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需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宣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具体“路线图”以来,乡村振兴的社会主义实践与理论研究愈发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曾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乡村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文化之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既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要之举。
乡村传统文化的内涵提炼与当代载体
乡村传统文化的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要“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该文件论及的乡村传统文化包含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这是乡村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涵;二是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等物质文化遗产;三是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认为,乡村传统文化是在广大农民物质与精神生活中孕育而生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统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乡村传统文化的当代载体
乡村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们不仅是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资源。乡村传统文化主要载体包括传统节庆和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建筑和村落、农业文化遗产、农书农谚、民俗文化、乡规民约等。
乡村地区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中的各种仪式和活动,如舞龙、舞狮、赛龙舟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传统音乐和舞蹈等,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传统手工艺如编织、陶瓷制作、木雕等,不仅是技艺的传承,也是文化的象征。乡村的传统建筑和村落布局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如徽派建筑、江南水乡的古镇等,它们是乡村文化的物理载体。农业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农耕方式、农业工具、农业节庆等,均是乡村文化的关键构成要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中国农书内容庞大,涉及农耕、蚕桑、畜牧、林木、渔业等门类。农谚是农民从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农业的谚语,堪称“口头的农业百科全书”。民俗文化包括传统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反映农业生产的过程,并反过来服务于农业生产。乡规民约是传统乡村治理中的制度保障,体现了传统乡村社会中德治与自治的优秀传统。
乡村文化振兴的概念界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乡村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支撑,与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息息相关。乡村文化振兴是指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关注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形态的基础上,注重保护和发展的双向并进,保护乡村物态文化;以正确价值观支撑乡规民约和乡村道德体系,完善乡村制度文化;规范农民生活秩序,维系和调节农民之间的社会关系,传承乡村行为文化;增强农民文化自信与自觉,丰富乡村精神文化。
乡村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路径
保护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乡村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和主体,梁漱溟曾言传统文化无不“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要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兴盛。走好乡村文化振兴之路,需要农民理解、认同、尊重并热爱乡村传统文化。
首先,传承保护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已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要加强治理、整修与保护,对传统村落、古建筑群、宗庙祠堂、古木等传统文化实物,在最大程度上对其进行保护,安排专人修缮与负责。在对传统村落进行静态保护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激活传统村落内在的文化价值,在乡村建筑村落的风貌、布局设计中融入传统村落“天人合一”的建造理念,并适当进行现代化改造,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使其兼具地方风貌和文化特色又适应现代生活,使乡土建筑中的传统文化基因得以存续。对非物质文化的整理记录与保存宣传,应以影音和文字的方式开展,扶持传承人以文化课堂、文化月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去。
其次,以宣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农民文化自信。农民的文化振兴主体地位无可替代,应从增强农民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着手,发挥其自身的主体作用。第一,创设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手工艺品、传统建筑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乡村传统文化。第二,举办乡村文化活动,吸引更多人融入其中,切身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乡村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传播。例如,可组织民俗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品展示、文化讲座等,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心,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最后,以满足农民实际需求为目的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高乡民思想道德水平,激发农民文化自信。完善乡村的文化硬件设施,如文化广场、农村图书室、文艺活动中心,使参与文化活动和乡村文化建设变得更加快捷方便。当前,要想保证乡村文化振兴事业稳步前行,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合理开发运用工作中,实现乡村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稳步衔接,摒除与农民精神文化需要不匹配的不良风气。
延伸乡村传统文化价值链,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化
发展壮大乡村文化产业是文化振兴的经济基础。首先,创建乡村传统文化品牌。通过对乡村的方言、风俗习惯、传统技艺等方面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打造具有独特品牌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注重乡村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挖掘可供商业化发展的传统文化资源,对民俗文化、非遗节庆文化等资源进行内涵丰富和提升,因时而进,优化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找到适合各乡村发展的文化产业品牌。
其次,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充分挖掘乡村蕴含的景观资源和文化遗产,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化、乡村高度融合。以文旅融合为重点,打造以传统乡村文化、乡村技艺、民间艺术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品牌。促进乡村旅游、农业观光、特色小镇等产业发展起来,结合乡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古村落旅游观光。将乡村传统文化融入文创设计和旅游产品生产中,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最后,通过引入现代技术,将传统文化与互联网、AR、人工智能技术等相结合,驱动乡村传统文化内容创新,依托社交平台进行营销,对乡村传统手工艺产品制作等进行全过程宣传展示,将乡村传统文化产品逐渐推向市场。
搭建各类文化载体和平台,以人才赋能文化振兴
农村文化人才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资源,只有重视发掘、培育、壮大文化人才队伍,才能为传承发展乡村传统文化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首先,要大力培养乡村文化能人,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工作,积极吸纳文化能人,打造一支为乡村文化振兴实干作为的文化人才队伍。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乡土的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遗项目传承人,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
其次,加大对基层文化人才的培训。稳步推进县(区)、乡(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建设和队伍培训,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文化社工队伍。
再次,优化人才政策环境,改善乡村文化人才工作福利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乡村文化振兴之中。搭建交流平台,组建乡村文化能人联盟,营造乡土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为乡村文化能人干事创业提供舞台。
最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基层党组织可通过组织开展培训班和文艺比赛,协调场地和设备等,提供资源支持,为乡村传统文化能人提供展示平台。通过设立传统文化展览、开展传统文艺演出等方式,积极开展宣传推广工作。建设实用场地,以文化公共服务的形式选址、开发、建设剧场、舞台等文化场地,供文化能人开展文艺表演、展演等,促进文化展示。牵头组织开展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文化能人创作、产品或演艺的展示,扩大对文化能人特长的宣传,带动文化能人的成果走向更高舞台。通过文化名家的带动不断提升文化能人的素养和能力,通过建立实训基地等方式,将高校大学生和科研人员吸引到乡村开展文化研学活动,促进文化能人的交流和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
挖掘激活传统文化绿色基因,促进生态文化深入人心
生态文化是乡村传统文化的基石,“绵延了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中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智慧,外化为乡土社会的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乡风民俗、特色民居等。
一方面,要对乡村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绿色文化进行内涵挖掘和学理阐释。在“乡土文化过时论”的语境下,沉淀数千年的传统农耕智慧面临被遗忘的危机。因此,在对乡村传统文化的绿色因子挖掘和阐释中,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讲清、讲透蕴含其中的科学原理和生态规律,增强人们文化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现代性。可以借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阐述绿色生产生活经验,宣传教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使乡村传统生态文化更加易懂且充实,营造出“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推进乡村绿色文化资源的全面释放,充分利用传播载体。推动传统生态文化多元呈现和多渠道传播,借助数字互动、VR、3D影像等技术再现和重构乡村传统生态民俗活动和场景,实现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现代化整合,让乡村传统生态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弘扬传统伦理和制度文化,强化基层示范引领
乡村传统文化蕴含着尊老爱幼、守望相助、勤俭节约等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一方面,基层党组织、乡村文化能人、新乡贤等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例如,良好的家风有助于营造乡村文明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催生乡村文明秩序。当前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弘扬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家风,可通过开展如“好公婆”“好儿女”等活动进行宣传,指引农民从最小家庭做起,促进乡村文明的整体提升。基层党组织、乡村文化能人、新乡贤等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领头雁”作用,要强化自身及家庭成员的示范作用,推动人心凝聚和风气向善,促进乡村社会的文化振兴。
另一方面,乡村基层干部要完善乡村道德制度和规范,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堡垒,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借助乡规民约维护美好家园生活秩序。首先,开展结合传统乡村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例如,破除农村红白喜事等风俗活动中的陋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群众对传统风俗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使符合时代新风的传统文化真正有惠于民,树立文明健康的思想观念。其次,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先进内涵,制订富有时代性和现代性的乡规民约,通过道德制度规范乡民行为。最后,开展“文明家庭”“道德先锋”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乡村传统文化对淳朴民风的厚养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内涵在社会实践中生活化、常态化,促进乡村人民保持向上向善的思想观念,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流变,面临工业文明的碰撞也曾式微,如今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乡村传统文化值得被重新重视。挖掘、保护、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养分,以文化之力浸润乡民,以文化自信提升建设热情,从乡村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发挥文化的经济、生态、治理价值,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守护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才能使广大乡村迸发出现代化建设的活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终审:魏文源
监审:陈绪绚
编校:王莹珠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