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普法,任重道远

时间:2024-11-12 13:51:18来源:村委主任杂志 文字:和羽楠

  在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自然风光的宁静与美好往往让人心旷神怡,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令人欢喜,但在这份宁静之下,也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矛盾与纠纷。村民长久相处下来,邻里间发生摩擦不可避免,或许只是源自一些微不足道的误会,但“大弊需从小事防”,小问题也可能在日积月累中升级为难以调和的矛盾。

  日常生活中看似琐碎的小事,实则关乎每一位村民的切身利益,也考验着乡村治理的智慧与能力。面对这些复杂多样的矛盾与纠纷,乡村治理不仅需要人情味与智慧,更需要法律这一强有力的武器来为村民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法律,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石,其光芒应当穿透城市的藩篱,照亮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教育资源匮乏、法律意识淡薄等因素,乡村普法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在乡村中,村民们在进行个人判断或提出个人见解时,往往依循他们世代相传下来的一些习俗,或者是为数不多的前人经验,有些时候不免过于武断。

  法律背后象征的公平正义是村民心底无限渴盼的,但实际上对他们而言,法律似乎只是遥远而模糊的概念,并未能真正成为指引其行为的明灯。因此,当生活的波澜泛起,纠纷与冲突不期而至,村民们或许会陷入迷茫,甚至有时采取非理性的方式应对,在这些行为背后,折射出的是部分村民法律意识的淡薄。因此,如何让法律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普法之路,荆棘满布

  乡村,这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角落,既保留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面临着法律意识淡薄的现实困境。在乡村的蜿蜒小径上,普法道路两旁虽布满荆棘,却也隐隐透露出希望之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当传统的观念与现代的法治理念激烈交锋时,如何找到那条既能维护公平正义,又不失人情温暖的平衡木,成为乡村法治建设中的一道必答题。

案例一:邻里纠纷,情与法的较量

  张大妈和李大妈生活在我国的一个小乡村。据村民讲,她们两家的院子位于一条巷子的前后两道街,平时经常打交道,两家人也一直和睦相处,但在最近,她们两家却闹得十分不愉快。了解过后才发现,她们的矛盾竟然是因为一辆轮椅。

  据张大妈讲,她的丈夫张大爷身体不好,2020年3月份突发脑溢血,经住院手术治疗后虽已好转,但不能直立行走了,因此,家里的孩子专门为其买了一辆轮椅,以供其出行方便。后来,张大爷的身体每况愈下,已经到了足不出户的地步,轮椅也逐渐被闲置。张大妈说,那天她出去小卖铺买东西,路上碰到了李大妈,李大妈向她表达了借用轮椅的意思,她想着家里的轮椅如今闲置,两家人平时关系也不错,于是将轮椅借给了李大妈。2024年年初,张大妈希望李大妈把轮椅归还给她。李大妈当即否认有借轮椅一事发生,由此两人开始剑拔弩张。

  起初,争执尚属轻微,仅限于口角的争执,彼此间围绕着轮椅的归属问题各执一词。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她们二人的争吵逐渐蔓延至各自家庭的年轻一代,甚至发生了打架事件,一家的老人也被气得住了院,两家人开始处处针锋相对,挑起不必要的事端,事态愈发严峻。村干部知晓情况后以免事态扩大马上进行了介入,但两家人一直争执不休。最终,两家人只得诉诸法律。在法庭上,法律对此次事件进行了公正审判。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此次事件原本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却被无限放大,极大地影响了乡村的和谐氛围,而法律意识的淡薄和法律知识的匮乏是导致类似纷争频发的根源所在。这次事件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乡村普法教育的缺失与不足,提醒着社会各界必须加大对乡村地区的法律宣传力度,让法律之光真正照亮每一个角落。

案例二:婚姻变故,法律的盲区

  部分乡村女性的婚姻权益保护道路充满了辛酸。家暴,这个沉重而黑暗的词汇,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紧紧地束缚着小芳的生活。家庭中每一次的暴力事件,都是对她身心的一次残忍摧残。她尝试过忍耐,但暴力行为却从未停止。在绝望与恐惧中,她开始向外界寻求帮助,但迎接她的是家人的不理解,他们认为“家丑不可外扬”,离婚更是家族之耻。除此之外,她还需要面对其他无关人员在背后无端揣测的压力,小芳仿佛被关在了一个无形的牢笼之中,她喘不过气来。

  然而,小芳并未被这无情的现实所击垮。她的心中始终拥有对自由、对尊严、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于是,她决定勇敢地迈出那一步,挣脱束缚,寻求法律援助。这条路并不容易,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她却坚定地走了下去。

  在律师的专业指导下,小芳逐渐了解了法律赋予她的权利。她学会了如何收集证据、如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如何面对法庭上的质疑与挑战。经过一番艰难的努力,她终于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胜利——她获得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并顺利与施暴者离婚。小芳的故事,像一束光芒,照亮了乡村女性在婚姻权益保护道路上的前行之路。这个案例,不仅是对乡村女性婚姻权益保护的深情呼唤,更是对法律普及紧迫性的深刻揭示。它告诉我们,只有让法律真正走进乡村、深入人心,才能为乡村女性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只有让每一位村民都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才能构建一个和谐、公正、文明的社会环境。

案例三:假药风波的警示

  在我国某个偏远乡村,法律意识淡薄竟然直接侵害了村民的生命安全。老王是当地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劳作在他身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一系列疾病悄然缠上了他。

  面对病痛的折磨,老王一直坚持着,没有告诉子女,也没有自己去医院进行检查,反而将希望寄托在了村里的“神医”身上。这位“神医”自称拥有祖传秘方,能够包治百病,一时间在村里声名鹊起。于是,老王拿出自己辛辛苦苦赚下的钱,满怀期待地购买了“神医”推荐的“神药”,希望能够重获健康。然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所谓的“神医”纯属无稽之谈,“神药包治百病”更是天方夜谭。

  原来,这些所谓的“神药”不过是含有违禁成分的假药,它们通过非法渠道流入乡村,利用村民对医疗知识的匮乏和对健康的迫切需求,大肆行骗。老王服用后,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急剧恶化,一度陷入生命垂危的境地。幸运的是,经过家人及时送医抢救,老王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过后,老王自责不已,认为自己浪费了钱,后在家人的安慰下才得以舒缓。

  这起“神医”假药案,不仅对老王造成了沉重打击,更需要引起我们对乡村地区村民法律意识淡薄现状的深刻反思。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村民的愚昧和无知,肆意践踏法律底线,将黑手伸向了村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而村民们由于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往往成了这些不法分子的牺牲品。

案例四:毒玉米籽引发的悲剧与反思

  2019年的春天,万物复苏,而在这片宁静的乡村土地上,却发生了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徐某家的玉米籽,本是为了防治病虫害而拌有种衣剂,却不慎成了夺走邻居余某家六只珍贵山羊生命的元凶。那些散落的红色玉米籽,如同血色的警示牌,提醒着人们法律与责任的重要性。

  警方的调查如同剥茧抽丝,事情的真相也随之浮出水面,徐某也面临着法律的严肃处罚。在这起案件背后,正是徐某的疏忽与无知,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让两个家庭陷入了无端的痛苦之中。

  同时,它也像一面警钟,敲响了乡村普法工作的紧迫性。只有让法律真正走进乡村、深入人心,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类似于徐某案的例子在乡村地区并不鲜见。例如,某农民为防止农作物被鸟类啄食而在田间大量悬挂反光带和噪音装置,导致周边村民受到严重干扰等。这些案例都表明,乡村地区村民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对于一些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以案为鉴,共筑普法新篇章

  乡村法治案例,不仅仅意味着村民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法治进程。一件件案例如同一盏盏警示灯,提醒我们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征途中,乡村不应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我们需要行动起来,通过多种形式将法律的种子播撒在乡村的每一寸土地上,让法律意识在村民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只有这样,当面对挑战与困境时,村民们才能更加从容不迫,以理性的方式化解矛盾,法治乡村的美丽图景才能得以绘制出来。

  在各项工作中,乡村普法工作无疑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整合社会资源,激发政府、司法机关、社会组织、“法律明白人”以及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形成乡村普法合力,助力乡村普法新篇章的书写。

  政府应自觉担任普法工作的坚强后盾,加大对乡村普法的投入力度,完善相关普法设施和服务体系,确保法律的光芒能够照亮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针对乡村中的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要给予特别关注和支持。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体系,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加强反家庭暴力、反性骚扰等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政府应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鼓励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到乡村开展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另外,可以发挥乡村“法律明白人”的带头作用,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司法机关则应发挥其专业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法律宣传和教育活动,让法律知识深入人心,让其成为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社会组织也应积极行动起来,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和力所能及的帮助,搭建起法律与乡村之间的桥梁。“法律明白人”作为乡村普法的中坚力量,是乡村法治建设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应发挥自己的才智和热情,投身到乡村普法工作中,努力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热心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为乡村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在乡村普法的征途中,加强法律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针对乡村地区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贴近村民生活的法律教育课程。同时,通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法治文艺演出、发放通俗易懂的法律宣传资料、开展面对面的法律咨询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让村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逐步改变村民的传统观念,使其树立法律至上的信仰。同时,还应注重培养村民的法律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法律成为村民心中坚实的后盾时,他们将可以更有底气、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此外,还应将法治教育纳入乡村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培养青少年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

  乡村普法工作迫在眉睫,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村民都是重要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都有机会为乡村的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村民必须焕发主人翁意识,自觉主动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在遇到法律困境时,敢于寻求专业法律帮助。

  只有我们以案为鉴,深刻反思乡村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并持续性采取相关改进措施,才能为法治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各个主体应携手共进,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推进乡村普法工作,用法律的阳光驱散乡村的阴霾,用法律的雨露滋润乡村的土壤,为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法治乡村而努力。

  编校:李晓亚

  网络:吴飞飞

  监审:罗学茹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