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碧波溯流寻晋源

时间:2024-07-02 16:24:28来源:村委主任杂志社 文字:郭俊燕

  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李白受好友元演之邀做客太原,其间多次载酒前往晋祠泛游,鸣箫击鼓,浮舟弄水,留下“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诗句,直到初月泛辉才兴尽而返。无怪乎李白如此,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部的悬瓮山麓,号称“晋阳之胜”,千年名祠,曾祭叔虞,祀邑姜,敬水母,拜关公,尊三圣,崇三清,神人与共,辈辈传承,是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于一体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其风景之秀丽,历史之悠远,堪称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而今我们要说的,正是晋水发源之地,智伯渠的渠首,“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

  《山海经》记载:“悬瓮之水,晋水出焉。”晋水发源于天龙山断岩层,因此山山腹有巨石如瓮,故也被称为悬瓮山。断岩层位于地下约五米处,终年涌水,流出的泉水水温常年保持在17℃左右,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泮水》中的锦句——“既饮旨酒,永锡难老”,将其命名为“难老泉”,寓意生生不息,青春永驻。

  千年以来,难老泉的水流穿过挂雪桥、会仙桥、碧湖桥、锁虹桥,流向晋祠之外,浇灌着赤桥、西镇、花塔、古城营、大佛寺(金胜)、董茹等村庄的土地。游客如果游览晋祠,便能看见圣母殿前悬挂着一副对联:“溉汾西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出瓮山一片石,冷於夏温於冬,渊渊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说的正是悬瓮山难老泉作为晋水灌溉之源的水文化。

  如今晋祠内也还留有古人歌颂难老泉的遗迹。穿过对越坊,就能看见一座八角攒尖顶的难老泉亭,这座亭子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顶覆灰瓦,整体呈八边形,八条孔雀蓝琉璃垂脊特别醒目,仿佛八条蟠龙戏珠,龙头集中于攒尖顶的宝瓶宝珠,具有明显的北齐风格特征。亭内有多幅匾额,门前对联写有“昼夜不舍,天地同流”,上联借用孔子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含蓄地点出了泉水的活力在于永不停息;下联摘自《孟子·尽心上》“上下与天地同流”,借“流”字将宇宙的运转和泉水的流动相联系,意味着自然永恒,泉水日新。不仅切“难老”之题,而且予人以启发,大自然如此,人虽生命有限,亦应自强不息,以延缓衰老的到来。

  在难老泉出水口还有一石舫,其上有一小亭,旁立一位石塑僧人,手举平钵,正在接自水潭石壁龙头冒出的清冽泉水。1903年,冯玉祥将军曾以“晋溪渔夫”之别号,书“不系舟”三字,并留有“晋水名泉,不舍昼夜;古松老柏,能耐风霜”的名句。不系舟停靠在泉水的源头,在难老泉亭之下,晋水从舟下汩汩流出,南连石塘六曲桥,北接人字堰,远观仿若一座精致画舫,船前龙头雕刻精致,线条硬朗。不系舟,语出《庄子·列御寇》:“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所谓“不系之舟”,就是“舟不用拴,跑不了”的意思。

  关于难老泉,还有很多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传说从前并没有难老泉,是水母娘娘“饮马抽鞭”,难老泉才得以出现。据老人讲,水母娘娘姓柳,原本住在金胜村,后来嫁到了晋祠所在的古唐村。柳氏婚后饱受婆婆虐待,不但不被允许回娘家,还每日被婆婆使唤,要她去很远的地方担水。柳氏照做,可婆婆为了折磨她,想出了更刁钻古怪的主意,她先是要求柳氏将水打满,且挑水不许换肩,前桶水供人饮用,后桶水用来洗涤、浇灌,又将挑水桶底做成尖底,使柳氏必须一路担着水,而无法在半途休息。

  有一天,柳氏担水回家路上,遇到一个牵着马的老人,要用她的水饮马。老人风尘仆仆,像是走了很远的路,柳氏心生怜悯,于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老人的请求,将身后那一桶水让出来给马喝。可是那马喝完后一桶水后,连前一桶水也喝光了,这可难坏了柳氏,再担一趟?天色已晚,走回来怕是赶不及,可不担吧,回去一定会被婆婆打骂,这可如何是好。牵马老人看出她的窘迫,便问她有何为难之处,柳氏坦言相告,老人一笑说好办,将一条金丝马鞭递给柳氏,叫她带回家去,说只要用马鞭在瓮里抽上一下,水就会自动涌出,涨得满瓮。柳氏将信将疑地接过马鞭,等抬眼一看,老人和马已经消失不见了。她提心吊胆地回到家里,拿起马鞭在瓮里抽了一下,竟然真的应验了,柳氏以后就再也不必担水了。

  婆婆察觉出奇怪,便叫小姑子前去打探,小姑子发现了那条金丝马鞭,却不知其背后的秘密。又是一天,婆婆破天荒地放柳氏回了娘家,小姑子拿起马鞭对着水瓮一顿乱抽,果然涌出了水,还没等她心生贪念,拿那马鞭去卖钱时,水已经溢出了水瓮,一刻不停,汹涌不止。眼看涌出的水就要淹没村庄,小姑子慌了,忙跑去金胜村寻柳氏帮忙,彼时柳氏正对镜梳头,闻言将一绺头发含在嘴里,一口气跑回古唐村,坐在水瓮上制止了水患,这才救了村民们。从此,水母柳氏再也没有离开过水瓮,而瓮里的水,也源源不断从水母身下流出,流了千万年,形成了当今的“难老泉”。这就是“饮马抽鞭,柳氏坐瓮”的故事,后人为纪念柳氏,在难老泉亭上方修建了水母楼,楼内水母像为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

  从难老泉亭向东步行,便能望见一汪清潭,这里是难老泉的出水处。潭中间建有一道石堰,石堰上有10个建在同一高程,直径约一尺的出水孔,泉水一旦流经此堰,就会被一条“人”字形的石坝分流开,其中三个孔的泉水向南流出,七个孔的泉水向北流去,这便是流传千古的“三七分水”。在潭中还有一座一米多高的石塔,下为莲花座基座,塔身为八棱石柱,正面刻“砥柱”二字,其余各面有浮雕图案,上为仿木单檐尖顶,顶上是很大的宝珠刹。这座石塔名为“张郎塔”,又被称为“中流砥柱”。上文提到“溉汾西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便与这里的“三七分水”和“中流砥柱”有关。


晋祠难老泉的出水口处

  传说公元前453年,智伯渠筑堤引水灌溉后,难老泉水便成为晋祠地区老百姓生活的命脉,除日常生活用水外,泉水还被用于种植水稻、灌溉农田。为此,晋水流域南北两方的村民常常为争水而发生械斗,每次械斗都会造成人命事故,可谓“地连心不连,河通人不通”。一来二去,便有人告到了官府,恳求官府出面调停。

  恰逢当时新上任一县令,受到想要独霸水源的南村人的贿赂,为此便想了一个馊主意,扬言要亲自为南北分水,传令南北各村,于七月初二到难老泉聚集,解决分水问题。当日上午,县令带着衙役们在难老泉边放置了一口大油锅,锅底燃烧柴火,锅内烧开红油,待油锅沸腾时投入了十枚铜钱,代表十股泉水,哪一方有人能从油锅中捞出几枚铜钱,哪一方便可分得几股泉水。参加争水的南北两村村民面面相觑,默然不语,气氛十分紧张。就在场面僵持之时,北村一位英勇的张姓青年挺身而出,毅然将手伸进沸腾的油锅里,一口气捞出了七枚铜钱,而后壮烈牺牲。自此,北河各乡便分得七股泉水,而南村只分得了三股。

  据传,这位张姓青年是晋祠周边花塔村人,乡人称他为张郎,北村人民为了纪念张郎的功绩,就把他的侠骨埋在中流砥柱的下面,起名叫“张郎塔”。又在砥柱东面修筑了一道石堤,在堤腰凿了十孔圆洞,自此不管泉源出水量多少,都是以南三北七的比例分水。而后在东堤又筑了人字堰,作为南北两渠分水岭,以免出堤后水流混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北村的都渠长一直都由花塔村张姓人担任。当年为纪念张郎而建的石塔至今仍然屹立在晋水源头的清潭中央,有如真正的“中流砥柱”,向后来人讲述着这个故事。

  当然,传说归传说,关于晋水“三七分”,据史料记载,是由北宋仁宗嘉祐五年,出任平晋县令的四川阆中人陈知白所提出的。陈知白上任后,为晋水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感到深切惋惜,于是设法兴办水利,开挖水渠。通过深入调查灌溉情况,踏勘地形,陈知白设计了科学的分水方案,他在难老泉源头出水口处砌石为塘,中横石堰,凿十孔,每孔方圆一尺,把水分为十份,合理分配,从此就有了“三七分水”的故事,这与传说里不作为的县令大相径庭。从那以后,晋祠的田地得到灌溉,水稻种植蒸蒸日上,宋代范仲淹用“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的诗句来描绘晋祠稻田生产的盛大景象。

  说到晋祠的水稻种植,又不得不提到智伯渠。晋水共有四河,分别是海清北河、鸿雁南河、鸳鸯中河、陆堡河,而其中的海清北河,正是当今的智伯渠。公元前588年,一向称霸中原的晋国权力衰落,政权下移到智、赵、韩、魏、范、中行六家卿大夫手中,出现了“六卿专政”局面。赵简子让家臣董安于在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水的晋水之畔筑起了一座高4丈、周长4里的晋阳城(今山西太原市古城营),城内宫殿由青铜铸造,城墙则用高丈余的苇秆、木条制成,遇有战争或兵尽援绝时可发而为弓矢。由于治理得当,晋阳城逐渐安定富裕。

  随着六卿之间互相争战兼并,范氏和中行氏相继被灭,形成了智、赵、魏、韩四卿对峙的局面。其中智伯最为强盛,他想独吞晋国,借口奉晋主之命伐越,命另外三卿各自拿出100里土地献给自己。韩康子、魏桓子惧怕智伯淫威,只好应允,唯有赵襄子(赵简子次子)断然拒绝。智伯大怒,强邀韩、魏两家一同出兵攻赵,赵襄子遵其父遗嘱,退守晋阳城。

  由于晋阳城治理得当,民心归附,粮草充足,易守难攻,这场战争足足持续了两年。后来智伯便想出了一个计策,他下令在悬瓮山晋水发源地一带的山北高阜处掘成大渠,预为蓄水之地,然后命人将晋水上流坝断,水尽注入新渠。待大雨过后,山洪暴发,水位陡涨之时,决堤淹没晋阳,就能使全城浸没在水中。智伯叹曰:“吾今日始知水之可以亡人国也。”

  局势危在旦夕,谋臣张孟谈急中生智,连夜出城,用唇亡齿寒的道理成功说服韩、魏两家暗中倒戈。韩、魏参战本就是迫于智伯淫威才不得已,加之不满智伯专横跋扈,便与张孟谈歃血为盟,定于半夜以泄堤退水为号,反攻智伯。果然智伯大败,驾舟顺洞涡水逃往榆次,被追杀于凿台(今榆次郭家堡一带),此即历史上有名的“智伯堤水灌晋阳”。明人李维贞诗曰:“水可亡人国,那知国自倾。片言能退敌,三版得完城。”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也是山西被称为“三晋”的由来。有趣的是,为水淹晋阳而修的“智伯渠”,后经当地劳动人民修竣,成为了泽及万世的“灌溉渠道”,有对联赞曰:“唐国封桐七百年,功存王室;晋渠水灌三千顷,泽及生民。”晋祠有一桥名为会仙桥,正横跨于智伯渠之上,从桥上往下看去,晋水在渠中汩汩流淌,垒石夹岸,碧水涟涟,莎草常青,终年不冻,像一条翠绿的衣带。细细观察之下,会发现水底长有当地特有的长生萍,浓翠如玉,四季常青,游鱼在萍间穿行,光彩交织,蔚为奇观,为庄严的晋祠增添了不少灵气和动感。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得以永久传承的基础。如今晋祠里不少传说故事和名胜古迹,都与晋水之源难老泉及其干渠智伯渠有关,足以见得“水”之于山西人民的意义。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曾作长诗歌颂晋水之美:“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何潺潺。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并人昔游晋水上,清镜照耀涵朱颜。晋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美丽的晋水自悬瓮山麓起,终年点染着晋祠的秀丽风光,浇灌着沿途两万多亩稻田,映照出人间的风雨春秋,见证了世间的沧桑巨变。

  网络:柳绣华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