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盂县枣介糕:千年传统美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时间:2024-07-02 15:54:27来源:村委主任杂志社 文字:苏子君


甜糯的口感令人垂涎欲滴

  “饮食”一词,早在先秦时的典籍中出现。《尚书·酒诰》:“尔乃饮食醉饱。”《诗经·小雅·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饮食。”饮食最原始的功能是果腹,但经发展与演变后,饮食已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超越饮食原本的意义,渗透着经济、社会风俗、艺术美学等诸多领域,因地域、时代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左传》云:昭公二十八年“晋杀祁盈,魏献子为政,封祁氏之田为七县(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盂丙为盂大夫”(治在今太原市东北45千米大盂镇),四面环山,形似盆盂,盂县之名,实自此始。

  巍巍藏山如传巨笔,书写千年忠义,淌淌滹沱不舍昼夜,诉说古国新运。盂县,隶属于有“中共第一城”美誉的阳泉市。其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境内山脉纵横,白马山东西横亘,管头梁南北纵贯,将盂县分成两个盆地:盂城盆地和西烟盆地。同时,盂县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白狄族便在这里建立了仇犹国。白狄族是从西部地区东迁至此的。原本以游牧为生的白狄人,在盂县建立国家之后,逐渐从牧猎生活过渡到农耕和织造,最终在此地定居下来。


色泽鲜艳,皮薄肉厚的红枣

  仇犹国后人素来喜爱美食,至今,面类食品在盂县人民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先辈们将自产的粮食分别加工成玉米面、荞面、豆面、莜面、粟黍面以及黄米面等,根据面的不同特性尝试各种做法,制作出风味多样、种类繁多的面食和糕点。其中一些面食和糕点以方言命名,像灌肠、莜面窝窝、莜面鱼儿、面筋和枣介糕等。这些美食在当地人民中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具有盂县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

  每一种食品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讲述着一个故事,并且代表着一种艺术。这些食品不仅展现了盂县的历史和文化,还体现了当地的习俗和特色。通过它们,我们不仅能了解盂县人的饮食文化,还能窥见盂县人的性格和品行。

  枣介糕是盂县家喻户晓的吃食,最早是民间喜宴上的风俗食品,是与“早结”谐音,通常在婚宴上才能吃到,因此也被叫做喜糕,有着永结同心、甜甜蜜蜜的寓意。后来,每逢年节,人们也会做来吃,因为它的寓意美好,且味道很是香甜。虽制作方法较为繁复,费时又费工,但仍挡不住它的诱惑。随着制作工艺的改进,枣介糕逐渐成为一项产业,若有需要,便可以提前预定。


切片的枣介糕

  枣介糕即红枣介于黄米面中做成的糕。顾名思义,原料只有红枣与黄米面,将糜子或黍子去皮后磨成面粉,和红枣混合后蒸熟。过程看着好似简单,实则火候最难拿捏,一般的老师傅都是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经验的积累,才将火候把握好。因此,会做枣介糕不稀奇,但要想做好它,却是一件很难的事。

  原料的挑选十分重要。首先,红枣要好,要挑皮薄肉厚又甜糯的。前期要将其洗净去核后放入开水煮,煮到快没水时,关火盖住烀一会儿,致力于最大化地发挥红枣的甜度。其次,黄米面要好,颜色要呈金黄色,面性要软。最好是新磨出来的,不然做成的糕,吃在嘴里会有苦味。盂县西烟川产的黄米磨成的面,是黄米面中的上上品,用此黄米面制作枣介糕,是为不错的选择。最后,将黄米面与水按比例和起来,注意不能和成一团,要用两手揉搓成粉状,把掺水的黄米面攥成一小团,用手指轻微一搓就散开时,准备工作就结束了。


磨好的黄米面,呈诱人的金黄色

将面粉和水混合后搅合成小面团

用手将面团均匀的捏散,湿扑扑的像沙子一般

  接着烧水、架蒸笼,先在蒸笼底层均匀地撒上一层面,随着蒸汽慢慢从面的缝隙里冒出来,白黄色的面逐渐变成了嫩黄色,此时均匀地铺上一层枣,再撒第二层面。等到蒸汽上来且第二层面也变成嫩黄色时,再铺第二层枣,撒第三层面……如此反复,边撒边蒸,要注意的是,在蒸糕期间要保持热气充足。一般情况下只做三层面铺三层枣,等最后一层枣铺完后,底层的黄米面也就都熟透了。热气透过空隙腾腾而出,这时候再加锅盖盖住蒸笼,将热气封在笼内,稍等一刻就可以了。

  枣介糕刚出锅时味道最佳,软糯香甜,黄里透红,晶莹油亮。放凉后,也可以用刀将其切成片,放油锅里炸,炸到微微发黄,边缘变得焦焦的,就可以出锅了。但在重要场合,枣介糕的做法是颇为讲究的。枣要铺的密,面要撒的匀,一层枣一层面,吃到底甜到心。

  在盂县,宾客们评价席面一般以枣介糕为主,若枣介糕的味道好,就会说“今天这席面真不赖”,若是枣介糕味道差点,就会说“这席面一般”,枣介糕的味道直接影响着宴席的品质。


颗颗饱满的大红枣

洗净去核的红枣,方便食用

  无糕不成宴,枣介糕在家宴和喜宴等场合总是作为压轴出场的,是不可或缺的特色美食,在品尝过荤素搭配的美味佳肴后,定要吃一口黏黏软软的枣介糕才行。

  婚宴要做“双喜”图案的枣介糕。枣介糕其中有一项就是剪枣,一盆又一盆的大红枣被洗干净后,人们围在盆边,一人一把剪刀,把大枣均匀的剪开,将枣核剔除,并在金色的黄米糕上用大红枣摆出“囍”字。婚宴当天,新娘子一定要吃最中间的一颗枣,这象征着婚后的生活红红火火,甜甜蜜蜜。分糕时,不能一层一层地揭,而要一刀挖到底。

  红枣承载着众人对新人的祝福,其与黄米面糅合在一起,寓意新郎和新娘就如同枣介糕一样,幸福地黏在一起,永远相亲相爱。

  家常式的枣介糕做法又有不同。首先,从大地锅换成小蒸锅,和面前会先把红枣放到锅里加水煮熟,再准备一个面盆,倒入黄米面,将一壶开水加入冷水兑成温水,用于和面。其次,和面要逐次少量地加水,每次加水后用手把大块的面疙瘩捏碎,让面变得湿润即可。此外,在和面的过程中,基本的技巧是把底部的干面粉与上层较湿的面粉混合均匀。当面团达到微湿、略带沙状的质地时,即可停止搅拌。最后盖住面盆,等待30分钟左右。

  蒸锅加水烧开,在蒸锅上均匀铺枣,铺好一层枣之后再撒上和好的黄米面,将黄米面铺满枣子的缝隙,并且盖住红枣,之后是一层面一层枣反复铺下来。红枣不需要太多,当然如果喜欢吃甜的话,多放一些也无妨,红枣多会更香甜。


蒸制中的枣介糕,红黄相间

  在大学时,我曾将自己家做的枣介糕带给外地的同学们品尝,当时他们对盂县的印象还停留在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赵氏孤儿》上,电影的原型就在盂县的藏山(原为盂山,俗传因春秋时程婴、公孙杵臼谋藏赵氏孤儿赵武于此,故而得名藏山),程婴救孤的忠义故事在盂县家喻户晓。明代乔宇曾写过一首诗,盛赞藏山。诗曰:“两崖云起涧西东,庙貌长留烈士风。仇国遗虚秋草绿,盂山半壁晚霞红。存孤事往功何伟,食报深恩典并隆。况有英灵作霖雨,高名千古播寰中。”当地方特色文化浸润特色美食时,浓郁的乡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为美食锦上添花了。

  文化习俗赋予食物一种独特的魔力:年长者忆起往昔,少年者古韵新品,感受时代的沧桑变化,尝先辈劳作之艰辛,辨今时饮食之不同,察当地特产的风味。先辈留下的五味饮食,眼前似有余香徐徐。

  几千年来,盂县的每一种特色食品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通过手艺人的改进与完善,经由十里八村的口口相传,最终才成为了当地的特产。盂县人们巧妙地把黄米和红枣两种营养丰富的食材结合在一起,以绿色健康为根本,发掘出杂粮的本质,将天然食材中原本的色、香、味保留,最大程度保障了食品的安全。枣介糕这项美食特产绝不是一人一时能完成的,它背后是手艺人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与试验,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改进才得以完善。

  网络:柳绣华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