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人居环境整治催生农村蝶变

时间:2024-12-18 13:18:56来源:河南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文字:周昕霖

卫辉市A、B村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和成效

卫辉市A村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和成效

  1.A村基本情况

  位于镇东南部的A村,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新107国道。全村现有204户,876人,拥有耕地867亩(0.578km2),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并逐步发展果蔬种植、绿豆粉皮、变蛋加工及莲藕种植等特色产业。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3万元,荣获多项荣誉,展现了其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

  2.A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做法和成效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筑牢战斗堡垒。A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投资建设标准化活动场所和文化娱乐广场,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党员量化积分定期公开,强化了党员意识,为全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产业帮扶,筑起经济基础。在农业上,A村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精准定位,形成了桃树种植、蛋鸡养殖和手工加工“三条腿”走路的主导产业。在手工业上,A村充分利用本村独有的纯手工绿豆粉皮加工传统工艺优势,加强品牌包装与市场营销。为此,还建立了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成立“老粉坊”有限公司,并注册商标,进一步强化品牌识别度。目前,全村从业人员超过100人,年增收额高达400多万元,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养殖业上,A村通过鸡蛋的再加工,进一步推动养殖业的发展,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目前,村内已建成一个规模化养殖小区,年均纯收入达到160万元。并与个体养殖户合作,成立了皮蛋加工销售合作社,有效避免了鸡蛋滞销的问题。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养殖业的稳定性,也为A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推动“三变五合”融合发展。A村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种植大户进村承包土地,并顺势成立A村土地股份经济合作社。截至目前,A村共入股土地400余亩(0.267km2),为A村土地合理化利用提供了平台。通过“三变五合”的深入实施,A村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还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四是强化公共服务与人文关怀。A村开展一系列老年人慰问活动。同时,设立了助学奖学金,累计发放奖学金达6万元。这些举措彰显了村集体的人文关怀,激发了村民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五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A村投资建成文化娱乐广场,同时积极推进道路工程,硬化路面12 487平方米,安装路灯60盏,栽植绿化树木500棵,村庄绿化率提升至60%。此外,还建设了垃圾分拣站和污水处理池,推进“厕所革命”,实现了旱厕的全面改造和无害化厕所的普及,改造旱厕149座,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100%。

卫辉市B村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和成效

  1.B村基本情况

  B村位于镇政府南部,下辖2个村民小组,现有总户数162户,总人口582人,“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目前,村集体年收入约为2万元,人均年收入为11 500元。村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全村仅设一间公厕,且厕改完成仅20户。村庄绿化面积有限,仅占总面积的约10%。村内仅有一名保洁员负责主干道保洁工作,而人居环境的集中清理则依赖“村两委”干部及党员志愿者的不定期参与。此外,村庄仅有一条水泥路,且缺乏完善的污水管网和垃圾处理站。

  2.B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B村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于2023年新建了卫生室,设施完备,并配备了水电设施。同时,卫生室旁还增设一间水冲式公厕。

  此外,B村积极规划道路建设,于2024年启动“三通一规范”项目,旨在修建污水管网,并实现道路户户通。这一系列举措虽初具成效,但相较于A村,B村在人居环境治理方面仍任重道远,需进一步加大投入与努力。

A、B村差距原因及当前面临的挑战

卫辉市A、B两村差距原因分析

  1.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的差异

  A村作为曾经的贫困村,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政策倾斜明显,资金和资源投入充足。这不仅为A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其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相比之下,B村在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上相对不足,尤其是在被设定为搬迁村又取消后,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导致其发展步伐明显滞后。

  2.村民素质与人才结构的差异

  A村村民普遍素质较高,易于接受新事物,能积极配合政策,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A村在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也做得较好,为村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而B村则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B村的发展。

  3.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的差异

  A村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农业、手工业和养殖业齐头并进,特别是通过电商平台推广传统手工艺品,有效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村民收入。相比之下,B村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特色和竞争力,这严重限制了其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的空间。

A村当前面临的挑战

  尽管A村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人才流失与老龄化问题。尽管A村在吸引和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但年轻劳动力流失问题仍存在。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A村在劳动力供给方面将面临更大压力。

  二是村集体经济后劲不足。A村之前是贫困村,各项政策倾斜大,虽然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稳步增长,但其发展模式仍依赖于外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如何在失去政策扶持后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A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B村当前面临的挑战

  与A村相比,B村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少公共服务。B村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完善的污水管网、垃圾处理站等公共设施。另外B村公共服务设施匮乏,服务设施均不完善,增加了村民们的经济负担。公共服务的缺失不仅影响村民日常生活的便利,还降低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二是管理难题与村民参与不足。B村村民来源复杂,特别是存在水库移民户,他们不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不听从安排,增加了管理难度。同时,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整治工作进展缓慢。与A村相比,B村“两委”班子不扎实,导致其在村民心中的威望不够,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三是保障体系不完善。在经济方面,A村经济后劲不足,而B村则整体经济差,除了一些政策拨款外没有任何收益,各项工作都缺乏资金开展。在人力方面,缺少人力保障。通过实地走访发现,B村之前没有设立村委会,村“两委”在镇上社区集体办公,2023年才新建村委会。

对A、B两村的对策建议

关于B村搬迁取消问题

  一是政府应充分考虑村民的诉求和期望,遵循“以人为本”和“科学规划”两大原则,确保农民利益最大化,在搬迁前充分了解村民的诉求和期望。

  二是政府在实施搬迁前,应公开通知,明确集体搬迁村庄名单;若搬迁取消,应第一时间通知相关村庄并说明原因。

  三是政府对于因搬迁取消而受损的村庄,应制定相应的补偿方案,对其进行合理补偿并对村民提供就业培训,助力村民后续发展,避免出现因拆迁取消,而导致农村发展落后的情况发生。

B村应探索多元资金渠道,强化资金保障

  B村应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可以发展A村类似产业,与A村联合扩大规模,实现互利共赢。采取农户承包、入股形式,吸纳村贤能人、乡镇企业家投资,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实现互利共赢。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鼓励地方企业家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村开办乡村集体经济、村民经营创业的企业、农牧家乐等,将适当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费用纳入到生产经营成本中。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首先,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根据村民实际需求完善基础设施。

  其次,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建设模式,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政府应充分了解村民的需求,根据实际需求解决问题,而非修建千篇一律的健身器材、文化广场等。例如,为留守妇女建设跳操活动区域,为老人建立健康服务方面的设施。

  最后,必须建立基础设施的标准机制。政府应严厉打击和惩戒利用修建、完善等名义贪污、挪用、套用公共资产的行为;严厉追究“豆腐渣”设施的责任;严格规范其使用和开发机制和体系,避免引起村民和干部领导之间的信任破裂。此外,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合理布局,实现一体化,发挥最大利用率。

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增强参与积极性

  一要增加宣传力度。提高村民关于人居环境整治的认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让村民直接感受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自身带来的好处,从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政府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定期召开线下座谈会,同时在线上创办公众号进行宣传。

  二要树立先锋模范,发挥带头作用。政府可以定期举行评选活动,颁发奖状,让村民看到整治带来的实在变化,让模范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开展经验分享大会,向其他村民分享经验,展现整治工作带来的实在好处。

强化领导班子建设

  首先,要提升村内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村“两委”班子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关键。因此,应对村干部进行系统化培训教育,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系统化培训教育,增强其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

  其次,要优化调整现有的村“两委”班子。人居环境建设是一项大工程,政府各部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打破“各自为营”的怪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相了解当前整治工作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措施。

  最后,要建立强有效的监管机制。设立信箱和线上举报,让村民亲自监督,避免出现当官不做事、贪污受贿等现象。鼓励村民积极发现问题,弥补管理漏洞。村“两委”班子应及时整改问题,确保整体形象,进而提升村民对领导班子工作的信任和支持,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解决特殊群体管理难题,促进和谐稳定

  一要下基层深入了解移民户的实际情况。政府可以通过走访的方式与移民户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目前面临的困境和不适,明白其诉求和期望。

  二要对特殊群体特殊管理。针对水库移民特殊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政府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例如,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生活帮扶,让他们更快地适应新环境。

  三要联合第三方协助管理。政府在必要时可以联合志愿者团队或专业社会组织一同管理,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等。

解决老龄化问题,吸引并留住当地年轻人才,发展并引进

新的年轻人才

  一是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政府可以根据B村年轻人才的现状,出台住房补贴、子女教育帮助等政策,提供支持,降低其留在B村的经济压力。

  二是开发新型特色产业,跟上时代步伐,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年轻人通过电商的方式返乡创业,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把当地小农户带入大市场的绝佳方法。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是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推动力。根据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的经验,政府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只要有一家电商在电商创业中表现优异,就能带动当地其他年轻人返乡加入,从小做大,壮大电商队伍,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三是要时刻谨记农村人才短缺的问题,培育和引进新的年轻人才。对引进的年轻人才,政府要定期进行慰问,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还可以为其制定相关的人才优惠政策。

  通过对卫辉市A、B两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的对比研究发现,同一个县域不同村庄的发展天差地别。规划不足、人才流失、村民移民难管理、政策跟进步伐缓慢、保障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等,都会影响村庄的人居环境,制约村庄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及原因,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建立基础设施的标准机制、开发特色产业、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探索多元资金渠道以及对特殊群体实施特殊管理等,希望可以帮助该类型村庄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编校:茹志威

  网络:吴飞飞

  监审:牛勇雯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