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桥古韵 映日流芳——记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赤桥村
看惯了都市,走进古村落往往会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但对中华儿女而言,独特的血脉印记无形中早已将我们与那广袤无垠的乡土大地紧紧相连。怀着虔敬之心,此行慕名前往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的赤桥村。
忠义赤桥
提起晋祠,“晋祠三绝”鼎鼎有名,即难老泉、宋代彩塑、周柏,世人耳熟能详,但对赤桥村总有些陌生,其实,赤桥村和晋祠仅相距500米。翻阅村落历史,竟然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赤桥村可以说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古村落。颇为低调又富于韵味,便成了我们对赤桥村的最初印象。
满怀期待走进赤桥古村,顿时一份宁静与和谐之感充斥在心田。漫步古村落,深深震撼于那份独属于古村的质感与魅力,这里风景秀美而不失古韵,看着那些古老的建筑,总会觉察到某种亲切、质朴的感觉。
深入一村之名,方能对其品性有所把握。初入赤桥村,最好奇的莫过于村名的由来,翻阅史料,不难追溯至那座赋予村落名称的石桥。《晋祠志》载:“赤桥在太原西南七里智伯渠上,初名豫让桥……在晋祠东北里许,长一丈有奇,阔可二丈,跨北河上,南北石栏。”
赤桥村党群服务中心
为何初名豫让桥,又为何更名为如今的赤桥?带着疑惑与村民们交谈,村民们乐于解惑,这才了解到,这里原来有一位名为豫让的义士,其背后还有一段“豫让刺赵”的传奇故事,大意是他为了报答旧主之恩,不惜舍生取义,在这座桥上自刎明志,其英勇无畏的精神被后人传颂。因此,便将这座桥尊称为豫让桥,古豫让桥更是被列为晋源区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成了赤桥村的一大文化标志。
据村民讲,这段故事真实可考,在《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均有记载。司马迁也曾对豫让赞誉有加,称他“矢志不渝,名垂青史”。然而,最为寻常人所知的莫过于“女为知己者容,世人皆然。士为知己者死,古往今来,唯有豫让”的千古绝唱。
豫让,原出身于晋国毕氏一族,后改姓为豫,是晋国正卿智伯的家臣,深受智伯重用。一切本应如常,也是一段千里马与伯乐的美谈佳话,然而,历史瞬息万变,无数的英雄故事等待书写,豫让的忠义与豪情也为史书平添了几分豪迈。
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爆发,赵、韩、魏三国联手,智伯兵败身亡。故事到此本应终止,但赵襄子却将智伯的头颅用作了饮器,豫让将那份主仆知遇之恩视作珍宝,得知此事的他内心激愤难耐,誓要为主报仇。
此后,为了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豫让不惜以身犯险,多次谋划决意刺杀赵襄子。他先是改变姓名,冒充罪犯,企图趁宫中整修厕所之机刺杀赵襄子,未遂。后心有不甘,漆身灭须去眉,变容貌,扮乞丐,妻难相认也罢,但求以身报智伯。然而,天不遂人愿,豫让的两次刺杀都未能成功。
豫让第二次刺杀失败后,赵襄子曾责备他为何只为智伯报仇。豫让的回答可谓掷地有声:“我的确曾侍奉范氏、中行氏,但他们只以普通人的态度待我,因此我也以普通人的态度报答他们;而智伯却以国士之礼待我,因此我也必须以国士之礼回报他。”其言意深远,便是那句“人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待人”的慷慨陈词。
豫让坚持复仇,最后一次他在桥下设伏,准备再次刺杀赵襄子,无奈早被赵襄子觉察。这一次,豫让已再无生还的机会。昨日惊涛骇浪,智伯一死皆已成空,此时的他内心静如湖水,面上毫无惧色。稍稍片刻,他做了一个惊人之举,请求赵襄子将衣服脱下,让他砍几下以报答智伯的恩情。
此刻的赵襄子也被豫让的义举所感动,便将自己的衣服交给了豫让。豫让拔剑连刺衣服三次,高呼“可以报答智伯了”,便自刎而亡。
豫让之死慷慨悲凉,仁人义士之举震撼古今,豫让付出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这段忠义故事。那位村民继续讲道,豫让自刎时,他的鲜血染红了身下的石桥和涓涓流水,后来,百姓们为了纪念豫让,便把石桥命名为“豫让桥”,把这个村庄命名为“赤桥”。
古村赤桥
了解完豫让的故事,作别村民们,走入豫让祠,内心仍久久不能平静。豫让祠的建筑年代已无从考证,但幸运的是,借由祠堂内的塑像与壁画,后人仍可以见证豫让那传奇的一生。如今,塑像虽已头毁,但坐像身犹存,壁画虽已残破,但豫让学文习武、射箭骑马、老者行拐冒雨行走等生动场景早已印刻在所有赤桥村村民心中,激励着赤桥后人不断前行。
走出豫让祠,古槐率先映入眼帘,这些树木遮天蔽日,静静地矗立在村中,宛如历史的守护者,见证着赤桥村的兴衰变迁。透过古槐的枝干,似乎可以感受到沧海桑田。不知这些大树长久地扎根在此地,是否亲眼见证了“豫让刺赵”的传奇故事。
豫让祠
一位路过的大爷讲道,这些古树每一株都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之前还有专家慕名前来,经他们研究,有六株古槐的胸径在两米以上,槐树社的“社树”以其7.5米的胸径脱颖而出,成为最为古老的一株。
如今的赤桥村,更像是一部活着的忠义史。而走进古村落的意义也在此刻得以彰显,只有亲身走进古村落,才能触摸那份古老的智慧,在潜移默化中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赤桥雅韵
赤桥村地理环境优越,依山傍水。赤桥村西隅巍然矗立着卧虎山,其山势形态逼真、气势磅礴,因宛如一只巨虎俯卧于大地之上而得名,据说那里是古太原县著名的“卧虎青岚”景观所在地。
村落东西最长处约为0.65千米,南北则延展至0.56千米,格局仍保留着古往今来千年不变的一经一纬风貌。“一经”为智伯渠,“一纬”则是贯通村东西的古官道。赤桥村村民们因形就势,在这里祥和地度过了数千年。
智伯渠,又称海清北河。相传,在春秋末期,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开凿此渠以引汾、晋二水灌晋阳。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使其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该渠从难老泉经赤桥村直达晋阳城,环城而过,最终汇入汾水,全长5.5千米,总灌溉面积达150公顷。
智伯渠流淌千年,是赤桥村全体村民的母亲河,它养育了一代代赤桥儿女,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智伯渠所过之处,风吹麦浪,稻田滚滚,虽地处北国,却俨然一派江南鱼米水乡之景,令人颇为惊喜。
无怪乎有楹联赞晋水曰:“溉汾西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出岔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源源有本,亿万年与世常清。”范仲淹也曾留下“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的诗句,称其为太原的甘露之源,足见其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与影响。
古官道为民间所称,犹今日之国道、省道等交通要道。官道全长1000余米,宽处可达4米,曾是古晋阳城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之一,古代凡是进出晋阳、路经此地的一切车、马、人等,都会在此小憩。
据村民讲,当时此地颇为繁华,在智伯渠两岸、官道两侧,民舍、店铺林立,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路上人们的吆喝声、车马声,与河中滔滔的流水声互相交织,不绝于耳。遥想过去,他们可能会在观瞻完豫让义士的尊容后,从智伯渠中打水饮牲口,吃饭住栈,或游览晋祠名胜,趣味非凡。而今走在赤桥村的官道上,明清时代的珍贵建筑琳琅满目,好似可以窥见赤桥过往的繁华面貌。
沿着古官道往西行,路南便是清末著名地方志专家刘大鹏先生的故居。刘大鹏是赤桥村颇有名气的大儒,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曾捐资助学、修葺庙宇、兴修水利、研究文史,著有《晋水志》《晋祠志》等地方志,还用五十万余正楷毛笔字书写了二百多册的《退想斋日记》,详尽地记述了近现代中国和晋祠地区的重大变迁,为赤桥村的发展倾注了心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怀着敬佩之心,走进他曾住过的四合院,院落古朴典雅,坐南朝北,门头高悬着一块“举人”门匾,显得庄重而典雅。院门口的“父子登科”牌匾,更是传颂着刘大鹏与儿子同中甲午科举人的美谈。院内一排八间的北房和四间的西房映入眼帘,西房原为刘大鹏的卧室,如今仍保存完好。站在这里,仿佛能够感受到一百多年前的历史气息与现实情景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刘大鹏先生曾在《赤桥村十景诗》中生动描绘了赤桥村的十景:古洞书韵、兰若钟声、龙岗叠翠、虎岫浮岚、古桥月照、杏坞花开、唐槐鼎峙、晋水长流、莲畦风动、稻垅波翻。他曾赋诗赞美兰若钟声:“清声不断遏云峰,古寺冷冷响梵钟。皓月照时仙籁静,碧纱笼处紫烟浓。高僧入定惊栖鹤,闲客参禅制毒龙。敲罢天花庭乱坠,余音飘渺锁孤松。”
兰若钟声因当地有一兰若寺而得名。兰若寺历史悠久,称得上古寺,它倚山面川而建,背靠卧虎山,气势恢宏。虽然历经多次毁建,但兰若寺的钟声仍响彻山谷,回荡在晨雾之中,让人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祥和。每天拂晓时分,兰若寺的晨钟敲响,声声远送,缭绕在晨雾里,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
感受着赤桥古村的人文气息,这里历史遗迹与文化古迹星罗棋布,智伯渠、古官道、兰若寺以及明清民居等,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用指尖轻轻划过那些苍翠欲滴的古树,向巍峨肃穆的古刹投以敬畏的目光,游走于村中那些古朴典雅的院落……一种素昧平生的熟悉感与亲切感油然而生。不知不觉便洗净了俗世里一身的疲累,如此祥和、宁静的土地,让人流连忘返。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赤桥村将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探访与品味。
终审:魏文源
监审:乔星琦
编校:陈绪绚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