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逆空心化”重唤农村新活力

时间:2024-12-31 13:39:56来源:1.云南民族大学;2.滇池学院 文字:张海婕1 张清洪2

农村空心化的具体表现

农村人口空心化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从2010年至2020年,农村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600多万,随着人口不断流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高达66.16%。此外,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农村留守人口大约有1.5亿多,其中留守儿童6000多万,占留守人口40.00%;留守老人5000多万,占留守人口的33.33%,以上数据表明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不断加深,农村人口结构呈现出空心化、老龄化。农民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谋生手段,纷纷往城市流动。其中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直接导致村“两委”干部队伍老龄化,农村精英流失,农村发展缺乏高素质人才,使新农村建设力量匮乏,高质量的乡村治理难以实现。

农村产业空心化

  农村人口空心化间接导致农村产业空心化。第一,农村产业空心化的突出表现是农村失去了以产业带动就业的机会。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吸纳和容纳了大量的外来务工农民,与此相反,农村因人才外流导致产业不断衰退,农村产业发展因缺乏高素质人才而停滞不前。第二,农村产业发展主体的缺失使农业发展缓慢,传统的农耕文化逐渐消失,土地闲置荒废严重。第三,由于农村人口结构的失衡,导致农村产业在类型和规模上不全面、不平衡,农业发展结构单一、附加值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明显。

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空心化

  我国农村在基础设施方面普遍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农民的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还制约了农村的整体发展。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大量减少,导致基础设施破旧闲置,安全性下降,利用率低。另一方面,农村在医疗、教育和社保方面相比城市还不够完善。例如,农民家庭的教育负担普遍较重,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硬件设施落后,教学质量比较低;农村医疗水平不高,对于突发性疾病的应对水平有限等。

传统文化边缘化

  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逐渐老去,年轻人的大量外出,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消逝、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传承人,如舞狮、戏曲、民间工艺等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农民遗忘。文化无人传承、文化逐渐消亡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农村空心化的消极影响。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铺天盖地的网络文化快速渗透到农村,催生了大量以网络为中心的产品,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使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失去吸引力而走向衰落,农村青年逐渐远离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乡村空心化的成因分析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大

  经济方面的因素是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的主要原因,表现为经济收入方面的差距。在农村,由于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大多以种地、养殖为生,只能通过单一的种养方式和有限的耕地面积来获得微薄的收入。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价的持续增高,农民身上的负担越来越重,只能选择进城务工,寻求更好的发展。相对于农村,城市经济高度发达,产业发展丰富多样,就业机会多,经济效益高,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所以农民纷纷选择进城务工,以提高个人经济收入,提升家庭生活品质。

城乡公共服务不平衡

  长期以来,由于优先发展城市,国家在城市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农村在基建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比较落后。第一,城市在布局分配、环境治理上井然有序,农村缺乏科学规划,功能不齐全,高品质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第二,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硬件设施应有尽有,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最近几年有所改善,但离满足高品质生活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农民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居住成为首要选择。

城乡思想观念差异大

  城乡在经济发展、生产结构、受教育程度方面的差距必然造成思想观念的不同,尤其是在对外开放程度、思想解放程度、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方面差距较大。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在经济文化方面遥遥领先,青壮年在城市务工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城市的先进、发达,与农村的封闭、保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之随着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先进城市的娱乐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且有了更高追求,催生更多劳动力人口进城务工。

经营乡村视角下农村逆空心化的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要靠建设,更要靠经营。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经营乡村的理念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愈发突出。通过贯彻经营乡村新理念,激活农村要素资源,搞好村庄经营,为在共同富裕背景下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寻找可行路径。

加强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引领作用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关键所在。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解决要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与时俱进,带领群众完善村规民约,整合分散力量,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1.注重选育结合,吸引新的活力充实队伍

  建成一支富有战斗力的人才队伍是党开展农村工作的重要依托。村内积极挖掘并吸引农村地区具有知识技能、管理经验的村民和退伍军人到人才队伍中;村外通过人才引进计划让具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优秀大学生或者政府机关里的年轻干部参与农村工作建设中,优化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培育后备力量。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要制定实施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为人才提供支持,引进更多的综合型人才,更好地开展乡村治理工作。

  2.提升政治素养,完善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注重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人员的政治素养。第一,对村里的党员干部要定期开展党性教育和纪律教育的培训,培养他们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党员,以此保障各项政策能够顺利落实。第二,培养人才队伍统筹协调、着眼大局的工作能力,精益求精磨砺工作技能。同时,在生活中,人才队伍要积极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拉近与村民的距离,真心实意为村民办实事,把工作做到实处。

  3.提高工作能力,转变现行的工作方式

  在农村空心化的背景下,农村人才队伍需要加强理论知识和数字化技术的学习,将数字化技术与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用大数据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及时引领农民进行供需结构改革,广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物流产业、电商产业等,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实现产业兴旺。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经营乡村新路子

  农村产业空心化是造成农村人口流失的重要因素。农民外出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单纯以农业为主的收入结构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物质生活的需要。因此,农村发展要以产业兴旺为导向,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1.发展多模式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农村集体经济的本质是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通过合作与联合实现共同发展,推动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第一,村企合作型模式。对村里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盘活和开发,如土地资源、生态资源等,在此基础上大力招商引资,引入先进技术和充足资金,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增加集体收益。第二,产权租赁模式。以土地出让和土地入股的形式开展合作,在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收益,充分利用资源。第三,自主经营模式。各村结合当地资源禀赋,进行生产加工活动,如中药材种植、蔬菜水果种植等;或者进行材料加工,如粉条加工、果干生产等,积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2.发展高质高效现代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因此,必须把农业农村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一,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特色农业。首先,必须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投资,为发展地方特色种植、养殖等一系列农业项目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在开发资源的基础上找到地方特色,将其放大化、具体化,努力形成一村一特色,赋能产业发展。第二,促使城乡产业高效融合发展。让现代工业向现代农业延伸,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推动农业发展现代化,才能在根本上提高经济收入。第一,要提高务农群体的数字化水平。生产者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农民群体熟练掌握数字技术,才能让数字技术与生产过程各环节实现紧密结合。第二,让农业与网络服务业实现深度链接。打造新型农业产业融合业态,拓展产业价值链条,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数字化经营手段推销产品,如通过抖音直播等手段提高销量,增加收益。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虽然近年来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但与城市相比还远远不够。因此,要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美丽乡村宜居宜游。

  1.科学规划,推进农村建设现代化

  有关部门要根据农村基本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展开合理布局,依据农村实际特点,努力做到一乡一规划、一村一规划。乡村规划不仅要在区域布局上划分合理可行,也要考虑到农民的实际需求,方便农民日常生活,打造实用型村庄。农村基建的逐步完善,在吸引人口回流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带动乡村旅游、投资发展,从而有效解决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完善农村医院、学校、广场的硬件设施以及基础设施的维护问题,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高农民幸福感和归属感,努力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是教育和医疗问题,在教育方面,可通过市区学校的帮扶机制提升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弥补农村教育方面的短板。在医疗方面,可通过数字化远程看病、城乡医院交流培训、升级医疗设备的方式,满足民生需求,解决看病难、治病难的问题。

  3.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乡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村自然条件好,具备天然的乡村风貌,但是由于人为管理的问题,农村的自然优势没有被充分利用。因此,推进农村现代化必须加强环境治理,让农民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内涵,让农村恢复本来的美丽面貌。

构建文化保护机制,激活乡土文化凝聚力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破解农村空心化问题还需要重振乡村文化,提高农民在精神生活领域的丰富度,重塑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增强农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感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文化虚无主义及功利主义广泛散布传播在我国农村地区。为解决此问题,农村地区必须发扬乡土文化,丰富乡村生活,推动文化振兴。农村要充分激发各民族主体的文化自觉,深入了解本民族民俗文化或民间艺术的历史来源、发展脉络和情感内涵,构建“情感共同体”。同时,文化传承的主体问题也要高度重视,农村地区必须加快寻找并培育传承人,让乡土文化留下来、传下去。

  2.积极推动乡村文化现代化发展

  文化生活的相对滞后也造成了部分农民精神世界空虚化,一些低俗文化、封建迷信的传播既不利于基层农村文化的建设,也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须促进农村文化现代化发展,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随着现代化发展,农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更上一层楼,这需要与时俱进的转变手段,利用数字化新媒体手段如微博、抖音等社交软件,拓宽农民获取和交流文化信息的渠道,通过多元化的路径满足农民需求。

  3.健全乡村文化振兴的协同治理体系

  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合理可行的文化振兴策略,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投入等形式重振乡村文化。同时,可以借助社会力量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例如,社会组织可凭借其资金、资源和经验方面的显著优势,在整合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呼吁更多人关注乡村文化振兴,为文化振兴注入新鲜社会力量,拓宽乡村治理渠道。

  编校:陈亚丽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