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节水密码激活农田新能

时间:2025-09-30 09:26:23来源:陕西省泾惠渠灌溉中心 文字:陈聪 杨梦南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在农业领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不仅是应对水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的必要措施,也是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效益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不同灌溉技术的对比,结合实际案例,制定了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可行性方案,从而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提升我国农业种植水平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与帮助,推动我国农业向智能化、绿色化、现代化方向转变。

  水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性资源。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2020年的数据,农业用水占全球水资源消耗的70%。随着科技发展及农业生产模式升级,高效灌溉技术日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关键因素之一。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灌溉水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降低水资源浪费,还能有效实现生态环境的高标准保护。

灌溉水资源应用情况分析

  农业生产环节,水资源对作物生长及产量提升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目前,各地区灌溉方式差异明显,部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仍采用传统漫灌方式,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与此同时,地下水过度开采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地区因水位下降与水质恶化而面临严峻挑战。为应对这一现状,政府积极探索综合治理方案,制定可持续发展措施,旨在提升灌溉水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新形势下,优化灌溉水资源配置已成为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因此需要多方协作,借助科技手段,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灌溉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精准灌溉技术

  精准灌溉技术以作物需水规律、土壤水分状况为依据,通过实时监测、调控,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此技术依托传感器网络、遥感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构建完整的灌溉管理体系。传感器网络部署在田间,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温度、电导率等数据,为灌溉决策提供基础信息。遥感技术借助卫星及无人机获取大范围农田植被指数、地表温度等参数,结合地面传感器数据,综合分析作物生长状态与水分需求。智能控制系统根据采集的数据,运用算法模型预测作物需水量,并自动调节灌溉设备的运行参数,实现精准供水。

  精准灌溉技术核心是按需供水,实现方式为滴灌、微喷灌及地下渗灌。滴灌技术借助管道系统将水直接输送至作物根部,以点滴形式缓慢渗透,最大限度减少水分蒸发及地表径流。微喷灌技术利用低压喷头,将水以雾状或细小水滴形式均匀喷洒于作物根部区域,适用于果园、苗圃等场景。地下渗灌技术将灌溉管道埋设于土壤下层,水分通过管道孔隙缓慢渗出,直接作用于作物根系,有效降低蒸发损失。

  为提升精准灌溉技术效能,现代灌溉系统常集成气象站、土壤监测设备、自动化控制模块。气象站实时监测气温、湿度、风速、降雨量等参数,结合土壤湿度数据,动态调整灌溉计划。土壤监测设备分层测量土壤水分含量,给出更精确的灌溉依据。自动化控制模块根据预设阈值与实时数据,自动启停灌溉设备,实现无人化操作。精准灌溉技术的综合应用,显著提高了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水肥一体化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和施肥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技术,核心是利用灌溉系统把可溶性肥料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区域。该技术依托精准灌溉设备,如滴灌、微喷灌、地下渗灌系统,把肥料溶液和灌溉水混合,形成均匀水肥混合液,借助管道网络输送至作物根系附近。水肥一体化系统一般配备肥料注入装置、混合罐及过滤设备,使得肥料溶液浓度均匀且无杂质堵塞管道。

  水肥一体化技术实施依托于对作物生长阶段、营养需求的精确分析。根据不同作物生长特性,制定相应水肥配比方案。例如,作物生长初期,以氮肥为主促进茎叶生长;开花结果期,增加磷钾肥比例,促进果实发育。系统根据预设施肥计划,自动调节肥料注入量,确保水肥比例精确可控。同时,结合土壤养分检测数据与作物生长监测结果,动态调整施肥策略,实现养分精准供应。

  为保证水肥一体化技术高效应用,现代系统常集成了智能控制模块与传感器网络。智能控制模块按照作物需肥规律及灌溉计划,自动调节肥料注入速率,合理控制灌溉水量,保证水肥同步供应。传感器网络精准监测土壤养分含量、水分状况、作物生长指标,为施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另外,水肥一体化系统配备了pH值与电导率监测设备,实时调控水肥混合液的酸碱度与离子浓度,避免因肥料浓度过高或pH值不适而对作物造成伤害。

  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范围广泛,适用于大田作物、设施农业、果园等多种种植模式。大田作物中采用移动式水肥一体化设备,结合滴灌或喷灌系统进行大面积均匀施肥。设施农业中,水肥一体化系统与温室环境调控设备相结合,完成闭环管理,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果园中,采用地下渗灌或微喷灌系统,水肥直接输送至果树根系,满足深层养分需求。技术的综合应用,明确提升了水肥资源利用效率,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雨水集蓄及技术应用

  雨水集蓄与技术应用,是指主要利用收集储存降雨径流实现水资源高效应用的技术模式。核心是建设多种集雨设施,涵盖蓄水池、塘坝、地下水库、屋顶集雨系统。蓄水池一般建于地势较低区域,利用自然坡度汇集地表径流,容量根据集雨面积与降雨量设计,有效满足短期灌溉需求。塘坝建于河流或沟谷处,拦截径流形成小型水库,兼具蓄水及防洪功能。地下水库借助地下空间储存雨水,减少蒸发损失,适用于干旱地区。屋顶集雨系统则根据建筑物屋顶作为集雨面,顺着管道将雨水输送至储水设施,适合分散式农田或家庭灌溉。

  雨水集蓄系统设计综合考虑集雨面积、降雨特征、地形条件及水资源需求。集雨面积直接影响雨水收集量,因而选择植被覆盖较少、透水性较低区域作为集雨面。降雨特征重点考虑降雨强度、频率、分布,决定集雨设施容量,从而科学设计排水系统。地形条件影响径流汇集效率,坡度适中区域适合建设集雨设施。水资源需求决定储水设施规模及利用方式,满足不同作物灌溉需求。

  储存雨水经过简单处理,去除杂质和污染物,实现循环利用。常见处理方式为沉淀、过滤及消毒。利用沉淀池去除雨水中泥沙、悬浮物,过滤设备深度去除细小颗粒与有机物,消毒环节应用氯制剂或紫外线照射,杀灭病原微生物。处理后雨水可直接用于灌溉,还可与其他水源混合使用,保证水质稳定性。

  雨水集蓄与利用技术应用范围广泛,适用农田灌溉、园林绿化、生态修复等层面。农田灌溉中,雨水作为补充水源,同地下水或地表水配合使用,缓解灌溉用水压力。园林绿化中,雨水集蓄系统为城市绿地带来丰富水源,减轻供水压力。生态修复中,雨水集蓄设施用作补充湿地与河流生态用水,改善区域水环境。整合多重技术,提升了雨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技术帮助。

土壤保水及改良技术

  土壤保水及改良技术应用,目的是优化土壤结构、增强持水能力,重在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强化水分的储存、利用效率。具体技术包括添加有机质、使用保水剂、实施覆盖耕作,多重技术协同作用,极大增强土壤水分管理能力。

  有机质改良为土壤保水技术的重要环节,为土壤添加腐熟堆肥、秸秆、绿肥等有机物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强水分渗透性,强化储存能力,加强微生物活动,持续优化土壤肥力。具体应用期间,根据土壤类型及作物需求明确有机质添加量与方法,如砂质土壤中增加有机质,优化保水性,黏质土壤中则用来调整通气性。

  保水剂隶属高分子聚合物,灵活吸收并储存大量水分,土壤干旱后缓慢释放供作物生长。常见保水剂为聚丙烯酰胺及淀粉基材料,吸水能力达自身重量数百倍。保水剂可直接混入土壤或与种子混合播种,施用量按照土壤条件及作物需水量来明确。保水剂不仅能提高土壤持水能力,还能减少灌溉频率,降低水资源消耗。

  覆盖耕作主要是地表覆盖有机物或塑料薄膜,减少水分蒸发。常见有机物覆盖材料为秸秆、木屑、草屑,可以合理改善地表温度,减少水分蒸发,抑制杂草生长。塑料薄膜覆盖多用于设施农业,达到保水、增温、抑制杂草功能。覆盖耕作选择要结合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作物特性。如干旱地区优选塑料薄膜覆盖,湿润地区利用有机物覆盖。

  土壤保水及改良技术中深耕松土、轮作休耕、生物改良等也被经常应用。深耕松土后打破土壤板结层,增加水分渗透深度;轮作休耕是基于不同作物根系特性改善土壤结构;生物改良是按照种植绿肥作物或引入蚯蚓等土壤生物,优化土壤生态功能。多重技术融合,增强了土壤水分管理能力,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做出技术支持。

灌溉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方法

优化部署精准灌溉系统

  精准灌溉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围绕滴灌、微喷灌、地下渗灌系统的部署与优化展开。铺设地下或地表管道网络,水以点滴形式直接输送至作物根部区域,适用于行栽作物如棉花、玉米和蔬菜,减少水分蒸发及地表径流,加强水分利用效率。滴灌系统设计按照作物行距及株距明确滴头间距,结合土壤渗透性调整滴水速率,使水分均匀分布。

  微喷灌系统是借低压喷头将水以雾状或细小水滴形式均匀喷洒于作物根部区域的技术,适用于果园、苗圃和设施农业,实现均匀水分供应,调节田间小气候。微喷灌系统部署结合作物冠层结构与生长阶段,可以优化喷头高度与喷洒范围,避免水分浪费,防止作物叶片湿润过度。

  地下渗灌系统应用中,灌溉管道埋设土壤下层,水分借助管道孔隙缓慢渗出,作用于作物根系,适用深根作物,如葡萄、果树、经济林木,减少地表蒸发,抑制杂草生长。地下渗灌系统设计考虑土壤类型,明确作物根系分布,合理控制管道埋深、间距,使得水分标准渗透至根系活动层。

集蓄与循环应用雨水

  雨水集蓄技术经过巧妙设计、高效资源应用方式,在现代农业中展现出独特价值。通过建设蓄水池、塘坝、地下水库,自然降雨转化为可利用水资源。蓄水池多建在地势低洼处,利用自然坡度汇集地表径流,其容量根据集雨面积、年均降雨量精心设计,令雨水高效储存。塘坝则依托河流、沟谷地形,拦截径流形成小型水库,兼具蓄水、防洪功能。地下水库按照地下空间储存雨水,减少蒸发损失,特别适合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管理。

  集雨设施设计充满智慧,综合考虑集雨面积、降雨特征和地形条件。集雨面积直接影响雨水收集量,一般透水性较低区域作为集雨面,如屋顶、硬化路面、裸露山坡。降雨特征围绕降雨强度、频率、分布,决定集雨设施容量与排水设计。地形条件影响径流汇集效率,坡度适中的区域适合建设集雨设施。设计中,考虑当地气候特点、作物需水规律,确保雨水资源合理配置。

  干旱地区,雨水集蓄系统与精准灌溉技术联合应用,彰显协同功能。例如,滴灌系统利用储存雨水为作物提供精准供水,减少水分浪费;微喷灌系统下雨水调节田间小气候,促进作物生长。雨水集蓄系统与精准滴灌技术的巧妙结合,缓解了灌溉用水压力,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保障。雨水集蓄技术的应用,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

  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其高效、精准的特点,在现代农业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将灌溉与施肥完美结合,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水肥同步供应,为作物生长提供科学的水分与养分支持。系统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及土壤养分检测数据,自动调节水肥比例与施用时间,保证养分高效吸收。肥料注入装置把可溶性肥料与灌溉水混合,形成均匀水肥溶液,利用灌溉系统精准输送至作物根部区域。

  水肥一体化技术下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养分含量、作物生长状态,动态调整水肥供应策略。例如,在作物生长初期,系统自动增加氮肥比例,促进茎叶发育;开花结果期,则提高磷钾肥比例,支持果实生长。同时,智能控制系统结合气象数据,预测作物需水需肥规律,提前调整灌溉和施肥计划,避免资源浪费。肥料注入装置是水肥一体化技术关键设备,将可溶性肥料与灌溉水按预设比例混合,形成浓度均匀的水肥溶液。混合中采用搅拌器或文丘里管确保肥料充分溶解,避免堵塞灌溉管道。

  灌溉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与现代农业融合,彰显了科技与自然深度融合。精准灌溉、水肥一体化、雨水集蓄、土壤保水改良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有效增强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相关技术的应用,可以优化水肥资源的配置,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展现现代农业的智慧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灌溉水资源管理将变得更加精细化、智能化,为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董卫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