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五化”并进,探索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之路

时间:2024-12-11 09:50:32来源:1.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2.湖南典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文字:刘迎佳1  罗正媛1 左汲笈2 

  农业,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和民生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农户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户往往缺乏足够的抵押物和担保,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对其贷款意愿不高。此外,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不确定性也增加了融资的难度。解决农户融资难的问题,对于释放农业发展潜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模式,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将深入探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模式,以期为解决农户融资难的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发展的基础

  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业的“五化”发展趋势,即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农业标准化、农业金融化、农业组织化。在未来,随着这些趋势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为解决农户融资难的问题提供更加有效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第一,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指将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现代化、产业化的农业模式。这包括规模化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品牌化和市场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金融支持。

  第二,农业信息化。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提高了农业供应链的透明度和效率。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了解农户和农业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更加精准地提供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

  第三,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建设使得农业供应链各环节的生产、加工、运输等过程有了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这为农业供应链金融提供了更加可靠的风险控制手段,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第四,农业金融化。农业金融化的发展为农业供应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有助于推动农业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农业金融化也催生了更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产品,为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第五,农业组织化。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农业供应链各环节的主体能够更好地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市场的挑战。这为农业供应链金融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可靠的服务对象,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探索

  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模式主要包括核心企业主导模式、农业产业链模式和互联网平台模式。这些模式都是基于对农业供应链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旨在解决农业产业链中的融资难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核心企业主导模式

  核心企业主导模式是以农业核心企业为主导,利用其自身实力和信用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通过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或担保贷款等方式,帮助上下游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从而缓解其资金压力。以中粮集团为例:

  1.参与主体

  中粮集团作为核心企业,联合金融机构、农户、农业合作社等参与主体共同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

  2.运作流程

  第一步:订单签订。农户或农业合作社与中粮集团签订生产订单,明确了农产品的详情。

  第二步:生产准备。农户或农业合作社根据订单,准备生产资料。该阶段也是农户和农业合作社资金需求最大的时间段。

  第三步:供应链融资。中粮集团基于长期合作,对农户或农业合作社的真实经营情况了解,筛选出优质农户或农业合作社推荐给金融机构,并利用自身的实力和信用为其提供担保,助其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

  第四步:生产过程。农户和农业合作社按订单进行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中粮集团和金融机构进行监督。

  第五步:货款结算和贷款偿还。农产品按照订单要求交货给中粮后,中粮支付货款给农户或农业合作社,农户或农业合作社偿还贷款。或中粮直接将货款支付给金融机构,用于贷款偿还,余额再支付给农户或农业合作社。如果农户或农业合作社没有按订单要求提供货物,也无能力偿还贷款,金融机构有权向中粮追偿。具体过程如图所示。

图 核心企业主导农业供应链模式(图片来源于网络)

互联网平台模式

  互联网平台模式则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农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线上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这种模式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时获取农业供应链的数据信息,为各个环节提供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同时,互联网平台也可以帮助农业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协同效应。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邮e链平台是专为涉农产业链长尾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它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信息,提供在线融资、支付结算和风险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旨在解决涉农产业链客户融资难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该平台的优势在于“数据层+风控层+产品层+场景层”四维模式。数据层方面,平台通过与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合作,整合上下游数据资源,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风控层方面,平台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评估风险,提高风控能力;产品层方面,平台针对不同涉农产业链的特点,推出了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场景层方面,平台与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深度融合,实现场景化批量获客和精准服务。通过邮e链涉平台,农户等长尾客户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该平台也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反担保保险模式

  反担保保险模式是农业供应链中的一种创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中小企业将供应链中的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作为反担保抵押物,向保险公司投保并获得担保,再凭此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若中小企业无法按时还款,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向保险公司索赔来降低风险。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饲料贷”产品,就是此模式的典型。该产品为农户提供短期融资服务,农户以饲料款作为反担保抵押物,保险公司出具保单,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如农户无法按时还款,金融机构可通过向保险公司索赔来降低风险。产品流程如下:

  第一,申请阶段:农户向新希望六和提交融资申请,并提供必要资料如身份证、银行卡、养殖情况等。

  第二,审核阶段:新希望六和与保险公司共同审核农户的资质,包括征信记录、养殖规模、经营状况等。

  第三,担保阶段:审核通过后,农户需提供饲料采购合同等资料,并由保险公司出具保单,作为融资的担保。

  第四,放款阶段:金融机构根据保单和相关资料,向农户发放贷款。

  第五,还款阶段:农户按照约定还款,如出现逾期,金融机构可通过保单向保险公司索赔。

农业供应链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

  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在解决农户融资难的问题方面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针对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突出。虽然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金融机构提供了相对准确的信息。但是,由于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内部,缺乏全面、准确的市场数据和农户信用数据,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全面评估农户的信用状况和市场风险,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突出。

  第二,农户受教育程度不一,推广难度大。农户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其认知和接受新事物的重要因素之一。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户往往缺乏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认知和理解,难以理解和接受新型金融服务。

  第三,农业风险大,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或质量下降,引发自然风险。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波动等市场因素可能导致农户和企业面临经济损失,引发市场风险。此外,部分参与主体可能存在欺诈、违约等行为,引发道德风险。

  第四,参与主体多,协同性弱。农业供应链金融涉及多个参与主体。参与主体多导致利益关系复杂化。缺乏有效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导致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协同性弱,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五,政策支持不足。目前针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相对不足。缺乏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资金支持,制约了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和发展。

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未来发展的建议

  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在解决农户融资难的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其效果,以下是对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未来“六建立”的发展建议:

  第一,建立“三农”大数据系统。由农业农村部牵头构建一个专门针对“三农”的大数据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应包括农户和涉农企业的数据,还应整合来自发改委、民政部门等其他政府机构的数据。这个系统所拥有的全面和准确的数据,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数据支持。该系统还能利用金融科技,对农户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更好地评估农户的信用状况和市场状况。

  第二,建立农业供应链金融政策支撑策略。政策制定者需要深入了解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和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如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以促进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

  第三,建立完善的农业供应链金融培养体系。由于农户的受教育程度不一,推广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难度较大。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培养体系至关重要。这个体系可以帮助农户了解供应链金融的作用、申请方式、风险和收益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农户的金融素养和意识。

  第四,建立利益分配联结机制。通过核心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股权关系、采取利润返还等方式,建立核心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使他们形成利益共同体,加强其协同性,提高农业供应链的效率。

  第五,建立创新风险管理体系。引入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建立准确有效的农业供应链风控模型和风险约束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建立透明、可追溯的供应链系统,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第六,建立标准化与灵活性并存的信贷体系。由国家农业部门、金融管理机构及金融机构合作建立。此体系应明确涉农贷款的条件、流程、评估标准等,以提高公平性和透明度。农业部门了解农业生产和市场,金融管理机构有金融经验和风险管理能力,合作可确保体系科学且实用。在遵守标准的同时,给予金融机构自主权进行金融创新,激发其积极性,推动农业供应链金融持续发展。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农业“五化”为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文章探讨了核心企业主导、互联网金融平台和反担保保险三种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虽取得成效,但仍面临信息共享、利益平衡、政策制度、专业能力、风险管理等挑战。“六建立”建议为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指明方向,包括建立大数据系统、政府支持策略、培养体系、利益分配机制、风险管理体系和标准化信贷体系。

  展望未来,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有望更好解决农户融资难,支撑农业发展。随着科技和政策的进步,农业供应链金融将在农业经济中扮演更重要角色。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需各方共同努力和创新。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郭欢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