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安康村庄规划促村貌提升

时间:2024-12-18 13:16:37来源:安康市自然资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文字:许亚卓 方传珊

  提升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中共中央从国家层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全国各地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重大工程,让广袤乡村成为广大农民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在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中,提出村容村貌提升是村庄规划重要内容之一。2023年3月,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印发《陕西省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明确了村容村貌提升规划内容,提出要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相得益彰。由此可见,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是研判村庄风貌本底、提升村容村貌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关于乡村地区的规划研究与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理论成果。吴良镛先生最早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认为人居环境包含五个子系统,即人类、自然、社会、居住和支撑,为城乡规划、建筑学等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王雅君等认为村容村貌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张丽莹提出村容村貌规划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要树立科学的村容村貌规划理念,将地域文化特色等融入乡村建设中。吴春阳等通过分析村庄村容风貌发展过程中的现状问题,提炼出影响村容村貌的核心因素,并进行分类,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类型乡村的风貌改造提升策略。虽然村庄规划中的村容村貌提升内容获得了较多关注,但针对农村地区环境恶化、村庄风貌缺失等问题的研究依旧有所不足,还需进一步探索。

新时代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新要求

  随着乡村振兴建设的推进,新时代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新要求:一是促进村庄产业发展,提升村民收入。乡村地区农业经济与村庄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和提升村容村貌与人居环境的关键要素。因此,需要建设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以此促进村庄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稳步提升。二是优化乡村配套设施,改善村民生活。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就必须完善优化农村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以解决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减少乡村地区的空心化问题。三是美化乡村生态环境,整治村容村貌。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居住环境、村庄景观风貌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城市居民也渴望到乡村地区寻找乡愁、呼吸清新的空气以及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因此,规划必须要注重塑造整洁的村容村貌。四是挖掘村庄特色文化,提高建设水平。乡村特色文化是农民长期以来在农业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能够体现出当地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在规划中要加强村庄特色文化的挖掘,提升农民的文化保护意识、文化自信与自豪感,从而促进村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之中。

基于村容村貌提升的村庄规划重点

  2021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该文件中明确提升村容村貌内容是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任务之一。因此,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中要重视村庄内部人居环境空间和村容村貌的提升,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重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村容村貌提升规划要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村庄规划中的历史文化是村容村貌提升的载体与根基,因此需要将文化传承、历史保护融入到村庄环境之中,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并向外展示村庄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二是村容村貌提升规划要与产业规划相结合。乡村地区通过加快产业发展,提升村庄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能够为村容村貌的提升提供源动力。同时,村容村貌提升的成果也能反哺乡村旅游产业和休闲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村民致富,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村容村貌提升规划要注重改善村庄公共环境。通过对村庄范围内的积存垃圾、违章建筑、生活污水等公共环境进行全面治理,全面推进绿化美化,不断刷新村庄“颜值”,使乡村的村容村貌实现整体质的提升。

安康市村容村貌现状存在问题

研究区域概况

  安康市地处陕西南沿的秦巴山区,汉江从市域中部穿过,东与湖北相接,南与重庆、四川相邻。全市以汉江为界,北为秦岭地区,南为大巴山地区,秦岭主脊平均海拔为2 500米左右,大巴山主梁平均海拔为2 400米左右,汉江谷地平均海拔为370米左右,总体呈现南北高山夹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点。北部秦岭地区主要为生态山林风貌区,中部为川道沿江风光风貌区,南部为巴山河谷山地风貌区,各区域呈现典型的特色风貌。全市2023年常住人口为247.14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420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3 368元,低于陕西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存在问题

  第一,乡村风貌特征趋同,识别度较低。安康市当前的乡村建设中大多缺少详细设计,村庄在宅基地和公共建筑的建设过程中盲目运用国内外城市地区的建筑风貌与符号,导致陕南乡村的地域可识别度不断降低,且跟风推进村庄之间风貌统一,从而出现趋同化。

  第二,传统文化传承丢失,乡村特色存续困难。随着安康市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对乡村地区发展建设造成了一定冲击,作为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建筑、街巷等重要载体逐渐消失,原有的陕南特色建筑风貌逐渐被现代杂糅的城市建筑风格所同化,安康地区独特的移民文化、农耕文化特色逐渐淡化,特色手工技艺也不断消失,文化传承因此陷入困境。

  第三,景观风貌整体性不足,与自然景观融合度差。安康市的自然资源特征显著,镶嵌分布在秦巴山区的村落依山就势、风貌独特,但在乡村衍化过程中,特别是安康市全面实施“移民搬迁以来”,原本零散分布的居民点被集中到安置点,使得许多村庄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性逐渐变差,地方特色景观风貌不断消失。

基于村容村貌提升的安康市村庄规划编制策略

强化乡村风貌引导,有序推进村庄风貌整治

  编制村容村貌提升导则,强化乡村风貌引导。坚持地域化、适宜性、标准化、实施性、整合性5项原则,明确规划先行、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精品意识、宣传引导6个重点环节。同时,充分发掘和总结安康市乡村建设典型经验做法,以图文形式明确农宅庭院、公共空间、道路街巷、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要求和内容,提出多样化的处理方法和典型案例,让村容村貌提升有建设标准、有案例示范,引导全市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形成乡村振兴“安康模式”。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水平。突出安康市乡土特点和地域特色,加强农房建设质量监管,推进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围绕“净美安康”主题和“八清一改”要求,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把村庄清洁行动与爱国卫生运动有机结合,持续推进,深化提升,促进村庄从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实现村庄干净、整洁、有序常态化。加快农村道路提档升级,建立完善的乡村道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重点建设村内道路,实现农民居住较为集中的自然村(组)通硬化路,进一步改善村庄交通条件。全面开展村庄的绿化美化,加强乡村地区的河流、湖泊以及山体田园的保护力度,持续改善村庄公共环境;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加大农村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三线”整治;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向农村延伸。

凝练乡村特色文化,协调村落整体风貌

  首先,要保护好、利用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通过对构成村落历史文化环境的各类要素进行必要的修复,适度开发利用公共活动场所、历史建筑与街巷等空间载体,并加强对生产技艺、手工艺和民俗文化等进行传承与创新,据此来展示、活化村庄特色文化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其次,在开展历史文化环境要素保护时,要提炼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基因,使其与村内新建设的住宅、公共建筑和标识牌等之间协调融合。最后,需要对村内特色文化的本质与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提取各类建筑的结构设计、平面布局、立面和剖面特色等要素部件,进一步找准村庄定位和发展方向,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风貌管控指引要求,以强化乡村特色文化,促进村庄的传统文化和该区域的总体村貌相互协调。

  在村容村貌提升规划中,需要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同时,要做好活化利用,将其融入到村庄建设中一体保护,而不是盲目的开展仿古建筑建设,在保护农村老院子、庙宇、古树等物质文化的同时,还要保护好老地名和传统民俗习惯等,使其体现出当地的乡愁韵味。同时,要注重挖掘乡村地区独有的美感,避免对国内外相关建设经验的照搬照抄,加剧对原有乡土特色风貌的破坏。此外,在村庄风貌的塑造过程中,还需将其与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使村庄发展建设兼具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丰富村庄风貌样式

  依托陕南山区的自然山水资源,提取各类山区特色景观要素作为村庄发展的风貌节点,例如,北部秦岭、南部大巴山以及中部的月河川道和江汉平原等,从而衍生出独具地方自然环境特色的建筑与景观小品、标识牌等风貌节点,提升村内景观风貌的多样性,也加强了村庄风貌与自然山水景观的深度融合。

  同时,在风貌塑造中还要兼顾自然景观的观赏性,要结合景观节点的打造,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村庄观景体系,便于增强居民与自然山水之间沟通接触,以及对景观风貌的特色进一步强化。在村庄建设过程中要保留原始的山、水、路、林、宅等传统自然肌理格局,保护绿水青山自然景观风貌,并统筹协调布局新村与旧村、建筑外在美观与内部功能,结合特色地形地貌营造“显山、露水、秀村、融绿”的乡土风貌。

  此外,在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避让生态保护红线、秦岭核心保护区以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结合国土空间管控规则,从严控制建设用地的土地开发强度,新建旅游服务设施风貌要与原生环境、山水形成协调统一,并注重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态环境与村庄可持续发展。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编制需要全面分析乡村风貌的现状问题,深入挖掘村庄的文化、生态、产业等特色资源,精准建设和美宜居乡村。在村容村貌提升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肌理,保留原始风貌特色,彰显秦巴山水灵动之美,着力打造“秦岭后花园、西北小江南”乡村风貌;并加强乡村文脉传承,留住乡愁记忆。同时,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背景下,村庄规划在强调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保护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为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方法提供改进方向。

  文章结合安康市各县(市、区)若干村庄规划编制的实践探索,基于村容村貌提升的村庄规划重点,在分析安康市村容村貌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乡村风貌引导、村落风貌协调、村庄风貌样式丰富等方面提出了规划提升策略,对安康乃至秦巴山区村庄规划编制与乡村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同时,安康和秦巴山区地形地貌差异较大,面临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和乡村产业发展的三重压力,如何加快推进村庄的现代化发展与村容村貌有效提升,还需结合实际在进一步深入研究,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郭欢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