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治理赋能乡村旅游振兴
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农旅融合模式、古村改造模式、生态开发模式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多案例分析,结合嵌入性理论,构建“制度—资源—关系”分析框架,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基层政府行动策略,发现基层政府通过制度嵌入、资源嵌入、关系嵌入三重嵌入方式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并在文末提出三点启示。
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特色产业之一,是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基层政府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三个案例为研究对象,结合嵌入理论构建“制度—资源—关系”的分析框架,梳理基层政府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行动策略。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卡尔·波兰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中提出“嵌入”的概念,经济作为一种制度过程,是“嵌入在社会结构之中的”。格兰诺维特认为经济行为内嵌于社会网络中,以“嵌入性”视角来挑战主流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关于人的行动的基本假设,标志着嵌入理论的形成。后来的学者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完善,提出多种分析框架。嵌入理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领域,出现了多样化、大范围的议题扩散现象。
图 “制度—资源—关系”分析框架(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可知,“嵌入”是指要素耦合到系统中的过程。文章结合嵌入理论,建立“制度—资源—关系”的分析框架(见上图),分析基层政府在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行动策略。一是制度嵌入。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制度,基层政府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出明确的发展路径,并随着发展现状不断更新改进,引导优化相关资源配置。二是资源嵌入。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关键要素。基层政府、企业和乡村拥有具有差异性的资源禀赋,基层政府通过抓取、规范、整合、优化,创造性地促进各方资源的互补与互动。三是关系嵌入。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基层政府能否塑造共享理念,建造乡村旅游共同体,决定了乡村旅游能否长久、可持续发展。
案例描述——三种发展模式
农旅融合模式:Z县茶旅融合乡村旅游
Z县坐落于武夷山脉西麓,气候温和、土质肥沃。Z县树木繁茂、物种丰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位居全国前列,为其白茶的种植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初创阶段(2003—2014年):白茶产业的产生和发展
2003年,Z县建设生态茶场作为白茶种植基地,由政府提供免费茶苗,周边村民进行试种,然而未能进行规模化种植和打造自身品牌。对此,基层政府采取扶持措施,培育引进12个白茶种植加工龙头企业,经过统一管理推动白茶的规模化种植和品牌化经营。2007年,Z县基层政府将白茶产业列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引导成立多个白茶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实现白茶产业从生产到销售的紧密衔接,白茶产业成为Z县的一项支柱产业。
2.发展阶段(2015—2018年):茶旅融合的初步探索
自2015年起,Z县开始积极探索茶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促进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化茶旅产业。一是举办许多线上线下的旅游宣传和推介活动。品牌活动“白茶文化节”让游客们可以在游览茶山的同时体验采茶、制茶的全过程,极大提高了资溪白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通过规划建设科技示范园等措施,不断完善茶旅融合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同时将Z县的茶旅产业与其他旅游资源结合,以丰富游客的乡村旅游体验。这一阶段,Z县茶旅融合的乡村旅游项目不断涌现,旅游人数和收入均实现显著增长,进一步提升了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3.成熟阶段(2019年至今):茶旅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Z县基层政府持续推动茶旅融合产业深化发展。一是制定相关政策。从优化文旅产业布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文化赋能创新发展等方面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全面深化发展。二是引入智力资源。Z县通过建设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引智平台,构建融合发展体系,为茶旅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三是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Z县通过引导民营茶企与行政村结对帮扶,将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村民,促进企业与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古村改造模式:H村古村落乡村旅游
H村属于山地型古村,有着古老的徽派特色建筑。2009年以前,该村呈现半空心化的萧条景象,而如今的H村山坡上徽派风格民居依势而建、梯田层层叠叠,美不胜收,成为中国4个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的乡村之一。
1.初创阶段(2009—2013年):古村的开发与初步建设
2009年H村引进W公司,通过“人下山、屋上山、貌还原”的方式对古村进行保护性开发。“人下山”是指产权置换和搬迁安置。在此过程中,基层政府给予政策支持,W公司提供资金,创造性推动村庄内的房屋整体性搬迁和转让。“屋上山”是指W公司对徽派古建筑进行保护性易地搬迁、修复与开发;“修旧如旧”“貌还原”是指“建新似旧”,保留120栋民居的村落建筑古貌,形成风格统一的徽派古村精品项目。此外,根据本地晾晒粮食的习俗打造“晒秋”景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2.发展阶段(2014—2017年):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景区正式营业后,在全国的知名度迅速提升,但H村仍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一是基层政府注重村民权益。挂点帮扶解决村民在搬迁、征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持续完善配套设施。二是W公司继续打造“鲜花小镇”精品项目。通过梯田花海、枫叶等,链接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观,减小乡村旅游的季节局限。三是增添景区的生活气息。W公司返聘当地村民回到古村,还原古村生活方式,如河边浣衣、田间种植、房前晒秋;积极营造古村文化,将传统技艺、非遗元素融入街边店铺中,给予游客恍如进入“桃花源”的游览体验。
3.成熟阶段(2018年至今):乡村旅游业态深化提升
这一阶段,H村景区在产品和业态上不断推陈出新,乡村旅游产业进一步深化扩展。一是基层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创建工作,包括旅游环境整治、硬件设施完善、服务质量提升等,并积极利用互联网宣传,H村景区被列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成为一大热门打卡地。二是W公司持续优化景区项目,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入驻。三是景区内基础设施升级,新索道缆车、游客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更新完善。
生态开发模式:W村特色小镇乡村旅游
W村属于环状花岗岩峰林地貌,但因花岗岩的无序开采和加工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在“两山”理念的引导下,当地政府关停采矿业,决心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旅游,为乡村产业谋振兴。
1.初创阶段(2007—2015年):乡村旅游的初步尝试
采矿业关停后,基层政府创新生态修复模式,开展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工程。通过矿坑回填、河流治理、植树种草等方式有效恢复生态。2011年,W村引入J公司,因当地独特的花岗岩地貌和较好的生态修复成果,J公司尝试发展漂流产业。然而由于漂流产业的知名度较低、季节性限制以及经营成本过高,漂流产业难以为继。
2.发展阶段(2016—2020年):特色仙侠风小镇的打造
基层政府积极争取发展机会,承诺拓展片区内更多的资源供企业进行开发,将旅游项目进行扩大与转型。基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项目指挥部。首先对特色小镇的范围进行规划,进行创造性的“点状征收”和安置村民,再通过“点状供地”有限度地转让给企业。此外,基层政府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联系银行为企业提供贷款,完善小镇周边的生态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基层政府的帮助下,J公司邀请名家对特色小镇进行设计,依托当地特色民居和奇石异景,建设具有赣东北特色的仙侠风小镇,构筑“悬崖望仙”特色IP。2020年小镇一经营业,就以其典型的赣东北风格和险峻的峡谷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
3.成熟阶段(2021年至今):乡村旅游的产业升级
在基层政府与J公司的大力宣传下,W村特色小镇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小镇”。在政府政策的引领下,“空心村”迎来了大量的人口回流,原村民甚至是周边地区的村民纷纷返乡就业,投身于民宿、餐饮等服务行业,并自发成立民宿协会,凝聚合力共同经营。基层政府及时对村民给予指导,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乡村旅游产业链得以进一步完善。在特色小镇内,J公司深挖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了一系列文化体验项目,同时打造数十个传统手工作坊,驱动三产融合,促进乡村旅游产业不断优化升级。
三重嵌入:基层政府助推乡村旅游的行动策略
制度嵌入:以相关制度制定创造乡村旅游前提
制度是乡村旅游起步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基层政府通过灵活的制度制定与调适,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合理、可行的制度保障。
首先,制度的制定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总体框架。通过科学规划,基层政府将乡村旅游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其目标往往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这促使乡村旅游产业方向正确、发展连续、逐步实现。Z县基层政府在引导茶产业发展后,敏锐地捕捉到其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潜力,促进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其次,制度的调适能够及时有效地规范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其更加灵活地应对变化。市场运行有其缺点,如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产生外部性、形成垄断等,政府可以通过制度调适对其进行规范。H村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基层政府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鼓励保留徽派建筑风格,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
最后,制度的制定与调适为乡村旅游发展做出公共资源供给保障。W村基层政府以一种“保姆式”的服务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公共资源供给保障。通过制度制定、与周边地区基层政府进行协商等行政手段,W村迅速完成生态恢复,在本地区乡村旅游爆火导致住宿资源不足、交通拥堵的情况下,统筹联络周边住宿资源、打破交通桎梏。
资源嵌入:以关键要素整合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发展需汇集多方力量。基层政府通过抓取、规范、整合、优化多方资源,促使其形成合力,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旅游整体发展。
从乡村内部看,其包括乡村的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土地、地貌、生态等。Z县拥有良好的土壤、气候、生态条件,利于茶旅融合产业的发展。物质资源包括古建筑、基础设施等。H村的徽派古建筑就是典型的物质资源,是发展古村落乡村旅游的基础。社会资源包括社会资本、当地文化等。W村自发形成民宿协会,在建设民宿、接待客人时主动优化配置,有助于特色小镇的旅游业发展。
从企业角度看,其拥有的资金、技术、人才均为乡村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资源经过市场的竞争与洗礼,往往更能形成创新意识,提高乡村旅游产业效能,使乡村旅游从市场中汲取力量。三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都离不开企业的力量,它激活、带动、促进乡村内部资源,使之得以充分发挥,更加与时俱进、更具技术性与竞争力。
从基层政府角度看,它不仅需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如制定税收、政策优惠以吸引外部资源、引导乡村内部观念更新、宣传自身旅游资源、驱动发展过程公开化与发展结果共享等,更要将三方资源进行协调,起到凝聚、链接的作用,使各方资源从嵌入到融合,赋能乡村旅游发展。H村基层政府将乡村内部徽派古村落与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理念结合,“修旧如旧”的同时引入“鲜花小镇”旅游项目,以加大对游客的吸引力。
关系嵌入:以共享理念塑造建造乡村旅游共同体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基层政府、企业、乡村作为三大主体嵌入在同一个乡村旅游场域中,以共享理念的落实为融合根本,促进乡村旅游共同体建设。
乡村旅游发展共同体包括基层政府与乡村、企业与乡村。一方面是基层政府积极与乡村共享发展成果。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土地或房屋征收以及村民搬迁的问题。对此,基层政府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注重村民权益保护,深入关注村民心理、情感、现实需求,真真切切从实际出发为村民解决问题、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H村为例,一是基层政府在推进整村搬迁时,创造性推动村庄市场化开发和股份制运营。村民凭借土地、资源入股,与企业共享乡村旅游产业的收益。二是基层政府注重搬迁安置房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民生活水平。随着H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安置房也在不断增值。
另一方面是企业与乡村之间的共享。企业和乡村可能因为利益不同而产生诸多矛盾,这需要基层政府及时进行协调与引导,规整双方利益使之达成统一。Z县基层政府及时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民营茶企与行政村结对帮扶,采取“公司+村党支部+农户”的发展模式,将企业掌握的技术、经验及时与茶农进行共享,帮助茶农更好地发展种植、旅游产业,促进企业与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有利于企业与乡村建立利益统一关系和情感联系,实现企业从嵌入到融入。
结论与启示
乡村旅游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研究发现,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基层政府的制度设定,政府、企业、乡村三方的资源合作和关系链接的嵌入策略。基层政府必须与其他客体进行互动,充分发挥其引导、协调、服务、规范功能以促进资源合作与组织融合。
三个案例对应着三种发展模式,为基层政府推动乡村旅游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启示。一是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时,基层政府应充分调研本地区资源禀赋与文化内涵,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乡村旅游道路。二是守好政府边界。注重发挥乡村本土力量和市场力量,将基层政府作为服务与保障,不进行过多干预。三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乡村旅游数字化建设有利于推进数据有效集成、完善监管机制、构建平台型政府,促进共建共治共享。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王文娟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