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谱写思政与法治的协奏曲

时间:2024-12-27 14:58:26来源: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谢嘉怡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总纲领,是新时代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旨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农民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法治意识是关键环节。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其协同发展不仅关系农民个体的全面发展,也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的整体进步。

  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挑战。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教育内容的单一以及教育方式的落后等问题,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效果。因此,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视野下,实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效协同,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探讨二者的协同机制,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农村治理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内涵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农民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农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与政治素养的关键途径,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价值引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二,人文关怀。关注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需求,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通过教育唤醒农民的自主意识,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第三,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农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第四,能力提升。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推动农村产业振兴。第五,政治认同。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增强农民对党的信任和支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关怀与能力培养的综合体,旨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农村法治教育的内涵

  农村法治教育是指对农民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和法治理念的培养,旨在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农村法治教育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环节。其内涵不仅包括法律知识的普及,更强调法治精神的培养与法治观念的塑造。

  第一,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农民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法律框架和法律法规,使其知晓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明白自身权利与义务。第二,提高法治观念。教育农民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纠纷,避免采取过激行为。使农民认识到法律不仅是约束行为的规范,更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工具。第三,培养法治精神。树立宪法权威的观念,树立对法律的信仰与敬畏,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其自觉遵守法律,形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从而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农村治理的法治化进程。第四,法律实践与教育相结合。将法律知识送到农民身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同时,鼓励农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增强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只有不断提升农民的法律素质,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两者协同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

  一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协同有助于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农民能够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而法治教育则能够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他们知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乡村治理。两者协同作用,培养既有高尚思想道德素质,又具备较强法治意识的“新”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协同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法治教育则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农民的法治观念,引导他们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两者结合,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农村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协同有助于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法治教育则能够促进乡村依法治理,建立健全乡村法治体系,推动乡村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两者协同,可以形成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良好局面,提升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

  四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协同能够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法治教育则能够促进法治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推动乡村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融合。两者结合,能够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提升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协同推进,将带来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以及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这不仅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了乡村力量。

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协同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目标高度一致。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法治教育则侧重于增强农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促进农村的依法治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

  其次,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天然的互补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的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可以与法治教育中的法律知识、法治理念教育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结合具体法律条文进行解读,让农民在理解道德要求的同时,也明白相应的法律规范。

  最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在方式上可以相互借鉴,实现资源共享。乡村的综合文化站、农村书屋等,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共同阵地。通过举办讲座、组织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农民。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平台、移动App等,扩大教育覆盖面,提高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协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方法,两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协同的现状和问题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协同的现状

  一是政府推动。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建设乡村文化站等方式,努力提升农民的思想觉悟和法律意识。二是学校教育。农村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三是家庭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农村家庭也开始重视对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父母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得到加强,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地区积极探索二者的协同机制,如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法治文化进乡村活动等。然而,总体来看,二者的协同仍处于初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协同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会环境复杂。农村社会环境复杂,各种不良思想和行为对农民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受到挑战,农民在实际生活中难以真正践行法治精神。二是教育资源匮乏。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和资料相对落后。许多农村地区缺乏专职的教育人员,多为基层干部兼职,这些人员往往缺乏系统的理论培训和较高的文化素养,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教育需求,这使得教育质量和效果受到很大限制。三是家庭教育缺失。在一些农村家庭,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上许多家长外出务工,与子女相处时间较少,家庭教育功能被弱化。四是教育方法落后,教育内容单一。当前,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或流于形式,以简单的文件学习和理论宣讲为主,缺乏针对性,无法吸引农民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教育方式多以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教育内容无法深入人心。五是教育途径缺乏整合。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家长对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了解不足,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难以延伸至家庭。没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使得教育影响力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协同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农民。

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协同的策略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协同的重要性,将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协同领导机制。成立由宣传、司法、农业、教育等部门组成的协同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协同平台

  整合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社会、学校、家庭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协同平台。可以将法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法治教育活动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手机App等,搭建在线学习平台,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学习渠道。

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教育效果

  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式,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农村实际,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如法治文艺演出、法治知识竞赛等,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注重实践教育,增强教育实效

  通过开展志愿服务、道德评议等活动,引导农民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内容。例如,组织农民参加环境卫生整治、邻里互助等活动,培养农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同时,通过道德评议会,对农民的行为进行评议,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健全体制机制,保障协同效果

  健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协同的体制机制,保障协同效果。建立健全协同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协同工作有序开展。建立健全协同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定期对协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协同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协同发展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协同平台、创新方式方法、注重实践教育、健全体制机制,可以有效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协同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编校:苏子君

  网络:吴飞飞

  监审:张春兰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