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新质生产力激活乡村产业

时间:2025-01-11 14:08:07来源: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 科研管理部 文字:陈满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的内在逻辑

  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更具颠覆性与创新性的先进生产力,能够运用其组成要素中的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资料,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生产势能,助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重塑乡村产业发展基础。一方面,当新质生产力中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实景监测等现代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的生产活动中,将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确化管理,提升农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也能够促进农业领域产业的高水平融合,形成类似定制农业、数字农业、云农业等新兴农业业态,并且还能够助推农业产业链中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的横纵整合,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河南省平顶山市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效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平顶山市坚持以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方向,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新态势。

顶层设计更加科学

  一是产业布局持续优化、方向更加明确。近年来,平顶山市根据产业发展新形势,不断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发展结构。2022年,市政府印发了《平顶山市加快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平政〔2022〕13号),各县(市)确定“一主两特”(一个主导产业,两个优势特色产业)产业发展方向。2023年以来,平顶山市进一步明确生猪、肉牛、鸽业、食用菌、优质果蔬、优质硒麦等作为全市特色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此外,全市谋划确定了汝州生猪、郏县红牛、舞钢肉鸽、宝丰乳业、富硒小麦、鲁山食用菌和酥梨、郏县绿色果蔬等8条绿色食品产业链,并起草《平顶山市绿色食品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为全市绿色食品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引。二是支持政策力度加大、发展保障更加坚实。2023年2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平政〔2023〕7号),从8个方面制定了30条奖补措施。为推动支持政策更好贯彻实施,10月底,农业农村部门联合财政部门印发《平顶山市支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奖励政策实施方案(试行)》(平农〔2023〕129号),进一步明确申报有关事项。并对全市符合申报标准的242个项目进行奖励。

发展基础持续巩固

  一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当前,平顶山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15.67万亩(约2 104.47平方千米),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7.2%,保障产业发展提质提效。二是持续推进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全市累计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333.4万亩(约2222.67平方千米),占总播种面积的47%,总产量达138.4万吨。率先在全省完成了县市创建全覆盖。其中,鲁山县是全国最大的以香菇为绿色食品原料的标准化生产基地。三是有力提升畜产品供应能力。持续稳定畜产品供应能力,全市现有汝州、宝丰、叶县3个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郏县、鲁山、宝丰3个省级肉牛大县,叶县1个肉羊大县,宝丰1个奶业大县。目前,全市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企业保有量为740家,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奶牛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比重均达到80%以上,为畜产品有效供给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发展载体健全完善

  一是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围绕主导产业培育,积极开展现代农业园创建工作。2023年以来,新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新认定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1个。目前,已创建5个省级、认定36个市级,56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得省级奖补资金9220万元,有力构建了省市县三级产业园体系。二是聚焦龙头企业引培。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量为214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72家、市级137家。三是聚焦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依托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目前,国家级产业强镇实现6个县(市)全覆盖,共获得中央财政资金6600万元。四是聚焦示范村镇培育。突出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提升专项行动,全市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分别发展到1.16万家和6400多家。以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带动发展“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目前,全市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7个,其中国家级15个,在全省并列第三。五是聚焦联合经营主体发展。按照“部门管、龙头带、个体联、组织领、政策帮”的思路,着力发展联合经营主体。

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问题与短板

  一是基础设施短板,限制了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降低了农民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的可能,如一些农村地区落后的生产性与生活性基础设施、生态防护基础设施、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等。二是基础能力短板,限制了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产业单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人才短缺等,不利于培育和壮大使农民长期受益的特色产业。基础设施与基础能力短板限制了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河南省平顶山市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不仅标志着农业领域的深刻变革,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当前,平顶山市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开启了崭新局面,但在产业自身发展和服务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不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产业规模发展有待提升

  尽管平顶山市乡村特色优势产业通过龙头企业、产业化联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及示范村镇建设等,已形成“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新发展格局,但优势地位不够突出、规模化发展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普遍存在经营主体“小散弱”现象。目前,规模化养殖肉牛企业仅12家,肉牛规模化养殖比重有待提高。以红牛产业为例,与国际中大型肉牛品种相比,红牛生产周期较长,限制了产业规模。当前,畜牧养殖业发展面临挑战,给红牛产业造成一定冲击,群众发展积极性不足,影响了红牛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以羊肚菌产业为例,虽然平顶山市产量稳居全省前列,但种植规模只有800亩(约0.53平方千米),同时技术不可控、价格不可控的问题持续影响规模化发展。整体而言,当前,平顶山市县域经济整体偏弱,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分散、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经济效益偏低,制约规模化程度提升。

产业链不完善

  当前,围绕生猪、肉牛、鸽业、硒麦、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产业链存在的缺陷主要体现为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脱节、产品加工深度不够、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导致产品流通不畅,销售困难。一是全市加工企业数量少、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例如,全市出栏生猪300多万头,但仅有3个屠宰场,缺少大型深加工企业示范引领生猪产业发展;郏县红牛产品深加工存在相同短板,目前全县深加工企业仅2家,其余多为传统卤制加工企业;珍稀菌、花椒等仅经过简单的烘干、分级等初级加工,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突出,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精深加工产业优势。二是产业融合不深。加工业前延后伸不充分,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休闲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同质化问题突出,很多农民只能作为原料提供者和打工者参与其中,难以分享二三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三是各产业链发展体系、产业之间分割明显,无法有效互补以实现协同发展。

产品品牌效应彰显不足

  平顶山市通过发展绿色食品品牌、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培育知名品牌,已形成较好的品牌基础,但当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产业、品牌叫而不响的问题。全市已取得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企业数量多且产品种类丰富,但大部分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初级产品简单加工即流入市场,与外省相比不具有明显的地域品牌差异性,产品多在省内销售,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推得开的产品相对较少,推广应用不足导致品牌效应未能充分显现。

要素保障力度不足

  在土地方面,乡村存量用地有待整合与集约化利用,弃养场地等现有闲置资源亟待通过流转、托管、返租等方式进一步盘活;在资金方面,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占比还不够高,资金精准性和灵活性有待提升,融资保障能力不足,企业一定程度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配套设施与服务方面,乡村物流及配送体系构建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够,使乡村在招商引资、拓展第二、三产业方面,缺少吸引力;在人才方面,缺乏有创造力、带动力的人才,农业人才学历层次有限,缺少懂科技、懂管理、懂市场的人,使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要素难以落地转化。

河南省平顶山市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议

引入新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提升产业规模

  一是全方位引入农业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通过技术、设备的创新,推动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完善良种繁育、技术支撑、标准化规模化种养、仓储加工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大科技赋能力度,了解未来农业发展方向,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新技术,引入休闲旅游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现代化服务业等新业态,推动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实现生产智能化、分工专业化、管理高效化、产业信息化。另一方面,要强化产业科技支撑。要实现特色优势产品规模和效益双提升,离不开新技术、新生产方式等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如植保飞防、烘干仓储、冷链物流等大型设备的引进与应用,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的孵化、运维等,经营主体需要加强科技布局,加大生产科技研发与应用,与科研院所合作,依托利用好科技创新、转化与服务等平台,提高生产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规模扩大。

  二是创新经营模式,扩大产业规模。一方面,要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创新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托管服务、农场认养代养服务,探索订单式收购、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服务业深度捆绑的新合作模式,建立完善“科学家团队+市县级政府联动+龙头带动”的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挖掘和发展农业多种功能,通过模式创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要通过服务模式创新释放产业发展潜能。加大对优势特色产业重点企业的培养和扶持,鼓励企业创新经营机制,通过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提高自主创新、精深加工等能力,推进企业规模化发展,提高产业规模比重。引进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企业,为产业发展提供示范和支撑作用。

精准施策推进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一是强化政策供给的统筹能力。整合税收优惠、金融支持、财政扶持、涉农项目支持等相关政策,统一各层级奖补资金及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使省、市支持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具有统一性和精准性,促进形成支持合力。二是补齐农产品加工储运短板。因地制宜推进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建设,统筹推动建设产地市场、集散地市场、销地市场。鼓励大型电商平台发展农村电商,进一步扩大引导供销、邮政及各类物流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村。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深化特色优势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实现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休闲旅游等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形成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多环节增效的特色优势产业新格局,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提高产业融合综合效益,拓宽农民增收就业渠道,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持续打造优质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要持续引导发展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落实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坚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拉动、行业助推、企业支撑、社会参与”的运营思路,因地制宜创新品牌发展模式。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可通过成立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推进专班,全面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品牌培育、品牌推介、品牌保护、品牌使用等工作,通过出台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规范性文件,把品牌建设作为申报实施农业项目的重要内容和优先条件,尽快培育一批品质优异、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和示范带动效应强的农产品品牌。

  二要强化政企协同、线上线下协同推进的品牌运营战略。积极组织优质农产品参加国际“农交会”“农洽会”等展销活动,尝试打造农产品展销中心,打造集展示、体验、旅游观光、销售于一体的主题场馆、数字农业展示中心。同时,可利用农产品数字电商平台、淘宝等多个平台,采取线下实体景区游客联动、线上云仓协同营销的运营模式,线上线下联营互动,整合形成产地和终端、省内和省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宣传推广合力,推动鹰城品牌农产品走向全国,走进千家万户。

强化各类生产要素保障产业发展

  一是加强土地要素保障。采取转包、出租、入股、转让等方式,鼓励引导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集中,加快促进土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乡村产业规模化发展水平。二是加强资金要素保障。扎实开展整村授信,持续加大乡村金融保险扶持,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吸引工商资本下乡,推进乡村农业保险创新,降低金融风险,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源动力。三是加强人才要素保障。加强乡村产业人才培养,积极培育本土人才,与本地高校、职业院校等合作,输出和培养专业型人才,以“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工程,持续选派农业科技服务团,就地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产业振兴。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苏子君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