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珍:走家串户的支部书记
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峪口镇段家湾村,位于恒山脚下,代县南山深处、峪河上游,距离代县县城18千米。段家湾村下辖王家会、武强、讲堂、舜王寺、偏桥、陆高、埠歌坪7个自然村。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段家湾村,如今已成为十里八乡数得上的美丽乡村了。“大伙儿都说,村里这些年的巨变,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党中央的好政策。段家湾要永远跟党走。”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桂珍说。
2022年,刘桂珍光荣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她是走出大山的第一个高中生,却毅然决然选择留在段家湾村40余年,为村民做实事、解难题、办好事。刘桂珍说:“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段家湾的山水土地养育了我,我要为段家湾的村民服务终生。”她和段家湾村的关系就如同树根和土地,盘踞的树根紧紧扎根在土地深处,土地时时刻刻为树根提供水分和养分,刘桂珍和段家湾村早已不分彼此。
刘桂珍在填写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20世纪70年代,大山深处的段家湾村“抬头看大山、低头见石头”,是一个自然环境恶劣、无资源无产业的贫困小村,且因为一直缺医少药,村民生病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治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这里曾被称为“三无”村——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集体无收入。此外,段家湾村小而穷,需要上学的学生很少,教师的待遇自然不高,因此,愿意来此地当教师的人几乎没有。
1977年,县里组织赤脚医生培训,给了段家湾村一个名额,村里推荐了刚高中毕业的刘桂珍。“但我当时的想法是参加刚刚恢复后的高考,上大学。”一心想上大学的刘桂珍偷偷为自己报了名。高考那天,刘桂珍从培训班骑自行车赶往考场,一路上不停地纠结。“全村就你一个高中生,你不干,谁干?”她的耳边响起了父亲的话,不由得想:如果自己考上学校走了,乡亲们咋办?就这样,刘桂珍原路返回了乡村医生培训班。
高中毕业的刘桂珍选择了赤脚医生这个职业。缺乏医学知识,她就买书自学,不懂名词术语,她就请教专业医生。就这样,勤奋好学的刘桂珍学会了打针输液、针灸推拿、刮痧拔罐,成了村民最信任的“全能医生”。从医44年,她随叫随到,从来不收出诊费和注射费,还经常为贫困的村民减免医药费,缴纳农村医疗保险,她给村民们的药价,也只是批发店的价格。
赤脚医生刘桂珍背着药箱走遍段家湾村的每户人家
1988年,段家湾小学唯一的老师走了。刘桂珍主动承担起了乡村教师的担子,除了英语,剩下的课她都带,学生最多的时候大约有15名。任教期间,刘桂珍白天上课教学,晚上备课到深夜,从无怨言。
1996年村“两委”换届,刘桂珍的老父亲由于身体原因辞去了村党支部书记一职,一边行医一边教学的共产党员刘桂珍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民渴望剜掉穷根,过上城里人富足的日子。村民选我当村支书,我就不能不做事情。”刘桂珍说。全票当选的选举结果代表了村民们对她的期望和需要,刘桂珍常说:“他们(乡亲们)需要我,我就应该在。”村民需要她,她便在这山沟旮旯里坚守了40多年,不断摸索钻研脱贫致富的路子,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继续大步前行。
为了改变段家湾村落后贫穷的现状,刘桂珍主动去呼和浩特、包头、太原等地考察调研,了解市场信息,并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及村民代表多次开会讨论,分析研究村里的土壤条件、气候特点和优势条件。虽然初步确定了在河滩地搞油松育苗的发展方向,但村民都不愿意尝试,毕竟种树苗在三年后才能见效益。于是刘桂珍先在自家承包的三分河滩地里种起了油松树苗,到第三年,三分地里的油松树苗卖了七万五千元。一时间,三分薄地七万多元产值的消息轰动了全村,村民看到种树苗比种玉米挣钱,就都愿意跟着干了。于是刘桂珍不仅当起了技术指导员,挨家挨户为村民传授育苗技术,还垫钱为村民送树苗。2017年底,段家湾村全面脱贫,油松育苗成了刘桂珍和乡亲们脱贫攻坚之路的起点。
刘桂珍只要有空,就会和村民交流,以便自己了解村民的家庭情况
此后,刘桂珍在全村推广营养袋育大苗的技术,巩固发展以苗木为主的生态种植业,积极推进育苗产业提升、扩量、增效。同时发展云杉、国槐、白皮松、樟子松、丁香等多种树苗,种植猪苓、柴胡等中药材,以适应市场需求。亩产可达50多公斤,全村每年可增收40万元以上。2018年,刘桂珍牵头成立“代县刘桂珍种植苗木合作社”,在推进本村育苗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周边的王家会、石家湾、殷家会等村共同发展。到2020年底,段家湾村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村集体收入超过了15万元,实现了高质量高标准脱贫。发展起来的段家湾村与周边的王家会、武强等6个自然村合并成了一个新的行政村。人多了,刘桂珍的工作量就更大了,办理医保、解决就业、人口普查、防火防疫、搭桥修路等,她乐在其中。
刘桂珍说:“脱贫攻坚胜利了,我还想带领乡亲们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她和村委成员们商量利用村里优质的山泉水发展水产业,以代县优质酥梨为原料生产古法梨膏,把本地特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后卖到外地去。她认为,山里有丰富的天然矿泉水资源,除了浇地,都流走了,如果能合理利用好水资源,也能卖个好价钱。目前,段家湾村已经与集体经济发展优秀的村庄建立了长期合作互助关系,采取村集体及村民各类资金、资产入股合作的方式,以代县优质酥梨为原料,配以古法熬制,生产生态梨膏。
“加快段家湾产业发展要抓住机遇,只争朝夕。”在稳定发展育苗产业的同时,刘桂珍与村“两委”达成一致意见,发动村民利用农闲时间上山刨药材、卖药材,试验种植云南松露菌、金银花等,并寻找合作伙伴发展水产业;同时,她还带领村民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农家乐,与相关公司合作开发度假休闲和野炊、野营、漂流等旅游项目。刘桂珍用她与时俱进的想法让村民们挣上了更多钱,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刘桂珍当起了技术指导员,为村民传授育苗技术
2001年,刘桂珍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从2001年至2017年,16年间,刘桂珍一个人干了村医、小学教师、妇女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五个人的活儿。她还带领留守在家的妇女建立了“妇女之家”和农家书屋,参加乡里组织的文艺活动,丰富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村妇联先后组织妇女制作剪纸、刺绣、编织物等手工艺品,并积极拓展外销渠道,大大提高了村中妇女的收入。
刘桂珍的脚踏实地让她收获了很多荣誉: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全国卫生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她既激动又惶恐,在她看来,自己只是为乡亲们做了应该做的事,她说:“我的幸福指数高低,取决于为乡亲们做事的多少。”
刘桂珍荣获“中国好医生”称号
在党组织的关照下,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在全体村民的不懈努力下,段家湾村在发展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且更加具有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以种植农业为根本,围绕自然村弃耕地、山坡和段家湾村周围滩涂进行建设,遵循“村委规划用地+实体公司承租+贫困户就业”的发展模式,打造优质艾叶、代半夏、黄芩等种植基地;主动发展第二产业,利用段家湾村全年山泉水不断的资源优势,建设一座矿泉水厂。利用搬迁村野生艾草大面积生长的优势,购置或租赁设备,从事低投入的养生艾绒或艾条加工,批量投放市场,打造道家养生“药王”精品艾绒示范基地;打造生态旅游,在段家湾村周边荒山、荒坡上种植山桃花、枫树等景观植物,利用段家湾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依托刘桂珍本色名片,加快提升游客用餐、住宿、娱乐等接待能力,打造民宿旅游。积极参与合作峪河漂流二期项目,发展漂流、休闲、度假、野炊、野营等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段家湾村实现吃、住、行、游、娱、购一体化。
段家湾村坚持“一切工作党建引领,一切问题党建破解”,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找到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钥匙”。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确立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全村共同富裕”的发展新思路,全村致力于打造能留住田园乡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希望村民们过上衣食无忧、老有所养、安居乐业的生活。段家湾村还是忻州市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代县干部培训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真正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小康之路。
如今的段家湾村和全国其他贫困地区、贫困村一样,在党的关怀下村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住房条件大大改善,收入明显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更好了,通往外界的路也更宽了。段家湾村摘掉了贫困帽、走上了致富路。村里利用扶贫资金发展了树苗繁育项目,新建了U型渠,育苗产业不断壮大,村民的树苗生意源源不断,买家遍布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
支部是堡垒,党员是旗帜。“没有私心,事情才好办。”这句话表明了刘桂珍父亲的=办事原则,也是刘桂珍做人做事的信条,父亲的一言一行一直影响着刘桂珍,激励着她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让自己的生命焕发价值。她始终怀着一颗为民服务、不畏艰难、乐于奉献、不求回报的赤诚之心,始终把群众的病痛疾苦放在第一位,这既是优良家风的传承,也是一个合格党员应有的精神品质。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郑板桥的这首诗来表达爱民心声。刘桂珍坚守在乡村一线,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成为生动展现“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典型代表。她守望乡村四十余载,携着沉甸甸的责任,在乡村振兴路上争当“领头雁”,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使命与担当。“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一家富了不是富,大家富了才是富。如今的段家湾村正坚定不移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进,在党的伟大号召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迎接新的发展机遇。
网络:柳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