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乡土 情暖民众——记山西省娄烦县天池店乡孔河沟村第一书记李子兴
2024年4月,由于在工作中的卓越表现,李子兴被太原市体育局派驻至太原市娄烦县天池店乡孔河沟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
李子兴所驻的孔河沟村位于娄烦县天池店乡人民政府西南方向,距娄烦县城34.4千米,地理位置优越,毗邻241国道和339国道,交通条件较为便利,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村庄由孔河沟和杏树坡2个自然村组成,清澈的孔河从村旁流过。
孔河沟村总面积达5.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达2770亩(约1.85平方千米),林地面积103.75亩(约0.07平方千米)。全村总人口220户520人,在村常住人口有240余人,村民主要种植马铃薯、高粱、玉米、豆类等小杂粮。
孔河沟村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1936年红军东征时,这里便是红军进入娄烦县的第一村,有着深厚的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底蕴。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近年来,在太原市体育局的持续帮扶下,孔河沟村已经迈出了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坚实步伐。而第一书记李子兴的到来,无疑为这一发展进程注入了全新活力。自2024年上任以来,他带领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紧密合作,共同规划村庄的未来蓝图。
他们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修缮革命旧址,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孔河沟村成为太原市乃至全省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时,他们还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进马铃薯新品种,推广种植新技术,致力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拓宽村民的收入渠道。
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孔河沟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村庄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令人振奋的是,孔河沟村先后荣获“娄烦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太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如今,孔河沟村呈现出新时代农村的新风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入户走访,深入群众
初到孔河沟村,李子兴还不能完全听懂村中老人所讲的方言,而要想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心声,就必须克服这些障碍。为了尽快掌握村情村况,确定工作的重点与方向,李子兴带领两位驻村队员,开始了“走街串巷”。
村委会、文化广场分布在村中的主干道两侧,是村民们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
李子兴经常在工作之余,和前来广场上乘凉的老人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
在带领驻村队员入户走访的过程中,李子兴会与中青年村民深入交流,全面了解他们的生计状况、家庭情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孔河沟村下辖的另一个行政村——杏树坡,位于孔河沟村的西南方向,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成为李子兴走访工作的重点。他常与杏树坡原村主任一同走访村中的40余户人家,每到一户,他们都会细心询问村民的生活状况。在这些村民中,有几位留守老人,其子女都在外务工,无人照料。李子兴与两位驻村队员不仅自费为他们购置生活必需品和急需药品,还时常上门探望,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村集体对他们的关怀与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最初的晦涩难懂到如今的简单交流,李子兴对当地方言的掌握日益熟练。工作之余,他更是将孔河沟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无论是处理工作任务,还是与村民闲话家常,他都乐在其中。
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李子兴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对村庄的实际情况也有了全面了解,为后续驻村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李子兴入户走访
加强党建,规范村级制度
基层党建作为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支撑,对推动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自开展驻村工作以来,李子兴始终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工作的重要抓手。2024年4月开始,李子兴与村“两委”主要从主题党课、村务公开、决议制度等方面入手,努力营造纪律严明、规范有序的村级党建新风貌。
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李子兴会定期组织主题党课活动。在党课上,他不仅讲述党的光辉历程,更注重挖掘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分享那些在党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如坚定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等。通过这些深入浅出的讲解,李子兴逐步引导党员们深刻认识到身为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使命。
主题党课活动不仅加深了党员们对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的理解,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交流平台。在党课上,与会者可以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流工作经验,相互启发,共同进步。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党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也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在李子兴和村“两委”的组织下,主题党课活动作为先导,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基层党组织在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为构建更加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村务公开方面,李子兴与村“两委”成员紧密合作,严格遵循既有程序,精心选拔村民代表组成村务公开监督小组。通过提高选拔流程的公开性、透明度,李子兴与村“两委”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了监督小组成员的公正性和代表性,进而使村务公开工作更加规范化、细致化。通过公示栏,村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村里的财务状况、项目进展等重要信息,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对村级事务的参与度。
在重大事项决议制度方面,李子兴与村“两委”成员共同制定了涵盖土地租赁、光伏资金分配使用、公益岗位设置等方面的细则,并将这些细则加以整合,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村级事务的决策提供了明确依据。
同时,孔河沟村还实行了一事一议制度。一般事项由村“两委”提议发起,经村民代表和党支部全体成员深入探讨,再形成切实可行的方案。最终,这些方案将提交给全体村民进行投票表决,确保每一项决策都能得到广大村民的支持和认可。
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孔河沟村的基层党组织不断夯实。党员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有序,协调能力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李子兴与村“两委”十分注重发挥村民代表的主体作用,积极鼓励村民代表踊跃参与村级事务的治理和决策。这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氛围,不仅激发了村民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孔河沟村的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李子兴与村“两委”成员实地学习
完善基建,美化村容
2024年4月,李子兴初到孔河沟村,便发现村中只有主干道和几个路口处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给村民的夜间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面对这一现状,李子兴迅速行动起来。他积极与派出单位沟通,后成功与太原市体育局下属单位——太原市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取得联系。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190个捐赠的崭新路灯被送到孔河沟村,并被安置在孔河沟村和杏树坡村的大小巷道里。夜幕降临,一盏盏路灯依次亮起,照亮了家家户户门前的道路,也照亮了村民们的心田。
然而,李子兴并没有止步于此。为配合村中红色文化氛围的营造,由李子兴牵头,村“两委”推进,开始了村中主干道上老旧路灯的更换工作。他们将原本的普通路灯统一更换为以红军、国旗为主题的太阳能路灯。这些路灯不仅更为明亮,也为村庄营造了满满的“红色氛围”。现在,这些路灯已成为孔河沟村的亮丽名片。日落月升,它们为来往的行人诉说着孔河沟村的“红色故事”。
李子兴深知,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不仅能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更是增强村民幸福感、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因此,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精心策划,有序组织了数次全村大扫除活动。在活动中,大家分工明确,有人清扫街道,有人整理院落,有人清理沟渠,大家都热情高涨,以实际行动为美丽家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此外,为了解决垃圾处理问题,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经过多方考察与比较,最终为村民购置了一批设计新颖、美观大方且实用性极强的大型垃圾桶。这些垃圾桶采用环保材料制成,大方简约,与村庄的整体风貌相得益彰。
随着这批大型垃圾桶的投入使用,“垃圾不落地,环境更美丽”等宣传口号也逐渐深入人心。孔河沟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斑驳的院墙被粉刷得雪白无瑕,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平坦宽阔的街道两旁绿树成荫,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了一片片凉爽的绿荫;干净的农家小院里,鲜花盛开,花香四溢,令人心旷神怡。
这些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每当夕阳西下,村民们聚在一起聊天时,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份笑容,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是对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辛勤付出的最好回应。
如今的孔河沟村,已经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蜕变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丽乡村。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为孔河沟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村中主街的墙壁上,印制着“运动挥洒汗水,青春闪耀光芒”的标语,营造出了爱体育、爱运动的良好风尚。李子兴介绍到:“这是为配合村中修建的亚高原山地自行车训练基地所制的,旨在发挥村落所处的亚高原山地的独特优势。”
村中的亚高原山地自行车标准赛道修建于2019年,是在市体育局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修建完成的,赛道全长5.4千米。孔河沟村在同年成功举办了多项山西省山地自行车赛事,包括山地自行车越野赛、团体赛、计时赛等。赛前,共有150余名运动员来到孔河沟村,开创了我国在农村举办省级山地自行车赛事的先例。
为了延续这份体育精神,发挥孔河沟村的地形优势,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努力下,村中修建起了山地自行车队夏季训练基地。每当夏季来临,省内的数支山地自行车训练队来到这里,开展为期数周的驻训。整洁的村庄、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环境,让运动员们在繁忙高压的备赛之余,得以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李子兴说:“在接待训练队驻训的同时,有近20余户农户利用自己的民居为参训队员提供餐饮、住宿服务,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24年,在李子兴和村“两委”的鼓励与带动下,20余位村民应聘了公益性岗位,负责赛道维护、环境保洁等工作,人均创收超过1 000元。
山地自行车队夏季训练基地的建设以及民宿、餐饮等配套服务的成形,拓宽了孔河沟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除了山地自行车队训练基地,孔河沟村还着力发展红色乡村旅游和廉政教育等相关产业。村中保留的红军东征路起点遗址,建成的红色小公园和红色展览馆,成了游客追忆红军东征、重温红色历史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沿着红军的足迹,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
为了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的引领作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精心打造了初心公园、综合实训基地、“党建引领清廉护航”主题展、基层党员廉政教育室四大主题区域。不仅为基层党员干部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还成为孔河沟村廉政教育的生动“课堂”。
据李子兴介绍,村中开展基层党员干部廉政教育,旨在充分发挥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文化教育的引领作用,让基层干部感受红军东征的艰难困苦,通过身边发生的负面案例,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值得一提的是,在驻村工作队的精心组织与积极推动下,一支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小剧组诞生了。这支剧组由乡政府工作人员、孔河沟村及附近各村的部分驻村工作队队员共同组建,他们怀揣着对廉政教育的热忱与对艺术的热爱,携手创编、排练了一系列廉政教育情景剧。
其中,《“盐”肃纪律》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巧妙地将廉政纪律融入日常生活场景,让观众在欢笑中领悟到廉洁自律的重要性。《火花》则以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为原型,深情讲述了他们为了信仰与理想不懈奋斗的故事,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
这些廉政教育情景剧的推出,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基层党员干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还成了孔河沟村廉政教育的“生动教材”。演员们真挚的情感、生动的表演,让廉政教育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近年来,孔河沟村的基层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声名鹊起。截至2025年1月,已有200余家单位、近2万名工作人员来到这里,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他们在这里聆听革命故事,接受廉政教育,深刻体会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为孔河沟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乘着廉政教育的东风,孔河沟村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参观廉政教育基地,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可以漫步在绿意盎然的乡村小道上,享受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还可以品尝地道的农家美食,体验淳朴的乡村生活。
在李子兴和村“两委”的带领下,红色乡村旅游与廉政教育不断融合发展,孔河沟村走上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村民的年均收入稳步提高。
农业种植,消费帮扶
孔河沟村地处娄烦县,马铃薯在娄烦县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是当地主要的农作物。孔河沟村生产的马铃薯,个头虽小,却以独特的绵糯口感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2024年以来,孔河沟村在李子兴和村“两委”的带领下,翻开了马铃薯产业的新篇章。
在过去,由于种植方式传统、技术落后,孔河沟村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李子兴与村“两委”成员共同商讨,决定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大力改造坡地,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
他们不仅引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如播种机、起垄机、收获机等,还积极对接农业专家,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种薯,通过向村民普及科学种植和管理知识,逐步实现马铃薯种植的全程机械化生产和集约化管理。
目前,千亩旱作马铃薯示范基地已建设完成。在李子兴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由村合作社主导的马铃薯规模化种植深入发展,生产的“娄烦土豆”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在种植与收成方面,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按照“连片实施、产业带动”和“项目到村、效益到户”的原则,精心规划、科学布局,确保了马铃薯种植的有序进行。当马铃薯成熟后,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统一回收马铃薯,以确保农户的收益。
为了解决马铃薯的存储问题,李子兴和村“两委”经过协商,在村里的后坡上筹建了一个大型窑洞式地窖。这个地窖不仅容量大,能够存储约10万斤(50吨)的马铃薯,而且温度适宜,能够保持马铃薯的新鲜度和口感。
2024年,全村共种植旱作马铃薯2 500亩(约1.67平方千米),其中原种繁育100亩(约0.067平方千米),一级种繁育2000亩(约1.33平方千米),商品薯种植300余亩(约0.2平方千米),生产出的土豆约625万余斤(约3 125吨),实现产值190余万元,马铃薯种植已成为孔河沟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农作项目。
在保障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同时,李子兴和驻村工作队员还积极开展了消费帮扶工作。他们主动对接太原市的农贸市场、学校食堂等采购方,达成了马铃薯采购协议。此外,他们还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宣传孔河沟村的马铃薯和南瓜、鸡肉、鸡蛋等农产品,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
在消费帮扶的推动下,孔河沟村的农产品销量大幅提升。截至2024年10月,农产品累计售出金额已达到5.8万元。这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发展、壮大特色农业的信心和决心。
回望自己的驻村时光,李子兴从初来乍到的不熟悉,到成为急民所急、想民所想的“知心人”,这一路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扎根乡村振兴最前线的决心与信念。
在驻村的日子里,李子兴见证了孔河沟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到产业结构的调整,从生态环境的改善到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凝聚着他与村“两委”的心血与汗水。每当看到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李子兴的心中便充满了无限的满足与自豪。
展望2025年,这位第一书记表示,他将继续与村“两委”并肩作战,深化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还将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娄烦土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马铃薯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圪蛋”。此外,他们还将充分发挥体育、廉政教育等优势资源,进一步丰富特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为孔河沟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李子兴将带领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砥砺前行,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孔河”新篇章。
编校:王莹珠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