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六产”引领发展新格局
新时代背景下,农业“新六产”的发展势头迅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民的收入,但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如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基础设施亟待完善以及乡村高素质劳动力的缺乏等。文章通过对当前农业“新六产”的发展现状、问题短板进行了研究分析,针对这些发展瓶颈提出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推动农业“新六产”发展的必要性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小农户与
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的必然要求
我国农业经营的特征是“小”而“散”的。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农户2.07亿户,其中规模经营农户仅有398万户,71.4%的耕地由小农户经营,主要农产品由小农户来提供。小农户经营面临着生产成本高、经营风险高、经营收益低、科技推广困难四重困难考验,农产品产出不稳定,威胁了国家粮食安全。新时代,相对于产销大户和涉农企业,小农户的生产和经营规模扩大所需资金不足,个体与团体之间所能接触的信息差别较大,且小农户虽然对于新技术的渴求度很高,但是受限于新技术推广成本过高,影响了小农户对于新技术的获取。在这种形式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迫在眉睫。
农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乡村而言,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等。为了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因此,需要加快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和培育壮大新的动能,培植新的农业经营主体,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在经济上的表现首先是城乡经济关系的重塑,通过经济关系的重塑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经济关系的重塑涉及城乡间要素流动模式、市场布局与开拓、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及优化组合等。因此,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打破阻碍城市与乡村要素平等交换、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各类服务进入农村。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以县城为承载点,因地制宜发展现代优势产业群。通过推动农业“新六产”的发展,实现农业与电商物流、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等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破城乡之间的壁垒,促进城乡之间各要素流通。农业“新六产”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农村农业生产的单一功能,促进了农村发展的多样化,从而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服务,加强城乡之间联系,促进城乡互补双向融合。
农业“新六产”发展的瓶颈
融资者融资困难,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新六产”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而各地农业“新六产”的发展都存在着资金匮乏问题。第一,当前农村产权抵押政策的实施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无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提高信用和提高贷款额度方面提供帮助。加之,农村产权价值较低且手续繁琐,难以调动起银行拓展业务的积极性。第二,相较于城市,农村产权变现能力弱,当出现不良贷款后,银行对于农村产权处理困难。加之,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征信体系还未完善,对于失信人员的惩戒措施尚不完善,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2018)”数据显示,在受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分别有18.87%的家庭农场/大户,26.40%的合作社和68.49%的龙头企业存在经营资金缺口,经营资金缺乏、融资困难成为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经营项目的突出问题。
发展层次较低,缺乏技术支撑
当前,各地发展农业“新六产”的企业数量较多,但是大多数都存在着技术水平不高且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虽然这些企业凭着简单加工的商品在市场上取得了一些认可,但是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撑,产品价格处于较低的水平,使得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难以进一步升级扩大。例如,海阳市茶叶企业的发展,由于相关的机器设备老旧更新换代迟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制茶工艺的进步,影响了产品的附加值提升。此外,当地的产业多以绿茶为主,缺少其他品种的茶叶研发和培育,因此市场竞争力较弱。
乡村高素质劳动者紧缺
专业技术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对农村而言,其不仅缺乏对于高质量人才的吸引力,而且大量的高质量人才外流,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已然成为了当前制约各地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首先,企业的经营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的存在可以减轻企业负责人的压力,使企业负责人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企业的规划上;其次,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掌握农业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可以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专业技术主动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上,从而使得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技术得到显著的提升,但是当前各地的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远达不到各地规划的数量。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基础设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第一,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产生垃圾和废水量逐年增多,而农村地区垃圾中转站、废水处理站等的建设都存在滞后性,严重影响了乡村的人居环境。第二,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缺少专用的储存场所,冷库硬件设施老旧,能耗高且安全隐患高。因为设备的老旧,冷库难以做到对于温度的精准控制,容易使得农产品质量在储存过程中降低。冷链物流发展水平不足,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产品跨地区流动,生鲜类农产品跨区域运输需要冷链物流的支撑。以果蔬物流损失率为例,发达国家果蔬物流损失率一般保持在5%以下,反观我国的果蔬物流损失率为20%~30%,冷链物流亟待完善。此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提供数据显示,我国水果蔬菜、鲜肉类、水产品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而发达国家的平均冷藏运输率高达90%以上,差距较大。第三,农村互联网普及情况远低于城镇。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66.5%,城镇互联网普及率为83.3%,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为16.8%,城乡差距有待进一步缩小。我国非网民人数为3.17亿人,其中农村地区非网民数量占比为51.8%,高出城镇地区3.5个百分点。同时,农村网民上网设备主要依靠手机,上网渠道单一,这些都说明,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普及情况仍然相对较差。
针对农业“新六产”发展瓶颈的对策及建议
从政策层面解决贷款抵押问题并完善征信体系
第一,政府可出台相应的政策,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财产进行合理评估,从而赋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有财产抵押贷款的能力。第二,扩大抵押物的范围,比如果树、树苗、猪牛羊等,都可以作为抵押物。陕西杨凌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推行农业生物资产抵押的试点工作,通过互联网技术对生物资产进行评估。第三,加强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并大力加强农民信用意识,要让农民认识到信用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担起沟通群众的重任,通过宣传和组织各类活动,让农民增强信用意识。例如,河南省兰考县,当地村民委员会每隔一段时间就对农户信用信息进行调查记录并更新信息,以加强农民自身对于信用意识的重视,建立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促进信用与信贷互促相长。此外,还可以通过树立典型案例,让农民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指导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迅速发展,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相互融合,成为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点。因此,可通过加强科学技术的投入,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首先,农业“新六产”的农产品需要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例如,陕西省澄城县樱桃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当地 “乡村振兴”的重点发展产业,而澄城县樱桃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人才对于樱桃自身品质的改良。例如,2018年,张开春教授带领团队,在澄城县建立陕西省首个国家级樱桃试验站,为当地樱桃产业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先后从国内外引进了十余种樱桃品种和数十种樱桃砧木。当地人们通过技术创新,优化品种结构,引进樱桃“提前休眠+日光温室”生产技术并试种成功,实现了从一月至六月的180天连续供应,长时间持续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了澄城樱桃产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其次,探索农产品精深加工升级路径,通过技术创新,赋予初级农产品更大的增值空间。例如,益海嘉里(哈尔滨)粮油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的水稻循环经济模式,将稻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稻壳,代替煤炭燃烧,每年不仅减少了煤炭的使用量,而且还减少了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的排放。此外,还可以从稻米壳燃烧过的稻壳灰中提取白炭黑。稻壳灰不仅可以提取白炭黑,还可以用作水玻璃的生产的材料。稻米的另一项副产品——米糠则被用来榨取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稻米油,稻米油具有一定的医用价值,可以降血脂、促生长。除此之外,米糠经过加工后可以用作除草剂,且具有安全环保的效果。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帮助改良农产品的种类,提升农产品的品质;通过专业的技术支持,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除了对于农产品的改良和加工外,还应该改良生产技术和农业机械的性能,提高生产效率。
培养和留住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建设
第一,加强对专业人才的自主培养和引进外来人才,通过与相关院校合作,培养更多的高质量服务乡村的专业人才。例如,西北大学通过教育帮扶,帮助黄山村改变教育落后的局面。通过“三梯队”教育赋能计划、“互动法”教育帮扶机制、“七全能”学生培养新模式、“四维度”学生思政大课堂等方式,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培育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此外,学校还举办了一些相关活动,鼓励当地学生自学成才。第二,改善工作环境,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使得基层专业人才的付出和收获成正比,给予基础人才更多的深造机会,让其职业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和光明。因此,一方面,政府可出台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不断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的环境;另一方面,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完善的工作激励政策,使得乡村基层人才的付出得到合理的回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想要推动农业“新六产”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促进产业融合的重要抓手。因此,需要注重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如拓宽和硬化乡村公路,完善水和电的建设以及快递物流产业的发展,打通物流到村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完善成熟的基础设施体系,减少企业发展的成本,从而提升投资商入驻的吸引力。第一,建立完善的垃圾、废水处理站,建立相关处理中心,将农村的生活垃圾、走禽污粪、农作物秸秆等集中统一处理,实现资源可回收利用,减少污染。例如,浙江省建德市镇头村,该村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对村里的果树、农田、林地、草坪进行灌溉,每年利用水肥资源1.2万余吨,实现了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同时也将村子打造成生活宜居的好地方。第二,加强冷库建设的标准,更新冷库的基础设施,减少耗能,提高冷库运行效率和运行安全。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增加公路冷藏及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第三,促进农村地区数字信息建设,加快推进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地区网络覆盖范围以及网络实施水平,建立完善的通讯网络体系,通过互联网,打造农村电商,一方面带动当地就业,提高当地人的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实现农业数字化转型。随着我国大力推进互联网的建设,我国网民数量增长迅速,农村物流体系逐渐完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2021年公布的数据来看,2021年我国农村地区收投快递包裹总量达到了370亿件,带动农产品出村进城和工业品下乡进村超1.85万亿元。例如,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四分之三左右,具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但是因为交通不便,产品销路狭窄,制约着该产业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该地抓住机遇,大力建设和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立和完善快递物流体系和互联网普及,一方面通过对接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微信、抖音、合作社公众号等平台在线直播宣传和出售当地特色农产品。
农业“新六产”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为此,要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带动各类资源要素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大幅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编校:李晓亚
网络:吴飞飞
监审:李保燕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