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青年为直播助农开“良方”
调研依据
直播助农搭建乡村“经济桥梁”,是拉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直播卖货承载着新时代市场营销观念,利用直播卖货这个“新动能、新赛道”,积极促进直播卖货和乡村产业振兴相融合。努力把握好直播助农这个机会窗口,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乡村产业集群,将有助于加快拉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经济稳定增长和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直播助农拓宽发展“绿色通道”,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渠道
《“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弥合城乡之间数字鸿沟,强化产销对接、城乡互促,促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中更好受益。”各大电商平台将供应链、物流等“载体”不断向乡村延伸,通过技术输出、品牌赋能、渠道拓展等方式让乡村发展搭上电商“快车”,让人民群众通过电商“快车”更直接、更深刻体会乡村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
直播助农注入时代“新鲜血液”,是青年大学生践行使命担当的重要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广大青年提出期望,“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直播助农既是青年大学生武艺比拼的竞技场,更是提高专业能力的大平台、留筑干事创业的大舞台。高素质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巨轮稳步前行的齿轮,青年大学生应义不容辞赶赴乡村发展“第一线”,完成绽放乡村“绚丽之花”的使命任务。
调研准备
调研对象
文章主要是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如何精准对接专业致力乡村振兴直播助农研究,即研究对象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群体。
调研思路及方法
思路:以“当代大学生精准对接专业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从专业出发,以直播助农为主线,研究直播助农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与促进作用,最后落脚在大学生如何精准对接专业助力乡村振兴(如图1)。
图1 思路图(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方法:我们采用了小组讨论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
文献资料法。通过知网、谷歌、万方等平台收集关于电商助农和乡村振兴的相关资料。
问卷调查法。如图2、图3所示。
图2 对乡村振兴了解程度(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图3 电商助农了解程度(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行动研究法。我校学生赶赴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吉首市隘口村,以电商在行动,传播湘西茶文化,振兴湘西品牌发展。
调研现状
我们在中国知网(CKNI)以“直播助农”为主题进行搜索,总库显示300多条结果。学科分布以贸易经济和农业经济为主(如图4)。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关于直播助农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直播助农的策略研究、电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等。其中,杨银辉(2023)在《直播助农电商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路径研究》一文中指出,电商直播给乡村经济带来巨大增量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直播人才的大量需求。
图4 直播助农学科分布(图片来源于网络)
调研成果
“观”当代大学生电商助农调查现状分析
通过问卷星平台采取线上问卷的方法,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对乡村振兴的认知与态度等现状进行调查,回收了有效调查问卷504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根据数据显示81.55%的受访者年龄在18—22岁,均属于青年大学生群体。其中24.6%的学生来自湖南省长沙市周边乡镇,25%的学生来自湖南省邵阳市,还有一部分学生(44.44%)来自湖南省其他地区,64.8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家乡发展情况一般。当被问及是否了解乡村振兴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了解乡村振兴和电商助农,同时有76.3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该积极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做贡献;但也有40%以上的同学表示不太了解,说明仍有一部分同学对乡村振兴和直播助农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
“知”当代大学生电商助农的现实问题
根据调研可知当前大学生精准对接专业助力乡村振兴主要问题有以下三大类。
1.乡村振兴战略认识“短板”问题
一是大学生对乡村振兴事业的了解不足,主要表现自己的专业学习中极少接触乡村振兴,对国家相关战略部署认识不足;二是高校乡村教育的缺乏,导致大量大学生没有深入了解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性。部分高校缺少对大学生普及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宣传号召工作不到位,导致大量大学生缺乏主动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践活动,缺乏社会责任感。
2.助农工作开展“欠火候”问题
一是大学生缺少实践,主要表现为学习的知识仅限于课本,传统教学方式的固化,社会实践受到限制;二是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把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运用在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中。由于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课时分配不均衡,大学生助农活动倾向于“纸上谈兵”,实践机会少,大多存在“走过场”“做样子”的现象;从现阶段的电商专业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依旧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淡化了实践的重要性。
3.助农工作“动力”来源问题
城市与乡村发展差距过大,绝大多数的青年群体认为乡村不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生存环境和就业前景等都不如城市理想,城市发展速度快、发展空间大等各种因素都会动摇向往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大大削弱其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动力。同时,政府吸引人才的政策力度不够也导致青年人才更愿意选择去城市发展。
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距,教育资源的匮乏使乡村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和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乡村产业链建设不完善、产业发展空间有限、乡村交通和网络服务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都导致青年群体想要通过创业扎根乡村受阻。此外,社会观念等多方面因素也削弱着青年群体的助农“动力”。
“破”当代青年电商助农发展之困境
1.多宣多传摆脱“短板”问题
各级政府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组织更多大学生返乡创业项目;高校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强调大学生去乡村就业的时代价值,提升他们对乡村政策的整体认知,明确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使命和担当,解决“短板”问题。
2.多练多做加大实践“火候”
各高校增加实践学时,完善教学模式;大学生要加强自身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知识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顺应时代潮流,响应国家政策,多尝试参加“西部计划”和具有湘西特色、浏阳特色的帮扶计划等,多下乡实践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3.多引导多鼓励制造“动力源泉”
经济上,增加城乡基层干部收入,鼓励和引导更多大学生到乡村就业创业,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助力乡村振兴;思想上,重视乡村教育,提高村民创业意识;产业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拓宽农学专业就业渠道,帮助解决“动力”问题。
“履”新业态新电商青年助农使命
1.构建电商服务载体,做精益求精的先行者
线上有责任,线下有温度,落实党二十大精神,让电商助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时代大学生青年必须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学好专业本领,练精专业技能,熟悉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坚定职业信念,坚守职业理想,精练专业技能(如图5),精准对接专业助力乡村振兴,履行好新业态新电商助农使命。
图5 电子商务技能队(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培育创新创业科技人才,做创新发展的开拓者
湖南省消费帮扶活动中,我校学生作为“助农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线上+线下”方式赶赴湘西,助力乡村振兴,通过“互联网+农产品”的方式扎实电商专业的直播功底,用团队力量传播湘西茶文化,振兴湘西品牌发展。在此次湖南省消费帮扶活动中,我校学生不仅充分展现了电商专业直播人才培养特色,积攒了充分的实践经验,也大大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为湘西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如图6、图7)。
图6 参加湖南省消费帮扶营销大赛(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7 我校“助农队”学生湘西直播现场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打造新时代新业态格局,做知行合一的传播者
党的二十大凝聚着我们团结奋斗的力量,当代青年大学生要有艰苦奋斗的信念,无论任何困难都要克服;青年大学生要以勤劳、奋斗、拼搏和忠诚的态度,坚定不移地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青年大学生要发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乡村建设,利用“线上+线下”双轨道提高生态农业知名度,打响乡村振兴品牌,加大销售力度,创新销售模式,让乡村好货“出山”,做知行合一的传播者,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简要总结
精准对接专业之需,打造“专创融合”培养体系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由于科技创新和孵生数字化,产生了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一个全新的消费场景逐步数字化,构筑成为各种平台。电商专业的教师生要顺应时代大势,进行电商技术创业就业相关教学,精准对接电商专业技术需求,实施“请企业进校园来”和“走进企业线下培训会”等策略,实现产教融合的三融合:第一,教师的融合。产教融合首先是教师的融合,其次才有专业的融合,最后才有学校的融合;第二,技术和理念的融合。高校要努力成为企业的技术研究中心、人才输入中心和发展智库。第三,标准的融合。没有标准的建设,就没有X证书的培训师,也没有X证书的实训基地和课程。学校要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积极参与企业的标准建设,打造“专创融合”的培养体系。
准确把控时代之机,助力电商平台乡村振兴升级
“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湖南省实施职业教育“楚怡”行动,旨在到2025年全省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将品牌学校、品牌专业、品牌教师作为核心工程打造,使得“楚怡”职业教育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直播行业迎来发展的风口,正值红利期,身处“拔节孕穗期”的职业院校大学生尤其是电商专业的学子们跃跃欲试,故而需要提升其德技双馨的生态素养,抓住发展的红利和机会,响应湖南省消费帮扶活动和政策,做好直播助农振兴乡村的实践活动,通过学校、家庭、实训基地、社会等多方面助力电商平台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助力全面落实“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为社会经济生态发展注入年轻活力。
编校:陈亚丽
网络:吴飞飞
监审:苏子君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