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劳动力外流问题的几点思考
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如何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提出要“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农村劳动力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具有人力资本优势。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具有中高学历的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导致从事粮食生产等农业生产的人口不断减少,这导致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整体下降。当前,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主要居住着老年人、儿童以及需要更多关怀的人群,农业活动多由老年人、妇女和部分青少年承担。显然,这一现象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意见中所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发展目标构成了阻碍。因此,文章以农村劳动力外流为切入点,通过剖析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带来的影响、劳动力外流的主要原因,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外流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文章以旌德县为例,进行了实地调研,掌握了第一手情况。
旌德县农村基本情况
旌德县地处皖南山区,四面环山,耕地面积17.4万亩,粮食种植面积12.36万亩,传统产业主要以农林牧业为主。截至2022年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30元,与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 133元(2022年数据)相比差距较大,与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75元(2022年数据)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旌德县农村居民收入较低的现实情况。从实地调研情况看,旌德县农村劳动力外流情况严峻。
以蔡家桥镇华川村为例,该村总人口1776人,辖18个村民组,水田面积1994亩,旱地303亩,山场面积6800亩,其中村集体就有2300亩。近年来,该村通过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先后引进了白茶、油茶、灵芝等林业特色产业,村集体通过土地入股,与合作社进行利润分红,走出了一条个性化的乡村致富路,2022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82.2万元,每年发放给村民的分红就有百万余元。尽管该村村集体收入可观,村民分红颇丰,但是也存在大量劳动力外流的情况。目前该村常住人口仅有八百余人,多为老人和妇女,常年在外务工人员约有一千余人,劳动力外流导致村内劳动力价格上涨,增加企业用工成本,也降低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
以兴隆镇三山村为例,该村总人口2024人,辖18个村民组,共有村民636户,总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23亩(其中水田面积4891亩),山场林地面积17292亩,水面面积815亩,该村因地势平坦,水稻种植业成为该村特色产业。与其他传统农业产业相比,水稻种植业生产过程相对复杂,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再加上皖南山区特有的地理环境,不太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经营,劳动生产率不高。据了解,该村常住人口仅有900多人,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主要劳动力多为老人和妇女,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出现了不少基本农田无人耕种的情况,给传统农业产业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困难。
实地调查的两个村子都存在着半数农村劳动力流失的情况,不管是在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农村还是在以特色产业发展为主的农村,都存在不同程度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的情况,留守人口大多是劳动能力不足的老人、妇女、儿童,这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来了困难。
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土地撂荒严重,影响农业发展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造成了大量农村土地撂荒,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根据《经济研究参考》报道,近年来,我国每年抛荒、撂荒的土地面积高达3000万亩,这不利于推动全面乡村振兴。首先,土地撂荒会导致土地资源浪费,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土地长期失去利用价值,就无法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导致农村地区难以发展,间接增加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其次,伴随着土地撂荒面积的不断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随之减少,影响到农作物的种植和产量,农民家庭收入减少,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土地撂荒还会导致土壤退化、水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阻碍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稳步推进。
缺位儿童成长,增大养老负担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但是在农村,儿童成长缺位已经发展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据调查,全国32.9%的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每天联系孩子一次,39.8%的家长联系孩子一年一次,4.9%的家长每年只与孩子接触一次,1.3%的家长不与孩子接触。农村地区的儿童因为各种因素叠加导致他们无法得到足够的关爱,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虽然他们的生活起居可以得到有效地保证,但是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却存在很多问题,爷爷奶奶的过度溺爱容易使儿童形成顽固、脆弱、自卑的性格。
另外,农村缺少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环境,农村劳动力外流不利于农村环境的改善。“老小病残”成为农村的主体人群,儿童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社会关系淡化,交际能力得不到培养,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他们的思维认知模式。
影响村民自治,阻碍乡村治理效能提升
农村劳动力外流不利于发展村民自治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大量劳动力外流使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呈现出老、弱、妇、幼多的状况,这种特殊的人口结构不利于乡村治理的进一步推进。村“两委”是基层乡村治理的主要组织,村“两委”的主要成员大多是本村村民,他们年龄较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在具体落实国家具体方针政策上有所欠缺,也很难用市场化思维为村集体未来发展制定出适合的发展方略,在推进乡村治理工作中存在困难。
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原因
经济原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中国城乡二元化结构不断突出,城市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条件等得到完善,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城市的高薪资也成为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显性因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为农业生产的开展增添了很多不确定因素。“靠天收”的现状使得农民开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创收渠道有限,以传统农业为主,相比之下,城市提供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工资待遇,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在城市中谋得新的工作岗位,提高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环境,导致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地脱离土地,来到城市。
教育资源不均衡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设施落后,教师资源匮乏。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服务期满后还是选择回到城市,优秀的生源和师资也都向城市倾斜,这也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不断下降。相比之下,城市吸引了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设施完善,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也更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选择将孩子送往城市求学,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提高自身竞争力。
生活条件落后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交通、医疗和文化娱乐等方面,与城市有较大差异。以旌德县为例,该县位于皖南山区,大部分村落都位于山间。农村的道路往往很窄、很崎岖,路面质量较差,导致交通不便,这使得人们出行困难,也影响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落后的另一个原因是医疗条件的不足。政府对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和设备的投入不足,导致许多医疗设备陈旧,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农村医护人员短缺,导致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相对较低,当地居民在生病时往往难以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治疗。因此,许多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中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乡土观念淡化
随着城市文明的冲击,中国的乡村文明确实经历了很多变化。城市文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便利,吸引了众多农村青年离开家乡,来到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机会。然而,这种乡土观念的淡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许多农村青年对乡村生活的记忆、维系和认同感逐渐减弱,他们更倾向于将城市视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理想场所,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除以上提到的方面外,导致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新时代婚恋观、育儿观等等。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出生率为6.77%,出生人口956万,是1950年以来,73年间首次出生人口跌破1 000万。虽然中国已经放开了“二孩”甚至“三孩”政策,但是随着生育成本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夫妻选择只生育一个孩子。现在孩子的培养不仅仅体现在吃穿不愁上,“隐形”的教育投资也给现代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微博2023回乡见闻报告》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无生育意愿的农村青年比例高达27.72%。
引导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对策建议
农村劳动力的流失给全面乡村振兴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如何引导农村劳动力回流,除了在国家层面需要出台一些相应的措施,更多的还是要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以下是一些引导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建议。
加大政策倾斜,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要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和金融优先服务的第一领域,加大在财政资金、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经济环境。制定针对农业和农村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农业税、提供农村创业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农业和农村地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贷款支持力度,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农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加大乡村教育经费投入,配套完善村级小学、幼儿园基础设施,对建设年代久远、存在安全隐患的学校给予资金重建或撤并。要扩充村级教师队伍,构建城乡教师交流互换平台,让农村教师到城市中学习好的、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并鼓励有能力、有理想的教师加入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提升村级教育教学水平,达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
加大耕地有效利用,守住乡村振兴阵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到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解决好。要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全面提升耕地质量。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将各类对耕地质量的占用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绝不突破。通过土地流转和承包经营权改革,将零散的农村土地整合起来,形成大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产品的产量。坚持上下联动,加强对耕地抢占情况的有效监管,发现违规占地问题严肃处理,最大限度保护好农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因地制宜,推动乡村产业链升级
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条件,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和养殖品种,积极发展适合本地产业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就业链和效益链,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从而留住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农民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等方式,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拓展产品销售渠道,降低市场风险。利用科技赋能农业生产,促进农产品规模的扩大和品质的提升,在发展大农业和现代食品产业上取得更大突破,把农产品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加强乡村人才培育,激发乡村人才活力
做好乡村人才培养,激发乡村人才活力,是唱好“乡村振兴”的重头戏。一是本土的企业家和致富带头人,他们有实力,也有情怀,愿意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利用“乡愁”情结,激起企业家和市民重返乡村生活的“时尚”浪潮;二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他们有激情,有干劲,能为乡村带去更多活力与想法;三是懂技术、懂市场、会管理的外来人才,他们有文化、有创意,懂得如何推介乡村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开拓产品市场等方面更具特长优势。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通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创造和美宜居的农村环境,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养老、工伤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感,特别是加强农村定向医学人才培养,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宣传和政策引导,增强农民对合作医疗的意识和积极性,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和缴费率。加强卫生健康部门、财政部门、商务部门等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共同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与发展,探索出更为适合农村实际的医疗卫生改革模式。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倾斜力度,特别是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同时,应该加强培训和支持措施,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郭欢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