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土文化变迁促农村思政教育新思

时间:2024-12-04 13:40:32来源:陕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冯 煜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农村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与乡村文化振兴息息相关,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与其有着本源性联系的乡土文化环境。但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乡土文化环境发生了深刻改变,影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根据乡村的变化发展,应有针对性地调整与改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和发挥乡土文化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营造良好的乡风环境。

乡土文化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乡土文化是长期以来在农村地区居民生产和生活中积淀形成的传统。它是农村习俗和乡村风土人情的最佳表达。乡土文化因其具有特色的地域性、本土性、生活性特点,更有利于广大农民接受和认可。优秀的乡土文化作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乡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天然的教育素材

  乡土文化是农村历史文化传承与积淀的产物,它体现着农村人民的伟大智慧与实践创造,并随着农民的生产和劳动实践不断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是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集中体现。乡土文化因其丰富多样性,成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素材。早在2 000多年前,《礼记》载“化民成俗”,指出良好的社会风尚对百姓具有教化作用。乡土民俗文化强调“国”与“家”,“以礼为国”和“礼之用,和为贵”,表明礼仪的使用不限于治国,还包括邻里乡亲的人际交往,旨在构建仁爱的文明社会。至此,尊礼守法的民间社会风尚延续至今。借助优质乡土文化进行教化有助于兴国安邦、社会和谐稳定。其次,文化讲究“以俗为雅”,苏轼认为诗词的内容应深入民间,从民俗中取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作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到取材于实际,在育人时又与实际结合。乡土文化饱含人文精神,对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理念与价值观起到重要的教化作用。

乡土知识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口

  当代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以理服人”,贴合农村生活实际,对乡土知识的运用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教育内容直观丰富,教育形式灵活多样。

  乡土文化是传统农村文化的核心,我国是农耕文明起步的国家,在广大农村地区已经产生并发展出历史悠久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天然具有凝聚共识、团结民心的功能。可以说,乡土是每个农民的“根”,是无论身处何处,心中都永怀的一份特殊情结。风土人情、历史传统、民俗艺术、自然胜地等乡土知识无不与农民息息相关。乡土文化具有鲜活性、实践性、趣味性等特点,其感性的叙事风格往往能够唤起农民受教育的热情,贴合生活的特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富于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加强农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了解,增进农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切感、认同感。

乡土情感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乡土是远在家外的人的精神寄托,是人的心灵家园。“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情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乡土联系,乡土是农村人民生长和生活的地方,乡土与农村人民之间天然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地缘联系,长此以往,农民对乡土产生了特殊的关怀与浓厚的感情。情感是在双向作用下产生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农村人民和乡土之间的情感发挥着重要的联结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维系乡土情感,激发农民内心对于乡土原始的感激与热爱之情。通过挖掘人与自然的联系,教育农民意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农民对乡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并推动该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使农民凭自身才干与智慧,发扬本乡土的文化,建造文明家园,成为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中坚力量。乡土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和转化,充分发挥出乡土文化的实际价值。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定的乡土文化由一定的农村经济与政治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化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迁,主要表现为农村传统文化向现代化、城市化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农村传统乡土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种类、教育主体的价值取向等发生改变。

农民流动性增强

  乡土社会变迁的环境下,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强,追逐城市化浪潮的农村人民向往去大城市务工或求学,以寻求更多机遇。离开农村的主要是中青年人群,他们通常代表着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而留守在农村的大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等弱势群体,培养下一代的主要工作就落在了留守老人和妇女的肩上,因此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此外,农村的领导干部工作者们大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既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

  人口的频繁流动带动城市与乡土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一定程度上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一是离开农村后,受教育主体暂时无法继续接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进入城市后,受教育主体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城市环境影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一旦受到影响,思想观念的灌输工作就无法扎实落实。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群体角色转变的复杂情况以及城市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双重性的问题。

人才资源不足

  现代化城市吸引大批农村的青壮年背井离乡,其中大部分是学识文化素养或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他们积极接受新思想,善于学习新事物,是乡土文化发展所需的重点人才资源。农村经济落后,发展活力不足,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向城市汇聚,拉大了城乡间的人力资源差距,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教育主体不足的困境。剩余留在农村的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能够为农村建设提供现时的人力。但在这部分群体中,未经过专业、系统技能培训的人占绝大多数,其劳动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有效的教育与引导。乡村社会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学历技能教育的开展提供的支持力度仍然有待提高。

  另一部分留守农民——农村的老人、妇女和儿童等弱势群体,是乡村的守护者,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施的保障,但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艰巨。

载体不适用

  现代化和时代化的冲击下,原有保守封闭的乡村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如今各种社会思潮涌入,农民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还未及时革新。

  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是沟通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桥梁。但目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类型匮乏,常见为字报的宣传形式,教育者多以单向度地理论内容的讲说与灌输为主,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农民群众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并未取得理想效果。

  农村地区具有区域上的特殊性,不同地区农民也存在思想水平方面的差异。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普遍较滞后,选择和采用单一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不适用于农村实际情况。加上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普遍较为低下,单一的灌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便于农民的理解与吸收,传统式的教学载体已经不再适用于发展中的农村。现代传媒载体、互联网载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时俱进,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不良思潮借机传播,对农村文明乡风造成不良影响。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乡土文化环境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将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处于不断完善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人能够在认识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继续深化理解,利用和创造更适宜教育活动开展的环境,优化文化环境的各要素,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建设乡村法治文明

  面对市场化与城市化进程对乡土文化环境带来的冲击,通过建设法治乡村,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巩固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发挥农村村民的乡村主体作用,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加强对村中事务的民主管理与治理,贯彻民主监督。进一步发挥法治对于民主利益的保障功能,培养遵礼守法、适应现代化乡村发展的合格村民。将被城市化进程分散的人心重新联结,提高农民对乡村公共事务的关心与关注,使农民的注意力从关系个人利益的小事转移到农村集体事务上来,凝聚农民的价值共识,团结农民的共同体力量,从而提高对乡村建设的热情与积极性。

  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与引导。推动建设廉洁政府、阳光乡村,在农村办实事,提高政府在民众中的公信力,同时增强农民法治观念、法律权利义务意识。法治教育深入基层才能在基础性层面稳固乡村风气,促进法治精神融入乡土文化,培育乡村地域性的法治文化,形成自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营造公正法治的乡风文明环境。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天然地对人具有教化的作用,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乡村政治清明与经济稳定。乡土文化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素材,有待思想政治工作加以深入挖掘和利用,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穷力量。

  乡土文化是农民灵魂深处的“根”,贴近农民的日常生产与生活,符合农村的地域发展规律,在农村群众中具有极高的接受度。农民淳朴踏实的特质与传统乡土所衍生的“礼俗秩序”呼应,所蕴含的仁爱、义气、尊礼、好学、守信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相符。

  宣传与弘扬农民自己的乡土文化,强化农民群众的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凝聚集体的团结力量,增强乡土文化归属感。乡土文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加深入人心,农民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心中底气得以增强,进而提高乡村文化自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乡土文化的有效结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方面融入时代元素,推动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完成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开发与建设专业人力队伍

  农民是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是乡土社会发展的目的与归宿。乡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挖掘和开发农村人力资本、培养有知识、懂技能的人才,推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化的新型农民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开发乡村人才,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灌输,使农民具备提升自我、建设乡村的奋斗意识。其次,要教育农民以知识武装大脑。发挥政府在教育中的管理作用,引入技能培训、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宣讲等;实施政策惠农,比如技能提升补贴、医疗失业保险等惠农帮扶和社会保障政策。针对不同类型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因人施教、因类施教的方式。对于全体农民,尤其是留守农民,应注重具备良好品德、遵守社会秩序的公民教育,以及发扬勤劳苦干精神的建设性作用。对于青壮劳动力群体,将他们打造成新型农民。做好农民的返乡回流工作,优化乡风环境,吸引外流人员自愿返回农村发展,利用好返乡人员在外所习得的素质与技能优势,反哺农村,为农村建设注入新鲜活力。并且持续跟踪与监督学习成果,要让人才回得来、留得下、稳得住,扎根农村才能保障支农工作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丰富乡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信息更新换代,现代传媒载体在无形中渗透并融入于乡村生活的各个角落,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先进的时代技术。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应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形式,如在主流文化中融入歌剧、评书等艺术元素,在娱乐与教育功能中间找到平衡,讲好中国故事。其次,及时更新载体,提供多样化时代化的载体形式,增强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载体应运而生,合理利用网络载体,传播主流文化的学习教育资源,普及网络社群建设,加强主流话语在农民间传播的同时凝聚农民的文化共识,通过载体的搭建形成教育合力。优化互联网载体,开展网络净化;加强网络舆论监管,规范和引导网络舆论的传播风向,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领域的道德和法治教育,帮助农民提高各种信息的分析和鉴别能力。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茹志威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