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湛江乡村:“三治融合”谱华章

时间:2025-01-13 15:45:34来源:西藏大学 文字:张相和 马雅舒琪 李德勋 董仕雷

  湛江市作为广东省的重要城市,人口众多,且乡村治理任务突出。为了深入了解湛江在推进乡村治理现状与成效,文章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分析湛江市积极探索乡村“三治融合”(自治、法治、德治)治理新模式进程中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具体创新举措,以期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支持广东走好改革开放先行道路,开创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新局面。湛江市政府认真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在深入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创新中坚持以乡村振兴为战略引领,创新乡村治理机制,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效能。湛江市作为广东省的重要城市,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三治融合”治理模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良好局面,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但是,湛江市在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三治融合”治理的过程中也遇到部分困难。农村青年人口流失率大,空心化程度严重,社会治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乡村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传统治理模式存在自治能力不足、法治意识淡薄、德治基础薄弱等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面临上述情况,湛江市将乡村自治、法治与德治三者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协同治理的新架构,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了法治的权威性和德治的引导力,为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湛江市乡村“三治融合”治理的现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基层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截至2022年,湛江市下辖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2个县,共有82个镇、2个乡、37个街道、307个居委会、1 638个村委会;常住人口为703.54万人,居粤东西北地区首位,且出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较强的人口增长势头。在人口分布上,湛江市乡村人口占比较大,人口数量370.7万人,占比达52.69%,超过城镇人口占比,表明农村地区是湛江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乡村治理成为湛江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对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湛江市乡村治理逐渐转向现代化治理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村民自治受到重视和获得发展,村民通过村委会等自治组织参与乡村治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同时,法治建设也得到了加强,乡村治理逐渐走向规范化、法治化。

  在完善村级组织建设方面,湛江市高度重视乡村基层组织的建设,通过加强村干部素质,强化基层组织的领导力与凝聚力。同时,注重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选拔了一批具备管理能力和民主意识的村干部,为乡村自治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完善了村级组织结构、明确了各组织的职责和权限、确保了村级组织的有效运转。

  在落实村民会议制度方面,各乡村坚持定期召开村民会议,让村民参与本村事务的讨论和决策。会议内容涵盖村庄发展、村民福利、土地管理等方面,村民意见得到充分听取和尊重。通过村民会议,村民对村庄的发展规划、资金使用等重要事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近年来,湛江市乡村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人口结构、利益诉求等发生深刻变化,对治理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传统治理模式存在自治能力不足、法治意识淡薄、德治基础薄弱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需求。加上人口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导致村庄治理力量不足。同时,基础设施薄弱、文化传承断层等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

湛江市乡村“三治融合”治理的问题

自治能力不足

  1.自治主体流失

  近些年,农村大部分的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村里主要为留守儿童、老人和无劳动能力者,农村处于“暮气沉沉”的状态。不会发展、无力发展等情况制约着农村发展。

  从调研情况来看,湛江是人口大市,同时也是劳动力人口输出大市,大部分村庄普遍存在青壮年主体流动在外就业的状态。根据湛江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20年湛江市常住人口总量达6 981 236人,省内流动人口为1 122 194人,流动率达16.07%。如下图所示。

图 湛江市2012—2020年农村人口流失率

(图片来源:湛江市统计局)

  2.村民自治意识淡薄

  以湛江市廉江市为例,廉江市在2022年通过调查村民对乡村发展和村务监督的看法显示,在参与建设发展方面,有20.6%的村民表示在村委会征求村民意见时可能会提供意见建议,有61%的村民表示从不提供意见建议。在参与监督方面,有18.4%的村民表示公开与自己相关的内容才会关注村务公开信息情况,有74.6%的村民表示自己从不关注。

  3.环境自治动力怠弱

  近年来,各地政府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然而,由于乡村普遍存在楼房无序建设、公共卫生环境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如下表所示,从2018—2022年的5年时间里,湛江市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中已开展村庄整治的行政村占比从17.60144162%上升到20.26512608%,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从具体指标来看,仍然存在不小的问题,表现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和村庄规划等方面,以上占比均不超过25%,意味着湛江市目前大部分乡村仍然存在“污水四处流、垃圾满天飞、房子随意建”的现象。

湛江市2018年—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节选表

法治意识淡薄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部分村民对征地拆迁政策不理解,缺乏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1.法律知识缺乏

  法律知识的缺乏是制约村民依法维权的重要因素。部分村民对法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定了解不足,甚至对法律的存在和作用都知之甚少。这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旦遇到法律问题,往往显得茫然无措,被动接受命运安排。

  2.法治信仰不足

  法治信仰的不足是村民倾向于依赖传统习俗或个人关系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由于缺乏足够的法律教育和宣传,部分村民对法治的信仰不够坚定,他们更倾向于相信传统的习俗和个人的关系网,而不是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

  3.法律宣传范围有限

  法律宣传范围有限是导致村民法治观念淡薄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乡村地区,法律宣传工作相对薄弱,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部分村民对法律的了解和认知不足。这使得法治观念难以深入人心,进而影响了法治环境的形成。村民在面对法律问题时,往往因为缺乏正确的法律意识和判断,而采取了错误的行动和决策,这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利益,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德治基础薄弱

  部分乡村地区对德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德治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推进,导致德治理念在村民中的普及程度有限。另外,关于道德、伦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相对较少,难以形成浓厚的德治文化氛围。在乡村德治实践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来鼓励村民参与道德建设,如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奖励机制等尚不完善。同时,对乡村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督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有效的道德约束力量。主要体现在乡村道德建设滞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足,以及未充分发挥道德模范和文明家庭的引领作用等方面。

乡村振兴背景下湛江乡村“三治融合”治理的策略

  湛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结构复杂。针对上述问题,湛江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积极探索乡村“三治融合”治理的创新举措,以乡村治理创新为切入点,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努力破解乡村治理难题,有效促进湛江市基层乡村治理效率,形成了富有湛江特色的“湛江模式”。

以战略为引领,强化自治基础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强化乡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筑牢基层治理的战斗堡垒。以村级自治组织为核心,积极整合区域内各方面力量资源,形成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向纵深发展。以湛江市坡头区为例,全区巧妙抓住遍布各个村庄的“铺仔”的流通属性,充分利用这些散落在各村的“铺仔”,升级打造“咱村铺仔”,打造集政策宣讲、村民议事、文化休闲、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党群联络新平台。目前,湛江市坡头区7个镇街74个村(社区)共建成“咱村铺仔”145间,将协商议事阵地搬到群众家门口,围绕本村公共环境、惠民工程、村民自治及近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协调解决村中矛盾纠纷,通过评比“最美庭院”等活动大力整治乡村环境,让基层治理更贴近群众。同时,利用“铺仔”的节点位置和人员聚集的优势,在“咱村铺仔”设立公告栏,结合各村日常开展的重点难点工作如征地拆迁、宅基地确权,进行政策解读、现场答疑,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整合行政资源,深化法治建设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村民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完善法律服务体系,为村民提供便捷的法律咨询和援助,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湛江市司法行政部门全力推进“3+3+3”行动,构建以市司法行政部门统抓、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负责、乡镇(街道)司法所落实的层级责任工作制度。通过设立“和事堂”、建立“和事佬”议事调解机制,以及发挥驻村律师和“法律明白人”的作用,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强化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保障作用。例如,霞山区大力实施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作,通过录制法治小视频、开展“千警入格”“平安夜访”等活动,深入推进普法宣传进网格、基层治理进网格,营造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强化组织保障,弘扬德治文化

  湛江市在乡村治理中注重发挥德治的作用,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方式,提升村民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例如,吴川市吴阳镇强化基层群众性调解队伍,实行“三三一”调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老教师、老干部和乡贤的作用,形成多元化调解工作合力。同时,湛江市各级政府机关注重借助宣传与激励,通过“道德模范”“湛江好人”等评选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榜样的力量引领道德风尚,广泛宣传先进模范的感人事迹,弘扬先进模范高尚品格,引导人们向先进模范学习,让先进模范不断涌现,让文明新风吹遍湛江每个角落。

  “三治融合”治理模式在促进乡村治理体系优化、提升治理效能以及推动治理机制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不仅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效率,还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湛江市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探索乡村“三治融合”治理的创新举措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有益尝试。湛江市乡村治理架构的优化得益于“三治融合”治理模式的成功实施。该模式将乡村自治、法治与德治三者紧密结合,形成了协同治理的新架构,充分发挥了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了法治的权威性和德治的引导力,为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强化自治基础、深化法治建设、弘扬德治文化等举措,湛江市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和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编校:苏子君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绪绚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