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金不换”——应县紫皮大蒜
俗话说:“吃饭不吃蒜,香味少一半”。在北方,蒜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调味品,对于喜欢食用蒜的人而言,更是如此,煎、炒、烹、炸……样样烹饪方式制成的美食都需要蒜来提味。更有甚者,吃碗面也要配上几口生蒜,才算够味儿!寻味山西,醋与蒜的绝妙搭配是许多山西人一生都撇不开的“乡味”。走进山西,走进朔州应县,了解名闻三晋,远销日本、东南亚的山西特产——应县紫皮蒜。
小石口村鸟瞰图
蒜皮紫红,头肥瓣大,辛辣味浓的应县紫皮蒜
历史及民间传说
大蒜又名胡蒜,原产于中亚地区,汉代张骞通过丝绸之路将其引入我国。三国时,名医华佗就已经使用大蒜为人治病。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胡蒜,其气薰烈、传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症积肉食此其功也。”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了一种由大蒜、社仲、补骨脂等熬制而成的青娥丸,具有治疗肾虚腰痛、膝软乏力等功效。此外,大蒜中含有的大蒜素具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以及降低血脂的功效。经常食用大蒜能有效预防并治疗痢疾、百日咳、感冒、鼻出血、牙疼、蛲虫病、头癣、龋齿等病症。
应县紫皮蒜作为山西的特产,其种植历史悠久,明代纂修的县志中就有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应县紫皮蒜的种植面积很小,仅限于小石口等几个村庄。据《中国实业志》载,1946年应县紫皮蒜种植面积为110亩,总产大蒜220担。1948年应县解放后,县东南乡一带大面积推广引种,产区发展到大石口、小石村、鲍堡、丁堡、丰寨、北路口、观口前、护驾岗、南上寨等村庄。1978年,全县紫皮蒜种植面积达700亩,产量20余万斤,出口6.34吨。1979年后,由于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农民有了自主权,紫皮大蒜产量迅速提升,到1982年统计时,其种植面积已达2.35万亩,总产量达2200万斤,年出口92.45吨。21世纪初,应县有近30个村庄大面积种植紫皮蒜,其种植面积增长达1000余亩,年产大蒜500多万公斤。如今紫皮蒜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农产品之一。据应县民众反映,经常吃大蒜可以有效治疗肺结核和拉肚子等病症。
民间传言,宋辽交兵时,辽兵多日围攻雁门关东侧翠薇山脚下的孟良城未果。当时正值六月,宋辽双方士兵都患上了痢疾,腹泻严重。北宋守城将领孟良听当地老百姓说,服大蒜水,嚼大蒜肉,两日内便可治好痢疾。于是孟良让士兵按照此方食用大蒜,果然不出两日,宋兵痊愈。辽兵不知此情况,以为宋军和辽军一样患有痢疾不能开战,故放松了警惕。一日宋军夜晚猛攻辽军,杀得辽军乱了阵脚,拉着肚子大败北逃。
还有传言称,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后,慈禧太后慌乱西逃,途径应县时,感染了痢疾,御医难以医治。后来当地老百姓献上了以蒜治痢疾的良方。服用此方后,慈禧太后迅速康复,于是才又振作精神奔向西安。
收回的蒜头个个圆润、饱满
特点及优势
应县紫皮蒜主产于山西朔州应县小石口村,因此得名“应县小石口紫皮蒜”。小石口村坐落于应县城东南约十五公里处,由古代军事重镇、商贸集镇自然演变而来,地处小石峪洪积扇上游,小石峪河、漾楼河环村而过,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且富含矿物质,特别适合大蒜栽培。当地培育出的大蒜蒜皮紫红,头肥瓣大,辛辣味浓,外皮松而内瓣紧,鳞茎皮紫易剥,多数为四、六瓣,洁白且有光泽,以味辣香美而著称。值得一提的是,应县紫皮大蒜长期存放不减味、不变色,捣成的蒜泥即使放置三天以上色、味也均不会变。此外,如果将应县紫皮蒜放在大马车轮胎下轧过去,就会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轮胎刚碰到蒜时,会听到“啪”的一声,蒜头分成数瓣向两侧飞出,而不像一般蒜一样会被压碎。人们称道:“小石口的紫皮蒜,产在村南峪口湾,每头都是四六瓣,车辗不碎,脚踩不烂,经久色不变,香味四处散,调味又作药,堪称‘金不换’。”
应县紫皮蒜品质优良,是烹饪美食必不可少的调味品。经过数千年的研究与实践,应县人早已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紫皮蒜“食用宝典”,不论是生吃、炒菜,还是腌渍,都有其独特的风味。烹调鱼肉,加蒜除腥;生拌冷盘,蒜泥调味;酱油米醋,加蒜防腐……可谓用处颇多。此外,应县紫皮蒜所含的微量元素、大蒜素和其他营养成分远超过国内其他地区生产的大蒜,有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抗菌杀菌、降低血脂血糖的效果,因而备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以小石口村为代表的应县紫皮蒜,1978年出口日本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1993年,在“山西省农业博览会”中获得金奖;1999年,获得了“朔州市首届农产品科技博览会”一等奖;2010年获准使用“中国地理标志”,2018年通过了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在,紫皮大蒜种植技艺已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蒜农将一头头饱满的大蒜编成了一条条“蒜辫”进行晾晒
“金不换”助力乡村振兴
小石口村隶属南河种镇,位于应县城东南15千米处。全村户籍人口521户2185人,常住人口685人,耕地面积2300亩,以种植大蒜、粮食、蔬菜为主,人均纯收入达15000元。近年来,小石口村在当地小石口紫皮大蒜特色产业培育的基础上,围绕“一村一品一特色”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大蒜种植企业,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提供支撑,全方位打响了“长城古村·蒜乡怀古”的乡村旅游文化品牌。
每逢丰收时节,蒜农们忙着用特制的铲子将自家地头的大蒜挖出,接着将一头头饱满的大蒜编成一条条“蒜辫”进行晾晒,这样做既能保证大蒜可以充分晒干,又方便后期村民对外售卖。
据了解,小石口村在专业种植合作社的指导下,定期对农户进行有关农业技术的培训,有效提升了当地紫皮蒜的质量和产量。依托合作社,小石口村还在木塔附近建设了小石口紫皮大蒜展厅,在应县开设了多家专卖店。为了增加收益,当地蒜农还将紫皮蒜腌制为糖醋蒜,提升了紫皮蒜的附加值。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八被定为大蒜文化节,当地人会举办多种比赛活动,例如,选蒜王、编蒜辫、大蒜种植知识问答等,吸引了许多外地客商前来参观。此外,蒜农们紧跟潮流,开启了网络直播带货,许多蒜农都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宣传、销售,这样不仅提高了应县紫皮蒜的知名度,也大大拓宽了其销路。
2023年,小石口村的紫皮蒜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蒜农的直接收入接近2000万元。当地基本形成了一条集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小小的紫皮蒜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较大的收益,也为小石口村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小石口村党支部书记赵乃通说道:“下一步,我们会根据市场需求,继续开发不同品类的大蒜深加工产品,不断提升大蒜的附加值。同时依托线上销售平台,通过电商直播拓宽销售渠道,让小石口的‘蒜辫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钱串子’。”
近年来,应县在实施名优特农产品产业化战略中,以小石口村为示范区,积极推进大蒜品种改良,通过提纯复壮,解决品种退化、病害传染等问题,不断提高大蒜品质,进一步推动应县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助力乡村振兴。此外,在小石口村村民及“村两委”的努力下,小石口村先后荣获“朔州市文明村”、应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先进集体”及南河种镇“先进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2019年2月,小石口村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2月,又成功入选山西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试点名录。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应县紫皮蒜为人们的饮食健康做出了不小贡献,如今,这一地方特产仍是小石口村村民致富的“金不换”,是小石口村通往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借网络之“东风”,展特产之魅力,相信小山村里的紫皮蒜会在代代人的努力下走得更远!
网络:柳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