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优良家风吹遍乡村大地

时间:2024-12-18 13:11:00来源:青海民族大学 文字:赵 凤

优良家风在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

  优良家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也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是家庭在发挥内在功能和家教活动中所展现的家庭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加强新时代家风文化建设,必须深刻理解家风建设的内涵。优良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农村社会治理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孝道之风、勤俭之风、守信之风的倡导,不仅能提升农村治理主体的素质,肃清农村治理存在的不良风气,还有利于构建农村治理公序良俗。可见,优良家风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倡导孝道之风,提升农村治理主体素质

  百善孝为先,孝老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戴礼记》“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强调孩子对父母要有敬爱之情;《颜氏家训》“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强调父母要及时让孩子接受教育。在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人口老龄化严重,随着留守老人的增加,农村老人看病就医、无人赡养等问题日益凸显,由此引发家庭成员的矛盾不断产生。因此,在农村倡导优良家风建设尤为重要。要提倡社会全体人员将孝亲敬长、尊重长辈、关爱老幼等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引导全体社会成员为创建和谐社会、和睦家庭认真学习和传承优良家风,努力成为子孙后代效仿的先锋模范,从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合格公民,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治理环境,为农村社会增添新的优良风气,提升农村治理主体的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动力。

倡导勤俭之风,肃清农村治理不良风气

  勤俭节约家风是个人成才成长、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强调勤俭节约家风建设,既是全党全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急切呼唤,也是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的迫切需求。“勤俭节约”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逐渐形成的包括勤劳勇敢、勤俭持家、克勤克俭、厉行节约等不可或缺的良好修养,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经济飞速发展、互联网发展为农村经济带来有力支撑。例如,部分农村青壮年通过抖音、快手等软件直播带货,发短视频卖货等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但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引发不良影响,部分青年沉迷于网络游戏,逃避田间劳动,甚至用长辈的血汗钱给网红博主打赏,不仅浪费金钱,还逐渐造成农村土地流失、乡土气息逐渐消失等问题,乡村居民道德素质问题日趋显现。因此,倡导勤俭之风,有利于肃清农村治理中的不良风气。

倡导守信之风,构建农村治理公序良俗

  倡导守信之风,构建农村治理的公序良俗是当前社会治理中的重要议题。守信是社会交往的基础,特别是在农村社区中,良好的信用环境直接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首先,守信之风的建立需要从教育入手,通过教育引导农村居民增强诚信意识,从小培养守信的习惯和责任感。其次,政府部门在治理过程中应当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和守信激励机制,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形成守信者受到尊重的社会氛围。再次,构建农村治理的公序良俗也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和法规实施。通过健全村务管理制度和社会组织法规,明确权责,规范行为,进一步提升农村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最后,还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公益宣传和文明倡导中,培养农村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秩序意识,共同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

当前农村优良家风培育的困境

  优秀家风传承是指将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崇德向善的道德意愿、情感通过一定的形式和载体在代际之间进行传递的过程。传统家庭教育,大致可分为三方面,传承价值观、与价值观相关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以及实现这些观念的基本方法与规矩。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优良家风传承意识淡薄、优良家风载体衰落、优良家风建设的主体地位缺失等问题急需解决。

优良家风传承意识淡薄

  现代社会中,随着家庭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变迁,优良家风的传承意识逐渐淡薄。优良家风作为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方面。然而,许多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未能充分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遗产。优良家风的传承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继承,更是对家族智慧和经验的珍视和延续。在当今快节奏和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家庭成员可能面临时间不足、价值观差异、信息爆炸等挑战,这些因素可能会削弱对优良家风传承的重视。随着家庭成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人们可能更倾向于追求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忽略家庭传统和价值观的传承。然而,优良家风的传承对家庭凝聚力和个体成长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传承优良家风,家庭成员可以共同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和行为模式,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这种传承不仅是为了保持家族传统的延续,更是为了让每一代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因此,社会各界应当重视并积极促进优良家风的传承。通过家庭教育、情感沟通、共同体验等方式,让优良家风成为家庭成员共同的精神纽带和心灵支柱,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贡献力量。

优良家风传承载体衰落

  家谱在中国家风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维护和传承着一个家族的文化和精神。家谱中详细记载了一个家族的变迁历史,它不仅是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也是家族精神和优良家风的延续,为家族成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归属感,有助于传承优良家风。优良家风传承载体的衰落可能源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和家庭结构的改变。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导致传统家风的传承面临挑战。在过去,家庭成员常常通过日常互动和长辈的言传身教来传承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然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速,家庭成员可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职业和个人发展中,使传统的家风教育逐渐被边缘化。此外,新一代人可能更多受到外部社会文化的影响,如学校、社交媒体和大众娱乐,而非传统的家庭教育。这种外部影响的增强可能削弱了家庭作为价值观传递主要场所的地位。家庭成员间的交流方式和频率也可能因现代技术的普及而发生变化,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和家风传承模式受到影响。尽管如此,一些家庭仍然努力保持和传承优秀的家风。这些家庭通过强调家庭价值观的重要性,鼓励家庭成员参与共同的家庭活动和讨论,以及重视亲密的家庭关系来弥补这一衰落。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共同肩负起传承优良家风的责任。

优良家风建设主体缺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许多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此外,应试教育的影响也使家长更加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教育,从而影响家风建设。除此之外,在部分家庭中,长辈的角色也往往被忽视。他们可能由于年龄、体力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无法有效参与家风建设。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只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在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家风传承等方面则力不从心。针对这种局面,乡村基层干部和政府等应该发挥引领作用,可以定期组织举办优良家风评选会、诚信之家、和谐之家等活动,让优良家风代代相传,为和谐社会、富强祖国的建设奠定有利基础。因此,家风建设的主体发挥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培育优良家风的路径研究

  家风传承存在的问题有多种原因,解决家风传承问题需要采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方式。家庭是家风传承发展的第一场所,需要基层引领、创新传承方式、社会多元合力等方法培育优良家风。

坚持基层引领,倡导文明新风尚

  坚持基层引领,倡导文明新风尚,是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通过基层引领可以更好地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提高社会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推动文明新风尚方面,需要从每一个个体的行为举止入手,弘扬尊老爱幼、诚信守法、礼让他人等良好的社会公德。全社会形成文明新风尚,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推动,更需要每个公民自觉践行,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在基层引领方面,要注重发挥基层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推动社区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进程。只有通过基层群众的广泛参与和自治能力的不断增强,才能真正实现基层治理的精准化,提升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当加强对基层组织的支持和指导,为其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使基层治理工作能够更加有力、更加有效地推进。倡导文明新风尚,则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如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举办公益文化活动等,引导广大市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体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尤为重要,可以通过传播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社会各界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为社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创新传承方式,传承优良家风

  创新传承方式,是更加有效地传承优良家风的重要途径。运用互联网技术,科学建构家风育人机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新时代优良家风进行宣传是家风建设的重要环节,要想调动广大家庭积极参与到优良家风的建设中,就必须从小事做起,大力宣传优良家风的内容、作用及其重要性。创新传承方式是保持优良家风的关键。在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有效传承优良家风,需要创新方法来适应这些变化。例如,利用现代科技和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将家风的核心价值传播到更广泛的群体中,而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此外,教育在此过程中也扮演了关键角色,学校和社区组织可以与家庭合作,共同培养和弘扬家庭优良传统。重要的是,创新传承方式不应只局限于传统的口头和行为传承,还应包括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新方法和策略,以确保优良家风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持续发扬光大。

形成社会合力,共建文明风气

  家庭和乡村两者合力,在弘扬优良家风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增强家风教育意识,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只有社会各方面都积极参与和贡献,才能共同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这种合力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也需要个人、乡村和政府发挥作用。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社会行为来促进文明风气的形成。这种合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它能够凝聚起人们的共同智慧和行动,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形成社会合力,共建文明风气,是一个社会包容与尊重的重要体现。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家庭之间的理解与包容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通过多元化的交流与互动,可以拓展视野,增进优良家风文化的认同感,进而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形成社会合力还体现在各个领域的协作与共建上,如在家风传承方式、载体的创新上,与专业的人才进行合作,弘扬优良家风造福社会。总体来说,形成社会合力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推动优良家风、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动力,值得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呵护。

  优良家风承载着一个家族的灵魂和根基,在中华民族的人格培养、道德教化、治国安民、文化传承和对外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优良家风更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优良家风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育优良家风有利于促进家庭幸福、乡村美丽、社会和谐和国家富强。

  编校:茹志威

  网络:吴飞飞

  监审:牛勇雯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