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就业创业沃土 引学子返乡热潮
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与创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现如今,大学生群体不断增加,就业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加入返乡就业和创业的行列,这就对相关大学生返乡就业与创业激励机制的完善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推动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向好发展,需要从政府、社会、高校等多方面出发,加强对大学生返乡就业与创业的支持与引导,以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返乡就业与创业激励机制,解决政策执行力度不足、资金有限、配套服务不健全和社会观念等方面的问题,改善城乡人才失衡,缩小城乡差距,为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环境。
在乡村振兴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的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成为破解城乡人才失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议题,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征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返乡就业创业,为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然而,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何从政策执行、资金扶持、服务配套和社会观念这四个方面构建完善的返乡大学生创业就业激励机制,使政策发挥效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是对乡村发展的有力支持
大学生群体作为高素质人才的代表,经过了系统的专业教育,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不仅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其中,人才是关键。长期以来,我国乡村面临着人才流失、结构失衡、素质偏低和留村人员老龄化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发展。而经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在医疗、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具备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生返乡创业,被视为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回归能够有效填补乡村的人才缺口,有助于优化乡村人才结构,推动乡村人才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因此,国家积极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返回农村,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是国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战略之一。早在201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便明确提出要支持大学生创业。2018年,《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提到,要着力促进创新创业环境升级。随后,各地建设了一批返乡创业孵化基地,意在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场地、设备、技术等支持。例如,农业农村部推动建设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为返乡大学生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建设的“双创”示范基地,则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了实践平台。孵化基地和实践平台的建立使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创业热情被充分激发。此外,这些基地平台的建立也优化了当地的创新创业生态,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了支持,如办公场地、设备设施和法律咨询等。大学生返乡创业项目的涌现,反过来也可以不断推动“双创”战略深入开展,带动城乡资源之间的对接,为当地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也为大学生返乡创业创造了更多机遇。随着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乡村对新兴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大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更强,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利用现代科技、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转型。例如,返乡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推广现代种植技术,帮助当地农民提高粮食产量,节约成本,也可利用电商平台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大学生通过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可以有效推动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在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和推动农业品牌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力地加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激励机制现存的问题与挑战
在实施国家政策的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社会环境的支持。然而,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必要的条件。这导致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的激励机制面临诸多挑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策效果的充分展现,并影响了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的热情。
政策执行不足
目前,针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分布在多个部门,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通常,教育部门负责就业引导,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创业扶持,而人社部门则负责社会保障。这种多部门管理的模式容易导致政策资源分散,执行效率低下,甚至出现政策重复或冲突的现象,使得政策红利难以有效传递至创业者。此外,部分地区的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创业政策的认知程度有限,难以充分利用政策给予的优势,发挥最大的效用。再者,现有的政策多从宏观角度出发,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导致执行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对政策的理解不一,执行方向出现偏差,或执行者机械执行上级规定,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难以满足创业者的实际需求。
资金扶持力度有限
资金扶持是激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其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但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反映在创业初期面临着比较大的资金压力,且许多有潜力的创业项目由于缺乏启动资金而无法实施。这一现象的成因在于乡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有限,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导致大学生在返乡创业时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充分的贷款支持。同时,乡村地区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限制了创业项目的推进。总之,虽然各级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但资金规模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现有的贷款额度和补贴标准往往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资金的匮乏限制了创业项目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削弱了产品的竞争力,使得市场拓展变得困难重重,最终导致创业项目的失败,成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主要障碍之一。
服务配套不健全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完整的孵化体系做支撑。尽管一些地方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但其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有限,且许多县域地区的孵化基地设施简陋,缺乏专业的创业指导和服务团队,难以为返乡大学生提供有效支持。加之,部分孵化基地入驻门槛依然较高,初创企业难以获得入驻资格。
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技能培训同样存在针对性不足的问题。现有的职业培训项目多集中于传统农业技术上,缺乏与现代农业技术、电商运营、品牌营销等相关方面的培训,与返乡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影响了培训效果。
同时,尽管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显著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的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在电商、文旅等领域的创业活动开展。此外,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不足,也影响了大学生返乡发展的意愿。
社会环境束缚
在一些农村地区,传统的就业观念仍然深入人心。许多家长和村民视大学生返乡就业为“没出息”的表现。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对返乡大学生的支持和重视程度不足,缺乏有效的宣传和引导,这导致了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不高。这种情况不仅给返乡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也对创业项目的顺利开展构成了障碍。
创业激励机制构建框架设计
大学生创业就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它要求我们从政策、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角度出发,构建并完善创业激励机制。此外,这也需要政府、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家庭和自身的共同努力。
政策激励
一是针对政策缺乏协调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可以尝试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例如,成立由教育、人社、农业农村、财政等多部门组成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协调领导小组”,统筹政策制定与实施,同时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政策重复或者冲突,确保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例如,设计不同的资金扶持标准和创业支持政策。二是在政策的宣传和培训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基层干部和群众普及政策,例如,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提高政策的知晓度和理解力。三是完善反馈与改进机制,及时收集返乡大学生、基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收集到的反馈结果,动态调整政策内容和执行方式,提出具有针对性和高度有效性的改进意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四是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其对政策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对此,可以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成功的创业者开展讲座、分享经验,在提升基层干部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返乡大学生创业就业。
经济激励
在经济支撑方面,一是政府需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增加财政补贴和奖励资金,扩大资金扶持覆盖面,并对重点领域(如现代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文旅等)的创业项目给予额外的资金支持。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典型案例,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创业需求设立金融支持计划,有力支援优质创业项目,以推动创业项目和乡村产业的发展。二是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返乡创业项目,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返乡大学生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例如,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可以推动保险机构开发针对返乡创业的保险产品,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三是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培训,为大学生提供财务管理、资金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可以安排人员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并对资金使用效率高的创业项目给予额外的奖励,形成正向激励。通过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压力,提高创业项目的成功率,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
服务支持
一是在县域层面,要建设一批标准化的创业孵化基地,为返乡大学生提供办公场地、设备设施、技术支持等基础服务,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共建孵化基地,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为大学生提供从项目策划、注册登记到市场推广的全链条服务。对初创企业和潜力项目降低入驻门槛,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孵化服务,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试错机会。二是在高校层面,为了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在教学相关创业知识的同时,采取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互动式培训方式,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同时,要优化培训内容,增加诸如市场营销、资金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为其开展返乡创业活动奠定能力基础。三是在社会支持层面,当地政府要为返乡大学生提供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提升其在乡村生活的品质,解决返乡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交通、通信、物流等条件,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
社会文化
社会观念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影响至关重要。各级政府要通过宣传创业成功典型、举办创业论坛和经验分享会的形式,增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社会认同感和荣誉感,在全社会营造积极的创业文化氛围,转变人们对于返乡创业的偏见和不认同观念,并通过社区宣传和家庭教育引导家长理解和支持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活动,营造尊重创业、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以有效缓解返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激励制度存在政策执行、资金扶持、服务配套和社会观念等方面的不足,针对这些情况,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同时,返乡大学生也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融入乡村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最终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李晓亚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