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引领筑牢乡村文化根基
思政引领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提升农民思政素质
思政引领对于提升农民思政素质非常重要。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引领课程,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开展典型人物的学习活动,让农民感受敬业精神。随着农民思政素质的提高,他们会对乡村振兴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会更有激情地投身乡村建设,并且能够参与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整治,让自己变成真正的乡村振兴推动者,为乡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培育乡村治理人才
思政引领对培育乡村治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它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形成了一种道德和责任意识,引导人们超越自我利益,关注公共事务。乡村思政引领有助于发掘和培育负责任的青年骨干。在面对乡村规划和冲突调解等问题时,他们能秉持公平、廉洁和奉献的态度,恰当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和技巧。众多这样的人才涌现,将构建起高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有序、和谐发展。
推动乡村文化繁荣
思政引领为乡村文化繁荣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发掘,如古老的民俗、传统技艺等,赋予了思政教育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使村民重新认识到了乡村文化的宝贵。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扭转社会的不正之风,促进乡村文化的进步。通过开展评选“文明家庭”等活动,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乡村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充满勃勃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特有的魅力符号。
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思政引领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培育村民的创造性思维,引导村民进行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的试验,如开展智慧农业等。树立起营销观念,使村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要,从而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准确定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提高市场竞争力。例如,一个欣欣向荣的农民合作组织,可以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提升产业水平和完善产业结构,从而使乡村经济能够稳定、不断地前进,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思政引领在乡村振兴文化根基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农民思政素质参差不齐
在思政引领乡村振兴文化根基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农民思政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一方面,一些村民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不能很好地了解和接受思政方面的知识,很难深刻理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先进意识形态的含义。例如,有些人在宣传政策的时候,未能将其跟自己的行动、乡村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由于各年龄段农民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青年一代比较容易接受新理念,而老一辈农民常常受到传统的约束,仍然遵循过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无法很好地接受新的思政教育,导致思政引领很难取得预期成效,阻碍了思政引领在乡村振兴文化根基建设中的高效实施。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难
在思政引领乡村振兴文化根基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难。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乡村传统文化的生长“土壤”正在消失。例如,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一些传统农业文明在现代发展过程中逐渐弱化。其次,由于缺少专门的人员进行保护和传承,许多传统手工艺和民间故事,正面临消失的风险。例如,有些古代的绣花技术,现在已经有了逐渐衰落的趋势。再次,缺乏资金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普查、保护设施的建设、传承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乡村地区在这一领域常常缺乏足够的资金,很难全面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从而不利于乡村文化基础的巩固,限制了思政引领在这一领域发挥作用。
思政引领在乡村振兴文化根基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强化乡村思政引领体系建设
强化乡村思政引领体系建设,是思政引领筑牢乡村振兴文化根基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首先,建立健全的乡村思政引领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要充分利用乡村中小学的育人主体地位,把思政引领融入常规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育,为乡村今后发展输送具有一定思想意识的人才。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讲座,提高村民对思政引领的参与度。其次,要经常开展各种形式、内容丰富的思政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广大党员在学习和交流中加强自身党性培养,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为乡村意识形态工作指明方向。“农民夜校”是乡村群众学习政策、农业技术和思想文化等知识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道德讲堂”旨在通过讲好自己的事迹,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推动乡村社会的文明建设。最后,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通过微信平台,可以为群众推送一些乡村发展、思政引领方面的文章,确保群众随时都能获取到有关内容。短视频以生动易懂的方式将乡村思政引领案例和乡村振兴成就等内容展示了出来,引起了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人的兴趣。通过上述措施,切实提高了村民的思政素质和道德水平,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乡村振兴奠定了扎实的文化基础,促进了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的综合发展,让思政之光在乡村大地熠熠生辉。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明风尚
在思政引领乡村振兴文化根基建设的具体应用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明风尚是关键环节。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全面的宣传。在乡村的显眼位置设置公告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含义生动展现出来,让大家在每天的出行中都能看到、学到。电视每天在固定时间播放相关内容,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到村民心里。同时,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开展相关的专题节目和公益广告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视听节目,创造正能量的乡村文化环境。其次,要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评比。“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是对村民文明素质、环境卫生、邻里关系等层面的评价;“最美家庭”的评价则侧重于对家风的发扬。以此为基础,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物,激发更多村民以其为楷模,进而对他们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最后,要积极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在乡村传承并提倡尊敬老人的家风,使家族关系变得更为融洽、幸福;提倡社区和谐的风气,让乡村洋溢着互相帮助的温暖;以勤俭为本的个体道德,带动乡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扎根,并转变成村民的自觉行为,形成一种新的乡村文明风尚,为乡村振兴打下扎实的文化和道德根基,让乡村沿着文明的轨迹持续发展和前进,展示出新时代乡村的新面貌。
挖掘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在思政引领乡村振兴文化根基建设的具体应用中,挖掘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首先,对乡村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是乡村发展的重要起点。对古代的木雕、刺绣等工艺进行仔细的梳理,发掘其中的工艺和文化内涵;收集民俗故事,那些口耳相传、饱含着浓郁乡土情怀和智慧的故事,都是乡村的宝贵财富;将各种节庆活动,如热闹的春节庙会、端午龙舟比赛等集中起来,充分利用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让它们不至于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其次,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乡村文化节”汇集了乡村各种特点的文化要素,着重展现了传统手工艺,诠释了民间故事;农艺展为广大村民搭建了一个展现自己艺术作品的舞台,用手中的画笔勾勒出乡村的田园风光和生活;民俗艺术表演通过歌舞、戏曲等形式,充分展现了乡村特有的魅力,既充实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增强了他们的文化信心和归属感,使其对乡村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最后,对乡村文学艺术的发展给予支持。鼓励农民通过诗歌、散文、小说、绘画、音乐等方式来展现乡村生活,把乡村的山水风景、风土人情和新时代的乡村变化都表现出来。这种来自农民内心感受和人生经验的作品,既可以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又可以促进乡村的文化发展和创新,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乡村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下,充满蓬勃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
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思政引领乡村振兴文化根基建设的具体应用中,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对助力乡村振兴起着关键作用。首先,要以地方特色为基础,走出一条多元化的文化产业道路。要充分发挥乡村特有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的作用,开发具有鲜明特征的乡村旅游产品和路线,使其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要主动扩大文化创作范围,将乡土元素和当代创造力有机融合,创造出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新型文化产品;大力发展工艺品产业,传承传统技艺,生产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致工艺品。通过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切实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其次,要以打造乡土文化品牌为重点。深度发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创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品牌,如以某个乡村故事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文化旅游品牌,进行营销,提高乡村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让乡村文化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引起更多消费者的注意并购买。最后,要强化乡村文化事业的规划与经营。要制订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计划,确定发展的方向和优先顺序,防止因过度开采而造成资源浪费。为了保证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对产业的监管,并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如将文化元素引入农业生产,发展观光农业;通过在景区内陈列文化产品,提升游客的体验,促进多个行业协调发展,从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使乡村在文化产业的带领下,变得更加繁荣昌盛,显示出特有的魅力和活力。
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在思政引领乡村振兴文化根基建设的具体应用中,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重要举措。首先,完善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丰富各种图书、报纸等,以满足广大乡村群众多样化的读书需求,使文化之力滋润乡村;建设一个集展示、表演、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中心,使之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核心场所;通过修建乡村体育运动场地,为村民身体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广大乡村群众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实闲暇生活。其次,要重视乡村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通过培训和引进,培养一支具有良好文化、艺术素养和对乡村文化事业有较强管理水平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他们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和分类,并对其进行高效的经营和管理,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活力。最后,要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和教育、科技以及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协调发展。将乡村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既能掌握科技,又能传承乡村文化;利用科学技术提升乡村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效能;将文化观念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提倡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的结合可以全方位提高乡村的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乡村的综合发展,让乡村在优良的文化氛围和优质的公共服务保障下,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打下扎实的基础,展现出乡村特有的人文魅力和发展活力。
总之,思政引领对乡村振兴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只有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担当,才能更好地推动改革和发展,发挥党对乡村文化的领导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完善学校的基本文化设施,提高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为乡村文化振兴储备更多的人才,从而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实践表明,在乡村开展思政引领,既可以充实乡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又可以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让乡村重新焕发出新的文明气息,并为乡村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终审:魏文源
监审:乔星琦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