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与乡村振兴同行
民间艺术的乡村特质
民间艺术大都源于乡村,是农耕文明孕育的产物。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民间艺术的乡土性、地域性、实用性、多样性、传承性等浓厚鲜明的乡村色彩与之契合。
乡土性。民间艺术具有乡村民众审美的“乡”味,题材、工具的“土”味,生活观念的“乡土”味的特征。民间艺术的创作主体大都是乡村民众,创作灵感源于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生活写照,创作目的基本也是为了满足乡村民众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双重需求。因此,民间艺术必然是充满乡土气息的。
地域性。中国地大物博,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博大精深。民间艺术遍布中国广袤的大地,俗话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国各个地域的乡村生活习惯、人文风情和审美观念都各不相同,因此民间艺术必然具有其独特的地域色彩。
实用性。民间艺术虽是文化的象征,精神层面十分鲜明,但从物质层面来看,民间艺术作为乡村民众补贴家用、利用其谋生的手段时,民间艺术的实用性又不言而喻。
多样性。民间艺术不管从材质还是从技艺层面来说都很繁多,种类的不同、资源的不同,无不反映出民间艺术的多样性。
传承性。民间艺术因其风格和技艺的传统以及中国优秀文化特有的传承美德,在民间代代相传。民间艺术无论从精神和物质哪个层面,无不体现了其浓厚的乡村色彩。同时,民间艺术的多彩也反映了民间艺术具有重要的乡村价值,为赋能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民间艺术的乡村价值
民间艺术的乡村色彩浓厚鲜明,作为农村重要的资源,民间艺术在乡村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民间艺术的实用性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民间艺术的乡土性、多样性加强乡村的建设,民间艺术的民间性、传承性助力乡村的治理,民间艺术的实用性创造了乡村经济价值,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作者刘姝、韩昆澎指出,“民间艺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乡村民众作为民间艺术的创作主体,作为手艺人、演绎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手艺、技艺丰富了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高了家庭的收入水平,从而也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此外,随着时代变迁、科技进步,乡村民众思想的与时俱进,民间艺术的价值也在不断地衍生。随之,乡村民众的民间手艺、技艺呈现规模化、产业化的局面。民间艺术的产业化价值不断增大,这不仅提高了乡村民众作为手艺人、演绎者的经济收入水平,还给其他乡村民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民间艺术的乡村经济价值繁荣了乡村产业,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民间艺术的乡土性、多样性创造了乡村文化价值,加强了和美乡村的建设。民间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丰富了乡村民众的精神文娱生活,加强了乡村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乡村基层组织建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民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乡村民众的精神生活却尚未得到满足。作者吴平在文章中提出:“充分发挥民间文化艺术的多样性,薪火相传,汇聚资源,打造发展‘高跷’。”民间艺术作为乡村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它通过组织各式各样的民间艺术活动,聚集乡村各种资源,坚持乡村民众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的热情,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这不仅使乡村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强,还描绘了一幅和美乡村建设的画卷。民间艺术的乡村文化价值增强了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加强了和美乡村的建设。
民间艺术的民间性、传承性创造了乡村社会价值,助力乡村的善治治理。民间艺术的乡村文化价值增强了乡村民众的认同感,提高了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为乡村治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民间艺术加快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活动的开展,民间艺术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素材。民间艺术在乡村治理从自治到三治结合,最终走向善治的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间艺术的乡村社会价值加快了走向乡村善治的步伐,助力乡村的治理。
民间艺术推动了乡村的发展、加强了乡村的建设、助力了乡村的治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赋能。民间艺术的乡村经济、文化、社会价值为赋能乡村振兴。但在赋能的过程中,现实机遇与现实挑战并存。
民间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境遇
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民间艺术相关的乡村文化政策红利扑面而来,这样的大背景,为民间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好的现实机遇。但是,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当前民间艺术在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过程中,面临乡村文化政策落实不到位、乡村民间艺术产业化程度低、民间艺术资源匮乏、民间艺术人才流失严重、民间艺术市场变质变味等现实困境,这些现实困境阻碍了民间艺术赋能乡村产业、组织、文化、人才、生态五大振兴。
乡村文化政策落实不到位,阻碍了民间艺术赋能乡村组织振兴。近些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为满足其精神生活的美好需要,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推出了许多文化相关的政策,但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有待加强。各级政府解读、宣传、落实政策的能力偏差很大,尤其是在乡村基层政府,基层组织对民间艺术了解不多,对政策的落实有心而力不足,导致政策未能更好地被宣传、被落实。
乡村民间艺术产业化程度低,阻碍了民间艺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民众在乡村社会只靠农业很难提高自家的经济收入水平,更谈不上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民间艺术作为乡村民众的手艺、技艺,是可以被依赖的、发展的。但随着社会的变迁、现代化生活的强大冲击,部分乡村传统古老的民间艺术手艺、技艺在乡村难以形成规模,产业化程度极低,进而阻碍了乡村产业的振兴与乡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民间艺术资源匮乏,阻碍了民间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民间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明的产物,在社会快速发展、高科技主导下,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在不断减少、有的在濒临绝境,甚至消失在大众视野。民间艺术中许多演艺类项目常常被作为乡村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而艺术文化资源的匮乏,民众的文化凝聚力没有了方向,进而阻碍了乡村文化的振兴。
乡村民间艺术人才流失严重,阻碍了民间艺术赋能乡村人才振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我国部分乡村出现“空心村”的现象。大多数青年人、手艺人、技艺人为了追求向往的、更好的生活离开了乡村,或者是有留守的手艺人但却因年事已高,而无力使之传承。随之,乡村也就流失了很多民间艺术人才。乡村人才振兴,没有了人、没有了人才,何谈振兴。因此,民间艺术人才的严重流失,阻碍了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民间艺术市场同质化严重,阻碍了民间艺术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冲击,现代科技深入人心。传统的经典的技艺在乡村民众内心被现代的视觉冲击所替代。手艺人、技艺人为了生存,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开始对传统的经典的民间艺术进行涂抹、修饰,通过流量再被复刻、模仿。慢慢地,乡村民间艺术市场变质变味,同质化严重,丢失了原真、丢失了传统经典、丢失了地域特色。乡村民间艺术市场没有了特色的地域民间艺术,取而代之的大都是外来、当下时兴的所谓的“艺术”。因此,民间艺术的市场同质化,严重阻碍了乡村生态振兴。面对民间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诸多现实困境,亟须我们找到有效的赋能路径,从而加快实施乡村振兴的步伐。
民间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火如荼,民间艺术在这个大潮中如何赋能、融入,如何找到有效的路径。不忘初心是根基,创新新业态是动力。以民间艺术的传统保护为基础,以民间艺术的创新性发展为动力,以民间艺术与其他行业有效融合为手段,对乡村产业、组织、文化、人才、生态五方面发力,积极探索一条民间艺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可持续化道路。
第一,民间艺术+乡村旅游,推动乡村产业融合,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民间艺术借助其地域独特性的乡村色彩可以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和乡村特色旅游,如剪纸艺术+旅游,乡村民众可以把当地的悠久历史标志和人文特色剪裁出来,制作成文创产品,让每一个旅行的人充分地了解这个地方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买下来并宣传出去。就像作者陈娟、李泓毅等提出,“旅游者对地方价值的认同与分享,提升了他们的消费体验”。这样,民间艺术与乡村旅游的结合就推动了乡村产业的融合,繁荣了乡村的经济。但在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失真以及同质化的现象,坚持传统与现代的合理结合,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打造“民间艺术+乡村旅游”的特色品牌,形成乡村民间艺术和乡村旅游的产业融合,从而走出一条乡村产业振兴的道路。
第二,民间艺术+乡村基层党建+政策宣导,加强乡村组织建设,促进乡村组织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乡村组织振兴的政策宣导很难被民众所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众的内心中略显单调。就像作者刘琪提出,“艺术创作可以通过树立价值导向、关注村民主体、形成村民集体共识、形塑乡风民约,润物细无声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村民的行为准则,推进美丽家园守护与和美乡村建设”。我们可以通过民间艺术简单易懂的形式把党建和政策宣导输入给民众。例如,民间戏曲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承载着高台教化的作用,民间戏曲又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多契合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戏曲剧目的真实演绎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惩恶扬善的戏曲题材反映法治、爱国主义的戏曲题材反映爱国、歌颂真善美的题材反映友善等。此外,民间艺术还可以与农村移风易俗结合开展活动,助力乡村治理。通过“民间艺术+党建+政策宣导”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从而走出一条乡村组织振兴的道路。
第三,民间艺术+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塑造乡村文化形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民间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实践,有实践才能被认知,才能被传承。近些年,贵州的村BA、村超等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如火如荼,也得到了广大宣传,从而全国上下出现了很多村+的现象。这也就给了我们很多思考,民间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活动的实践而广为流传,民间艺术的主体大都是民众,而活动的主体也是民众,这样主体的契合,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为繁荣乡村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当地的民间艺术从而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创新线下、线上的各种传播方式做好宣传工作,但在融合和传播的过程中,避免改变文化的底蕴,曲解活动的意义,出现低俗的现象。文化的根基+活动的实践,让文化自信和认同感深入人心,凝聚乡村文化力量,从而走出一条乡村文化振兴的道路。
第四,民间艺术+乡村教育+数字科技,强化乡村人才队伍,促进乡村人才振兴。青少年是我们国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将民间艺术融入乡村教育体系,民间艺术不仅为培养乡村人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进而人才的振兴,又能使民间艺术更好地流传下去。我们可以把当地的民间艺术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形式引进课堂。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云展览、云演艺的形式,把民间艺术转换成沉浸式体验、学生亲自去体验,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又会让民间艺术有了新的表达。此外,针对老一辈的民间手艺人、技艺人,要加强保护与传承,通过录制技艺视频的方式保存流传。通过“民间艺术+教育+科技”,建设乡村人才队伍,走出一条乡村人才振兴的道路。
第五,民间艺术+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乡村生态文明,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宝贵的财富资源。民间艺术是一种美的表达,我们可以把民间艺术和当地生态保护融合,不复刻、不模仿,打造绿色艺术的特色生态品牌。例如,将民间艺术的绘画元素融入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建设,借房屋庭院、田间地头、绿水青山,绘画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生活画卷。以“民间艺术+乡村生态”走出一条乡村生态振兴的道路。
民间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深远而艰难,在这条路上,既要传统又要现代,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为了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我们必须将民间艺术赋能并有效地融入,坚定地走出一条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乡村振兴道路。
编校:苏子君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亚丽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