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中医药人才促传承发展
泰宁县中医药发展现状
泰宁地处福建省三明市西北部,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历史悠久,是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多年来,泰宁凭借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革命老区苏区的支持政策,依托三明市评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契机,强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做了很多的探索与实践。
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
2017年以来,泰宁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原县医院、县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组建县总医院(医共体),在人、财、物、采购、考核、医疗业务、信息化建设、医保预付等方面实现“八统一”。泰宁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81人,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8人。建设有针灸理疗康复国家级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专科、骨伤和蛇伤省级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以及9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经“西学中”服务能力培训,授权67位乡村医生和全科医生开展中医药服务,建成村卫生所中医阁15家,普遍开展针刺、针法、火罐、推拿等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文旅优势助力中医药事业发展
泰宁是福建省唯一一个集“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于一体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依托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发挥旅游产业优势和中医养生功效,发展森林康养、文旅康养产业,在特色民宿开发中植入中医养生元素,积极推动中医药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建成耕读李家、文创、境元、金阳明星、龙门里等5个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建立森林康养基地健康管理中心。发展口口道、畲竹人家等泰宁特色药膳馆,开发特色药膳100余种,编制当地药膳食谱。
“中医药+”发展如火如荼
泰宁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2023年,泰宁县新增竹林下种植黄精面积1100亩(0.73平方千米),砂仁、三叶青、草珊瑚等800余亩(0.53平方千米),利用国有林场大径材发展林药种植,打造猛坑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40余亩(0.093平方千米),丹崖铁皮石斛公司新增崖壁铁皮石斛83亩(0.055平方千米)。目前,共种植铁皮石斛、三叶青、草珊瑚、灵芝等中药材2万余亩(13.33平方千米),养殖梅花鹿900多头。特别是铁皮石斛“崖壁农场”的建设,不仅解决了传统种植难题,还开发铁皮石斛鲜条饮品、枫斗等10余种产品。
中医药与医改深度融合
泰宁在深化“三医”联动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把中医药元素融入医改大局和健康泰宁建设。强化中医药绩效考核指标运用,将中医药服务开展情况纳入医疗机构书记、院长年薪制考核,中医药考核指标纳入相关科室综合质量目标考核,与科室绩效年薪挂钩。探索创建朱口镇医保打包支付,中医“治未病”示范镇。建设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个(县中医院)、省级中医药文化教育试点学校3个。
中医药人才在泰宁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传承中医药知识与文化
中医药人才是泰宁县中医药知识和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以“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举办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深挖元代泰宁籍养生大家邹铉所著的《寿亲养老新书》精髓,走访当地的老中医和中医药世家,收集散落在民间的秘方、验方和独特的诊疗技巧。组织民俗活动,展示中医药炮制、针灸等传统技艺,吸引民众参与。
保护和利用地方中医药资源
泰宁县的地方中医药资源丰富多样,中医药人才在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上扮演着关键角色。结合泰宁民间特色药膳,编制泰宁特色药膳册,成立泰宁县邹铉中医养生文化研究院团队,开发上市部分药膳产品,在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饮食需求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中医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推动科技创新与中医药的融合
积极探索“中医药+互联网”的新模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中医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建立“共享中药房”,实现中药饮片处方审核、代煎、物流配送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建立数据库,记录泰宁县中医药资源信息、患者诊疗数据等。
创新服务模式
泰宁中医药人才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将中医药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依托医疗资源“六个一”驻乡帮扶机制和流动医院巡诊车,县总医院每月安排内科、康复科、理疗科等专家至乡村提供诊疗服务。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为老年人免费开展中医药服务,让更多泰宁县居民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提升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满意度。
泰宁县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所遇桎梏
中医药产业发展特色不突出
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发展模式,在挖掘和整合本地特色中药材资源上不充分,在中医药产业链中侧重于中草药种植,对中草药进行简易的晒干成条,磨粉等加工后销售,制药研发能力薄弱,中医药产业规模欠缺、多样性不足,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在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缺乏有效的创新举措和平台,难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高水平中医药人才紧缺
财政基础相对薄弱,中医药人才“引育用留”工作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引进高水平中医药人才政策难以有效落实,对高水平中医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且县域发展空间有限,存在留不住人的现象。财政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不足,吸引本地中医药相关专业学生返乡就业或创业力度不够,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发展对当地人才引进、培养的促进作用发挥不充分。
中医药服务创新体系不完善
中医药创新体系支撑缺乏,仍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和高校参与度不够,政企校三者之间衔接度较低,创新活力不足。县域中医药创新环境亟待优化,中医药科研力量薄弱,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团队,导致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中医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不畅通,科研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为实际应用,制约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中医药服务与信息化结合运用欠缺
中医药服务与信息化结合不足,中医药服务信息化水平较低。泰宁虽已建设有县域“共享中药房”信息平台,但未形成中医诊疗信息化建设体系,缺乏县域中医药服务数据信息统计和监管平台,中医药服务信息数据更多是通过人工填表的形式汇总,无法做到实时监测,难以满足现代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泰宁县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路径
充分发挥县域资源多样性优势
1.依托自然资源,打造“中医药+康养”服务模式
发挥县域、乡村“好山好水好空气”优势,整合区域资源,融合传统医家流派文化元素,推进“中医药+康养”产业发展。强化森林康养基地与医疗单位合作,大力发展“森林+康复调理、温泉疗养、静心休养”等业态,建立森林康养基地健康管理中心,开展集健康保健、中医康复、睡眠障碍监测与改善等为一体的特色森林康养服务,将中医药与康养深入融合。推动县域道地药材药食同源研究,研制系列药膳包、功能性产品,促进药膳与本地餐饮产业融合发展。
2.依托文化资源,推动“中医药+研学”有机融合
充分发挥中医药、红色、非遗等特色文化的优势,明确发展定位,打造特色研学品牌,将中医药与研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当地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作用,设置中医药文化展览馆,推出中医药文化体验、草药采摘、健康养生知识课堂等研学项目,吸引学生前来研学,推进“中医药+研学”发展。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加强中医药品牌宣传与推广,紧抓县域对外合作机遇,通过举办中医药文化节、中医药展览等方式,展示县域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3.依托药材资源,构建“中医药+产业”全链条体系
依托县域林下资源优势,完善区域布局,明确中医药发展的定位和方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品牌,采取“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基地”模式,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建设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从中草药的种植、收购、加工、生产、销售等环节,形成闭环式全产业链。
加强中医药专业队伍建设
1.加大财政投入,提升人才引进资金保障
争取上级部门给予县域中医药人才引进补助经费支持,保障资金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政府和医疗机构要共同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制定的引进高水平中医药人才政策有效落实,设立中医药人才专项基金,并出台专项基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用于支持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培养、奖励和科研项目等;建设中医药人才公寓,确保中医药人才在良好的环境中安心工作和生活,减少后顾之忧。同时要优化人才政策,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
2.落地人才政策,强化中医药人才储备
要优化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强化政府、企业、学校之间的衔接,深入交流合作,梳理本地中医药相关专业学生信息,对本地中医药人才返乡就业或创业给予政策倾斜,鼓励他们回到家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对基层医疗机构及民间师承、家传等具有中医专长的人员,鼓励其参加中医确有专长人员报名考试。
3.注重人才培育,构建人才成长良好生态
结合县域对外合作、对口支援、挂钩帮扶等多方资源,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高水平医疗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增强中医药人才互动交流。通过规范化培训、进修学习、研究生培养、学术交流及师承带徒等方式,为县域中医药人才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提升机会。发挥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作用,推进中医药人才传承。鼓励“西医学中医”,通过培训取得合格证的,可开展中医诊疗服务。
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
1.创新服务模式,促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化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积极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独特优势,强化县总医院和县中医院的龙头作用,注重中西医协同发展。加大医保支持力度,探索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增加中医药收费项目数量,每年动态调整中医药服务项目价格。将一系列的服务模式融会贯通,建立长效机制,形成相辅相成、优质高效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
2.强基层固根本,普及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以标准化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和村卫生所“中医阁”建设等为载体,为基层医疗机构注入了中医药的活力,真正实现医疗资源下沉、技术下沉。面向乡村医疗机构定期举办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实操演练,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优化中医药创新环境,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中医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与医疗机构、中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创新研究,形成中医药科研合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实现县域医疗机构自制中药制剂零突破和新突破。深挖当地经典古籍的精髓,并传承本地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智慧,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寻求创新,实现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探索推进“互联网+中医药”发展
1.加快建设中医药信息共享平台,形成“互联网+”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趋势
坚持数字化与中医药融合发展的创新思路,提升县域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探索建设县域中医药业务监管、县域智慧中医药辅助诊疗等信息共享平台,结合现有的县域信息平台,构建数智中医药特色服务体系,在促进医院发展中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建设中医远程会诊中心,与高水平医疗机构搭建远程会诊平台
县域医疗机构通过与高水平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搭建高效、便捷的远程会诊平台。利用现代通信技术,通过视频会诊、病历共享等方式,实现县域医疗机构与高水平医疗机构之间的远程医疗交流。鉴于中医看诊讲究“望、闻、问、切”,可由县域医疗机构中医医生现场把脉、问诊等,辅助高水平医疗机构专家开展远程会诊。
3.应用新媒体,开发中医药数字文化创意产品
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引导开发一批有当地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短片、直播、视频节目或其他适合移动新媒体传播的中医药文化精品佳作,促进中医药数字文化产品的创作。通过当地有影响力的政府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网红达人等渠道推广,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出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声音”。
通过对泰宁县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深入研究,文章为中医药人才促进县域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提供经验借鉴。首先,整合县域资源、强化医疗体系协同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关键。其次,利用地方特色和文化优势,推动中医药与康养、研学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增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力。再次,加强中医药专业队伍建设,特别是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是保障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最后,探索“互联网+中医药”的发展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中医药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绪绚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