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舞翩跹,黄土情深——记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伞头秧歌
在吕梁山脉的怀抱中,临县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厚重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而伞头秧歌,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耀眼的一颗明珠。伞头秧歌这一气势恢宏、场面壮观的群众性节日歌舞盛宴,以其欢快的节奏和生动的表演,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喜庆与祥和。
伞舞黄河岸
伞头秧歌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是一种向神明祈求庇佑、期盼五谷丰登的歌舞表演。远古时期,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会在祭祀仪式中载歌载舞,以娱神灵。这些歌舞不断演变,最终形成了如今的伞头秧歌。2008年,临县伞头秧歌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中国文联命名临县为“中国伞头秧歌之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伞头秧歌原始的祭祀功能逐渐淡化,现已演变为一种全民参与的“狂欢舞会”。每年农历新年之际,临县的各个村落都会自发组建秧歌队,上演伞头秧歌的精彩表演。这既是对新春的庆祝,也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临县伞头秧歌如同一曲悠扬的赞歌,回荡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寄托。
农历新年第一天的清晨,临县碛口镇的村民们自发地举起五彩斑斓的花伞,敲响震耳欲聋的锣鼓,跳起欢快的秧歌。锣鼓手们个个精神饱满,鼓槌在他们手中灵活翻飞,营造出百鼓迎春的热闹氛围,展现了临县人民勤劳智慧、勇往直前的崭新面貌。伴随着锣、鼓、唢呐的交响,在伞头的引领下,百余名秧歌手身着节日盛装,手持花伞、彩扇,踏着欢快的节拍,尽情舞动,将喜悦与欢乐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伞头领风骚
伞头秧歌之所以得名,皆因秧歌队中有一位手持花伞的领舞——“伞头”。伞头不仅是秧歌队的主唱,更是整个团队的灵魂与指挥官。伞头往往右手执花伞,左手握响环,伴随着锣鼓的节奏,引领全队翩翩起舞。伞头的舞姿稳健而精准,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力量与美感。伞头的歌声高亢嘹亮,咬字清晰,在为村民们带去欢乐与祝福的同时,也表达了临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期盼。
伞头秧歌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舞蹈动作,也不乏现代的创意元素。在伞头的带领下,秧歌手们身着亮丽的服装,手持彩绸、彩扇等道具,伴着欢快的节奏翩翩起舞。他们的舞步轻盈欢快,流畅灵动。在舞蹈过程中,伞头与队员们通过眼神、动作等巧妙互动,营造出热烈欢快的节日氛围。
热闹的伞头秧歌
在伞头秧歌的表演中,有一种独特的“掏场子”形式。这是一种在广场、庭院等开阔地带表演的集体舞,富有气势,规模宏大。“掏场子”由伞头带领,秧歌队伍通常先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大圆圈,随着伴奏节奏的逐渐加快,形成各种场图。随着场图的不断变换,整个秧歌表演达到高潮。每次变换场图前,秧歌手都要回到大圆圈,如此反复。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伞头与队员们配合默契,步调一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场面十分精彩。
鼓乐齐鸣响
在伞头秧歌的表演中,鼓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鼓手们身着彩衣,头戴白毛巾,腰间系着腰鼓,双手紧握鼓槌。他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有力地敲击腰鼓,发出阵阵激昂的鼓声,震撼着观者的心灵。
除了腰鼓外,伞头秧歌中还有板鼓、锣、镲、唢呐等乐器。这些乐器共同构成了伞头秧歌独特的音乐体系。在音乐的伴奏下,伞头与秧歌手们尽情舞蹈、欢唱,将内心的喜悦融入盛大的表演之中。
在鼓乐的烘托下,伞头秧歌的表演愈加热烈欢快。观众们也被这欢快的氛围所感染,纷纷加入舞蹈的行列。他们或挥舞彩绸、彩扇,或随着音乐的节奏扭动身体,共同享受这难得的欢乐时光。
传承与创新,共谱新篇章
伞头秧歌作为临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其传承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临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挖掘和研究伞头秧歌,整理出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传承机制,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展演活动,让更多的人亲身感受伞头秧歌的独特魅力。
秧歌队正在表演
当前,新一代的秧歌手们尝试将现代创意元素融入传统表演形式之中,使得伞头秧歌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他们通过改编舞蹈动作、融合杂技技巧等方式,创造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不仅丰富了伞头秧歌的内涵,也让伞头秧歌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伞头秧歌已经成为临县乃至山西省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它不仅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还逐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在各种文化活动和比赛中,伞头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作为临县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伞头秧歌在承载着当地群众的情感记忆和文化认同的同时,也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精神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伞头秧歌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临县人民勤劳勇敢、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看到他们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社会风尚;看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新时代新征程,伞头秧歌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向外界展示临县的文化魅力和发展成果。同时,它也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着当地人民不断前行、不断奋斗,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成为传承与创新的典范。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通过伞头秧歌这一艺术形式,感受到来自黄土高原的欢乐与激情。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郭欢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