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重建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

时间:2025-02-25 13:21:50来源: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殷坦

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必然要求

  第一,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帮助农民群体提升思想道德素质。首先,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农民群体思想道德素质。利用村广播站、文化活动中心等平台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和社会公德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提升农民群体思想道德素质。例如,利用乡村讲堂、文化节庆、读书会、文艺演出等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互助友爱的社会风气,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参与到村庄治理中来,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第二,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对农村地区社会治理与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影响。首先是农民素质的提高使其更加重视集体利益和个人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其次是农民素质的提高使其更愿意主动承担起维护公共环境、遵守交通规则等社会责任,为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作出贡献。最后是农民素质的提高使其在遇到矛盾纠纷时,更倾向于采取和平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有助于降低冲突升级的可能性,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保护传承特色乡村文化的

应有之义

  第一,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首先是加大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力度。例如,编纂地方志书、录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视频资料、举办地方特色文化节庆活动等,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下来并广泛传播。其次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建设图书馆、博物馆、乡村文化馆等设施,定期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使广大农民群众有机会接触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第二,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乡村特色文化。首先,通过制定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及偏远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为乡村特色文化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有效地保存乡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脉。其次,通过设立相关奖励机制助力特色乡村文化传承。奖励机制的设立可以鼓励更多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于民族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中去。最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助力乡村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利用“互联网+”模式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使乡村特色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在扩大受众范围的同时,也让外界更好地了解当地的独特魅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地区现代化的精神支撑

  第一,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作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可以激发农民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升级。同时,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秩序也是吸引外部投资和人才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第二,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产生推动作用。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和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提升。高水平的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增进邻里间交流合作。例如,通过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不仅美化了村庄面貌,而且增强了居民的环保意识;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可以有效缓解城乡差距问题,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

重要抓手

  第一,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之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就显得尤为关键。通过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第二,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更好满足广大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除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外,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同样不可或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能够满足群众基本的物质需求,更能够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服务,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增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陈规陋习依旧存在

  第一,农村地区思想较为封闭保守,思想观念转变缓慢。首先,农民群众对新事物的接受度较低。他们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外界的新事物、新理念缺乏足够的兴趣和了解。这种封闭性导致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度较低,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其次,传统观念影响深远,难以改变。农村地区的传统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成为阻碍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改变起来难度极大。第二,农村地区存在陈规陋习和封建思想残余。当前,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封建思想与陈规陋习。在一些农村地区,封建迷信活动依然存在。这些活动不仅浪费了农民的钱财,还影响了他们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

基层主体缺位缺管,长效机制不够健全

  第一,基层干部重视程度不足,群众的参与度和配合度不高。首先,干部队伍缺乏专业化培训与指导。基层干部往往缺乏专业化的培训和指导,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他们对如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缺少经验,导致无从下手。其次,部分基层干部自身存在问题。部分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大搞形式主义,不作为、少作为,使得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不够紧密,严重影响了群众参与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最后,农村地区群众参与意识不强。部分农民抱有“只扫自家门前雪”的思想,对于开展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缺少认识,不愿主动参与和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第二,相关体制机制与政策制度不健全。首先是缺乏有效的群众激励机制。由于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需要构建可以激发农民群众主体性意识、提升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其次是缺乏监督评价机制。部分农村地区缺乏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监督与评价机制,使得基层组织缺少责任意识,出现少作为、不作为的情况。最后是缺乏制度规范机制。缺乏可以对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进行规范指导的针对性制度文件,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资源分配不足

  第一,农村地区经济支撑不足,基础文化设施落后。首先是缺乏文化活动场所。农村地区产业不发达,自身经济实力有限,再加上地方财政支持不够,广大农村地区文化设施建设不足,农民群众缺少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党建活动室等基础文化设施,限制了农村地区文化活动的开展,阻碍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以及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其次是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建设资金的短缺让农村地区补充完善相应的基础文化设施成为难题,导致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遇到了瓶颈。第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人才资源难以补充。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受限,当地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少,教学设备落后,使得当地居民教育水平不高。此外,部分农村地区的家庭纷纷将子女送往城市学习,让本来就缺少青年建设的农村地区陷入更深的窘境。而城市地区的建设力量也不愿到农村发展,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留不住人”“招不到人”的双重困境。

文化生活单一乏味,文化载体缺乏创新

  第一,农村地区文化活动数量少。由于农村地区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因此能够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活动种类缺、次数少、频率低,难以满足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第二,农村地区文化活动形式陈旧。农村地区开展的文化活动普遍缺乏现代化元素与载体,既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又难以吸引农村地区年轻人的参与,无法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农民群体的多元文化需求。第三,农村地区文化活动互动少。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往往以简单的电影放映为主,存在群众参与感不高、文化活动感染力不强、文化活动互动性不高的问题。在组织和实施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来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影响了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工程

  第一,深化农村思想教育。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引导、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式开展农村地区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讲座、宣传栏等形式,使农民群众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强化法律法规普及和道德规范引导。通过法律知识讲座、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最后,促进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引入现代文明理念,使农民群众在思想上与时俱进。第二,实施移风易俗工程。在农村地区实施移风易俗工程,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地区的文明进步,更能推动农村地区实现社会和谐与文化繁荣。首先要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引导农民摒弃封建迷信和不良生活习惯,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念。其次要抵制不良习俗,积极树立文明新风尚。针对农村地区存在的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不良习俗,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形成文明节俭的新风尚。最后要建立移风易俗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确保移风易俗工作取得实效并长期保持。

加强基层组织领导,完善政策制度保障

  第一,强化基层党组织作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积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领导带头作用。首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其次,提高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能力。通过培训和教育等方式,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示范引领能力。最后,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责任制度。明确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第二,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首先要出台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应政策。制定和完善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次要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文化项目资金需求。加大对农村文化项目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各项文化活动顺利开展。最后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提高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开展多样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第一,举办特色文化节庆活动。农村地区拥有天然的乡土氛围与传统文化,要积极挖掘优秀合理的特色民俗活动,传承地方特色传统文化。首先,挖掘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农村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其次,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节庆庆典。结合传统节日和农事活动,组织各类民俗表演、比赛和庆典活动,增强农村文化氛围。最后,鼓励村民参与,增强文化认同感。积极动员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策划和组织工作,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二,推广公共文化服务。面对农村地区文化服务硬件不足的问题,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增加优质文化供给。首先要加快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图书馆、文化站等基础设施。其次要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根据农民群众的需求和喜好,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最后要开展流动图书车、电影放映等服务。利用流动图书车、电影放映队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将文化服务送到农民家门口。

创新文化传播载体,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第一,利用新媒体平台。新媒体的发展为传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平台与契机,可以让乡村优秀文化“活起来”“走出去”。首先,开发具有农村特点的数字文化产品。结合农村实际需求和特点,开发易于传播和接受的数字文化产品。其次,通过社交媒体推广乡村文化和活动信息。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乡村文化和活动信息,扩大影响力。最后,培训农民使用新媒体工具进行自我表达和文化传播。组织开展新媒体技能培训活动,帮助农民掌握新媒体工具的使用技巧并进行自我表达和文化传播。第二,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依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与旅游产业。首先,结合乡村旅游,开发特色文化体验项目。充分利用农村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资源,开发特色文化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其次,培育地方特色手工艺品和农产品品牌。扶持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制作和农产品加工产业,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最后,搭建平台促进文化与旅游、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推动文化与旅游、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

  编校:乔星琦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绪绚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