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从一村之貌看农业现代化

时间:2025-01-11 11:06:33来源:新疆巴州党委党校 文字:李明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就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日益坚定走中国自主、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深入阐释。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把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提出来,并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要条件,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任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包含农业农村农民的整体现代化,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三农”工作“一体设计、一体推进”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截至2024年10月1日,全国有近70万个行政村,每一个村庄的现代化都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文章所选案例达西村,位于新疆巴州尉犁县以西2km处。历经40年的发展,达西村从农村改革试点村升级到实现小康示范村,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升级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示范村。今天的达西村是远近闻名的“幸福村”“团结村”“红色达西”旅游品牌享誉新疆内外。达西村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中国农村,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西北农村的实践探索与成长。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高度。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决定着这个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方式。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超越了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的单维文明进步逻辑,坚持“文明协调论”的现代化目标导向,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正是基于这一后发优势,我国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得以借鉴他国发展经验教训,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不断推进实现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首先,我国小农户数量众多,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相衔接、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建立内外结合的长效驱动机制。其次,我国人口规模巨大,这意味着粮食安全保障之难,需要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占世界1/5的人口并实现现代化。这就决定了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以实现农业强国。再次,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经济基础等条件千差万别,这使得在农业政策制定方面必须因地制宜、推动差异化发展,才能实现宜居宜业和美的现代化乡村建设目标。最后,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多元目标的综合过程,包括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农村美丽、农民富裕和城乡融合等目标,需要全面考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就必然要实现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的现代化。

  独特文化决定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厚度。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中华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国文化的鲜明特征,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宅院村落、农业景观、节庆活动、乡风民俗等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标签,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决定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厚度。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入新时代,乡村的生态经济效益格局日益形成、乡村价值日益凸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活用乡村要素、突出地域多元性。例如,在乡村旅游中突出农村建筑、美食、民俗、农业景观、农事活动的传统文化特色,使之成为传承涵养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源头活水。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三个方面。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三个方面。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更是农业现代化新的发展机遇。农业现代化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科技迭代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变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农村现代化,体现在乡村建设的现代化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包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农民现代化,主要体现为农民的全面发展,农民富是现代化目标,具体体现是生活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协调推进。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三个支点。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规定,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三个支点。产业兴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乡村建设重在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资源一体化建设,切实提高农村现代化程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乡村治理要加强党建引领,推进基层善治,提升乡风文明程度,让农民既能享受到现代化的物质文明,也能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达西村的发展成就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达西村的基本情况

  达西村位于新疆巴州尉犁县城以西2km处,是一个城郊村。1984年10月成立村委会,辖区面积68km2,耕地面积6 620hm2,人口2 033人,563户,7个村民小组,现有党员114名。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达西村不仅拥有广阔的地理空间,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这个曾经被誉为“南疆第一村”的先进村典型,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指引下,历经十年的砥砺奋进,如今又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达西村实行“企业+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吸纳村民参与生产经营促进增收,2022年达西村人均年收入突破3.7万元。近些年,达西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十多项荣誉称号。

达西村的现代化之路

  农业科技化和产业多元化是达西村现代化之路的显著特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达西村一直走在农业现代化探索实践的前列。20世纪80年代初,达西村作为尉犁县农村改革试点村,通过狠抓粮食生产,很快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随后兴办村集体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党支部凝聚力,带领村民走上增收致富路。20世纪90年代,达西村开始科学种棉,退耕还林发展林果业,逐步形成生态经济效益并重格局。进入新时代,达西村实现2 533hm2土地流转,以土地的集约化、高效化利用为现代农业规模化科学化种植打好基础。通过引入现代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管理,建设高标准规模化生产棉田,并全面实现机械化种植、集约化管理。达西村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初加工方面逐步实现农业技术和产业现代化。1999年,达西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 837.76元,达到小康建设标准,获评小康村队。2009年,习近平同志考察达西村时,达西村已实现人均纯收入12 182.75元,村民日子殷实,村子里民族团结、家家和睦。2010年,达西村党组织以“红色达西”“品牌达西”“数字达西”等品牌建设,再谋产业转型发展,不断提升种植业、壮大林果业、发展畜牧业、推进二、三产业,探索多元化发展致富新路。2012年,尉犁县政府规划建立达西爱国教育基地,“红色达西”品牌推动达西村第三产业起步腾飞。达西村引进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精细化智能化,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化,从标准田、优质种、5G物联网卡自动收割机,到超过96%的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科技快车让达西村的村民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飞跃。

  组织强环境美治理好是达西村现代化之路的鲜红底色。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达西村用种植防风林形成林网守护良田,实现了温饱,改善了环境。20世纪90年代生态经济效益并重格局初具雏形。进入新时代,达西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美丽乡村价值日益凸显,2012年依托美丽乡村和达西品牌文化内涵,打造达西风情园一条街,生态经济效益并重格局进一步升级。达西村的村规民约包含农村环境整治、民族团结、庭院经济发展、移风易俗、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等。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复信达西村,鼓励村党支部要带领各族群众把日子越过越好。在达西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达西村日益走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目标。

  不断创新、好学敢干是达西村现代化之路的动力来源。达西村从作为尉犁县改革试点村开始,就一直走在创新发展的前列。1999年的达西村已经实现村民生活富裕,“口袋里鼓囊囊”,但好学敢闯敢干的“红色达西”要带领村民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2015年,达西电子商会协会成立,村集体投资建立达西电子商务创业基地,培训达西村及周边村的村民学习掌握电商技术。“智慧达西”带动巴州特色农产品销售,达西村成为新疆农村信息化第一村。2022年,达西电商产业园建成,涵盖礼物线下体验店、全疆网货选品中心展厅、快递揽运中心、运营管理中心、直播创作中心和孵化培训中心,吸引200多家电商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入驻,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带货、仓储、物流、配送等成为村民就业增收的新领域。达西村实行“企业+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吸纳村民参与生产经营。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5.2万元,村民参与村集体经济分红16万元。通过深挖“红色达西”“品牌达西”文化内涵,把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向多元化发展,提高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以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开办民宿、风情园、采摘园、特色活动等实现就业增收,2022年达西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7 200元。达西村的村民“精神上亮堂堂”,积极融入现代文明生活。达西村展览馆是达西村民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和文化活动阵地,是群众文体活动的舞台、科技培训的课堂、思想交流的平地,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已融入达西村的乡风文明中。

达西村现代化之路的启示意义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达西村复信,强调“兴疆稳疆,重在基层。希望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像吸铁石一样把乡亲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到每家每户,把生产搞得更好,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达西村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复信精神的指引下,结合本地实际和自身特点,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到每家每户,在实践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推动达西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达西村的发展成就体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牢记嘱托、团结奋斗”的使命担当,同时也为新疆广大农村在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具有学习借鉴意义的路径方法。

信念坚定

  始终拥护党的领导,不忘党的恩情,坚定信念,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坚定不移地跟党走,这是达西经验的精神核心。达西村党支部坚持开展群众思想教育,深入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大张旗鼓、理直气壮讲党的恩情,振奋群众精神,激发群众热情,使各族群众切实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行动坚决

  服从大局、行动坚决,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让上级党委各项政策措施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是达西经验的重要前提。达西村党支部坚定坚决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细化为具体方案、转化为具体行动,把总书记的叮嘱落到实处,确保党的好政策扎实落到基层,惠及每一位村民。

组织有力

  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有一支一心为民的好队伍,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这是达西经验的重要内容。兴疆稳疆,重在基层。达西村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带动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不断打牢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组织基础。

民心凝聚

  坚定共同信念,维护民族团结,凝聚群众力量,这是达西经验的关键所在。坚持团结稳疆,把促进民族团结贯穿各项工作始终,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推进多层次、多方式、多形式、立体式交流交往交融,使各族群众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艰苦创业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惠及群众,让群众过上真正想要的好日子,这是达西经验的根本目标。达西村党支部始终立足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带领各族群众依靠内生动力改变落后面貌,用勤劳双手实现致富,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

  达西村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紧扣自身实际自身特点,加强村党支部力量紧紧团结群众,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带动群众致富,达西村的现代化之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疆农村的有益探索、生动实践,体现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指导思想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达西村的回信中深刻指出:“有党的好政策,有各族群众齐心奋斗,就一定能让乡亲们过上舒心幸福的生活。”新时代达西村的变化,正是中华大地无数村庄旧貌换新颜、无数老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的生动例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锚定的是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各族群众过上舒心幸福的生活要靠党的好政策,落实好党的好政策要靠各族群众齐心奋斗。这是“红色达西”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无论是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还是在熊培云先生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我们总是能在每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中国的缩影,看到一个大历史中的小局部。中国的村庄多如浩瀚星海,达西村这个中国西北的小村子,只是浩瀚星海中一颗闪着微光的星,时代的光芒,始终照耀着达西村。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