度,重点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等,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例如,农户可以借助互联网宣传和精准营销,突出产品的独特性和优势,拓宽特色农产品的销路,也可以借助当地旅游业发展农家乐生态产品,提供民宿或特色食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性化需求,让传统农业理念与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相契合。

  二是发展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村金融的作用不可替代,二者相辅相成,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三农”工作的实施。首先,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并鼓励金融机构不断创新,结合农村实际市场需求,提供符合农村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的个性化、多元化金融产品,提高乡村金融的服务效率。其次,金融机构要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前景,向农村转移资源,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同时,要设置合理的信贷门槛,优化信贷审批流程,为乡村融资提供便利性服务。最后,乡村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各种农村经济项目,提高集体经济项目的造血能力,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新发展格局的打造和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

  进入新时代,农村经济的发展既充满挑战,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机遇。相关部门要正确应对当前的挑战,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激发农村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村委主任》杂志 申树摄

  编校:李霞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