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经济发展增翼
高标准农田的特点
高标准农田主要是利用现代化农业设施、科技服务、规范管理等全面提升农田生产能力,促使农业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且高标准农田具有显著的特征,例如,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土壤肥沃、水利设施完备、田间道路畅通、生态环境良好等。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采用土地整治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等提高农田质量。同时,高标准农田还能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市场竞争力。另外,高标准农田建设还注重绿色生态导向,强调采用绿肥、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加快农业产业升级速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力作用
能够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促使农业经济效益的良好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一定的助力作用,如表1所示,某地区建设0.2万公顷高标准农田项目,产生了相应的增产、节水、省工等效益,主要因为该项目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采用节水灌溉的技术,缩短了灌溉的周期时间,提高了水肥的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和节约土地资源,加之机械化生产的水平提升,能够降低劳动强度与成本,促使农业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表1 某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农业经济效益
再如,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强化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管理,提升产品的产量,经济效益明显,年新增优质粮食的产量是360万kg,新增粮食产值是831万元,改善了2万亩灌溉系统,年评价节水量是107.63万立方米,增加建设了230亩的农业防护林。在项目建设之前,种植16000亩小麦、17000亩玉米、3000亩杂粮,单价分别是2.2元/kg、2.2元/kg、3.5元/kg,单产量分别是400kg、420kg、500kg,总产量是640kg、714kg、150kg,总产值是1408万元、1570.8万元、525万元。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后,种植16000亩小麦、17000亩玉米、3000亩杂粮,但产量是500kg、520kg、600kg,总产量是800万kg、884万kg、180万kg,总产值是1760万元、1944.8万元、630万元,经济效益的提升幅度较大。从工程节地效益层面来看,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后,节约用地的面积增加,将节约的土地用来种植,可直接增加种植面积,和之前的地面灌溉相比,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可节约用地1%左右,农作物的产量提升,增加节地的产值是43.35万元,农村经济效益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
能够产生生态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村生态效益发展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主要因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能够提高土地的质量,改善土壤环境,优化生态环境,在土地整治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的过程中提高农田的肥力,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而且,高标准农田能够进行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基础上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同时,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采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经营模式,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速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之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还可以配合防护林的栽植,可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如表2所示,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生产效益良好,能够为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化提供保证,促使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经济建设也具有助力作用。
表2 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生态效益
能够提高农村社会效益
从实际情况而言,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村社会效益发展具有助力作用,主要因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能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采用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和技术可提升生产产量、质量、效率、安全性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且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能够促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使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而且,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技能水平,满足农民的就业创业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另外,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还能全面提高机械化作业的效率,增加粮食的产量,提高社会效益,使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村的稳定性,改善社会的稳定性,间接助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下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措施
强化项目的规划力度
为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力作用,需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力度,提升项目建设的效果。例如,项目规划前对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研究当地的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农业产业结构等情况,为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提供基础数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划期间,应遵循整体性、系统性的基本原则,将农田、水利、道路、生态等有机结合成完整的农业生态系统,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市场需求等编制完善的项目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将绿色生态作为导向,推广应用绿肥、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强化土地资源的保护管理,预防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问题。另外,在项目建设规划过程中还需强调农民的参与,重点完善利益保障模式,加大与农民的沟通协商力度,深入分析农民的需求和意愿,编制完善补偿政策、收益分配模式,保障农民的利益和权益。
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需重点强化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水平,如图1所示。
图1 高标准农田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作者自制)
土地设施的建设。在高标准农田土地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需采用机械设备进行土地的平整处理,为农作物的生长和水分灌溉提供保证,采用有机肥、生物肥、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的结构、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按照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发展需求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采用轮作、休耕等方式保护土地资源,预防土地退化、污染问题,强化土地质量的监测管理力度,及时发现处理土地质量问题,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灌溉排水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期间需重点完善相关的灌溉排水设施,保证农作物的生产产量、质量。例如,按照当地的灌溉条件设计喷灌、滴灌、微灌等系统,配置管道、阀门、水泵等灌溉设施,结合农作物排水需求、具体情况设计排水方案,完善排水沟、排水泵站等设施,保证农田的排水能力。同时采用现代化的灌溉控制系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进行智能化、精准化的灌溉管理,提高灌溉效率,预防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在此期间,还需做好管道、渠道等灌溉设施的防渗漏处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阶段性进行灌溉排水系统的检查、维修保养,保证其正常运行,延长使用寿命,为高标准农田项目的良好建设提供支持。
田间道路设施建设。农村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田间道路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机械设备通行的载体,需要着重进行建设。例如,按照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农机的作业需求,合理设计田间道路的宽度、坡度、转弯半径等参数,提升农机的通行率、作业效率,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施工条件选择道路材料,采用混凝土、沥青、泥土路等保证道路的质量和耐久性。同时,在田间道路设置明显的标志、标牌便于农机驾驶员识别、驾驶,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在田间道路设置排水系统预防积水对道路、农作物造成影响。另外,需在田间道路种植绿化植被提高道路的美观度和生态效益。
防护林设施建设。防护林是高标准农田中最为重要的设施,对农田具有防护作用,因此,需要重点对其进行建设,按照当地的自然条件、农业防护需求种植杨树、柳树、槐树等,提高防护效果、生态效益,合理控制防护林的种植密度以免过密导致树木生长不良,加强防护林的抚育管理,做好施肥、修剪、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防护林能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减少风沙对农田的侵蚀,为发挥防护林的作用需要强化监测维护,阶段性对防护林进行巡查、修剪、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保证防护林的防护效果、生态效益。实际工作中还需按照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制完善的防护林建设方案,积极与农民沟通协商编制补偿制度、收益分配制度,保障农民的利益,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采用智能化农业技术
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农业技术受到广泛的应用,其能够促使农业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建设速度。因此,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需科学采用智能化的农业技术,采用传感器、无线传输等技术对农田环境进行动态监测控制,全面采集高标准农田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养分等数据信息,分析农机设备的作业状态,以相关的数据信息为基础为农业生产模式的调整、生产方式的优化提供支持;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农田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效果,准确完成产量预测、作物生长模型、灌溉施肥优化等,使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按照大数据的内容精准进行灌溉、施肥、管理等,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质量,促使农村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发展;采用智能农机智能拖拉机、智能灌溉系统、智能施肥机等进行农机的智能化操作、自动化作业,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产量质量,改善经济效益的水平,减少人工成本;采用无人机进行农田监测、病虫害防治、施肥喷药等作业,提高作业效率、精度,增强农田监测的效果,提升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性,提升施肥与喷药的精准性;采用农业机器人进行自动化、精准化的农业生产,例如,采用采摘机器人、种植机器人等完成农作物的自动化采摘种植,提高生产的效益水平。
综上所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助力作用,能够促使农村的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提升。因此在新时期的环境下应重视对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目标,科学合理进行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规划、基础设施的完善等,采用先进的农业智能化技术,提升高标准农田的产量质量,为促使农村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郭欢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