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浦东新区老港镇欣河村:乡村振兴路上的改造与提升

时间:2024-12-31 09:41:32来源:中交园林(山东)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文字:秦海燕

  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城中村的发展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其普遍存在环境脏乱差、公共设施不健全、景观环境不足等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对其改造优化成为必然趋势。因其所处区域和景观特色不同,城中村改造不应千篇一律,而要结合实际情况,遵循村民意愿,本着保护乡村文化、造福村民的原则,对村内景观环境进行改造,增加绿化景观与文化造景,并注重乡村旅游业发展,使乡村生态环境焕然一新,尽快与城市接轨,实现城乡和谐统一发展。

城中村人居景观环境建设意义

  在城市化飞速发展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逐渐朝着郊区扩张,农村土地用途发生转变,由原本的耕种变成城市建设,村落被城市包围起来,形成“城中村”。在城市环境体系中,郊区农村属于组成部分之一,人口流动不大,以老年人为主,村内建筑和道路较少,人们外出不便利,且景观环境质量较差,绿化面积较少,与乡村振兴的基本条件不符合。在乡村振兴背景中,应深刻意识到郊区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振兴乡村旅游业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城中村人居环境、景观环境进行改造更新,从景观环境、公共设施等方面着手,使村民整体生活质量得以提升,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做好乡村与城市的景观衔接,对促进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和谐统一,促进乡村振兴目标达成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城中村人居景观环境建设现状

乡村概况

  以浦东新区老港镇欣河村乡村振兴改造提升为例,该村位于浦东新区老港镇西南角,浦东中部乡村振兴示范带,与惠南镇、书院镇交界,邻近大治河,与本镇大河村、海沈村、桥北村、远东村形成五村联动,成为浦东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五朵金花”。在老港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后,该村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以“天玑欣河,蔬香大地”为目标定位,充分发挥农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强化镇域雪菜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共同富裕”的理想愿景。

现存问题

  农宅风貌混乱。该村的房屋、道路因缺乏合理规划,大部分房屋由村民自行建造,存在部分违章建筑,建筑外观设计未能延续当地传统民居风貌特色,风格多元,新中式风格居少,多以洋房洋楼为主,蓝红顶交替,围墙风格多元,导致整个村落建筑形态各异,未能做到和谐统一,缺乏文化感;村民整体素质不高,存在垃圾乱丢、无人打理等情况,房屋周围杂草丛生,视觉环境欠佳,与城市景观反差较大,不利于市区整体文明形成塑造。

  村内基础设施不完善。该村内部公共活动场所较少,尚未创建文化交流区、老年活动区、停车场配套等基础设施,村内虽然设置健身器材,但大多老化受损,存在安全隐患,且分布散乱,数量较少,利用率较低;村内虽设置了热水站,但因年久失修,已经无法通电使用,成为摆设;多处垃圾站和公共厕所无人打理,夏季蚊虫滋生、臭味浓郁,严重影响周围村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态环境。

  村道景观不足。村道两侧进行了简单的绿化,但大多缺乏足够的绿化空间。这些空间常常被居民自建的菜园、花坛以及自留地所占据。而且,村民倾向于在河岸绿地和空闲绿地上种植蔬菜,且这种行为主要以自家前院和后院为中心。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这些区域的整体美观度受到了严重影响。此外,一些居民还沿街晾晒衣物,违章搭建棚架和花架等结构,这些设施又因为养护不善而逐渐荒废。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村落整体形象受到较大影响;局部村道两侧设置下水井,水泥路众多,无排水管道,在雨季很容易泛滥成泥,村民无法顺畅出行;村内空中线路杂乱,一些电线低垂挡路,不符合安全高度,容易引发触电事故,还影响街道美观。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中村人居环境与旅游业发展策略

调整建筑布局和形式,实现“旧村新生”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改造应在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尊重村民意愿,满足村民需求的前提下,开展民居整体修复改造工作。乡村为了实现“旧村新生”,应转变思想意识,“新生”并非“新建”,而是要从传统民居与现代建筑共存的角度出发,尝试从建筑功能、建筑结构、形态样式等方面着手,使乡村聚落空间得以重构,使乡村能够适应现代发展需求。对此,上海浦东新区老港镇欣河村在原有建筑结构基础上,提取原有建筑立面的关键元素,与当地传统建筑特色相融合,调整建筑布局与外立面改造,改变各家各户房屋各异的现状,将违规建筑依法拆除,重新规划,使村落整体和谐统一,实现“旧村新生”。在村口、村尾等重要位置设置标识牌,以发挥明确的导向和指引作用。农宅风貌的设计风格应当紧密贴合当地特色文化,同时,还需高度重视提升农宅的立面效果、材质选择与色彩搭配等方面,确保它们能够与整体村貌和谐相融,相得益彰;在道路两侧建筑外墙上,可以通过墙体绘画或者局部结合道路绿化、花坛等,设置文化栏,用于公示村内党务工作、优秀文化宣传等,如图1所示。

图1 公示牌设立效果图(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优化村落绿化,扎牢生态宜居

  针对该村存在的公共活动空间较少,公共设施不足、景观绿化不足等问题,有关部门应重视城中村居住与景观环境的改造升级,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种植适宜当地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绿植、扩大公共场所面积、加强管路与垃圾站的管理,通过多项优化措施,打造生态宜居村落,具体如下。

  一是丰富村落绿化。该村现有景观绿化较少,且美观性不足,可在村内打造主次景观节点,使整体景观环境得以优化,如图2所示。景观节点打造应充分借助地势,避让交通,构建分层绿化景观,且具有当地民居特色,结合季节变化规律进行景观设计,确保四季常绿,如图3所示。此外,迎合村民的生活习惯,鼓励村民在自家院子周围、马路旁种植适宜当地气候的牡丹、紫荆花、连翘等植物,不但可彰显村镇景观特色,还可与城市整体景观和谐统一,切实营造生态宜居村落,如图4所示。

图2 主要景观节点效果提升                 图3 主要门户景观节点设计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图4 周边宅前绿化提升效果图                图5 健身广场改造提升效果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二是优化公共场所。为了构建公共空间,将原本大面积杂乱绿化改造成景观休闲广场,设立公共活动广场,增加健身器材投放量,确保投放位置合理,提高健身设施利用率,同时结合花坛和指示系统,设计合花坛与座椅为一体的休憩空间,增强休憩交流的场地性和参与性;在合适场所增设文化雕塑,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居民参与到休闲活动中;在家门口服务中心内部设置村域特色文化宣传栏,向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整体素质,使其更好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重视村内现有文化资源保护,朝着旅游文化村的方向规划发展。同时结合宣传栏需求增加市民户外健身器械和运动场地,如非标半场篮球场地和乒乓球场地,热身活动区域,如图5所示。

  三是加强村内管路、线路、垃圾站等管理。针对该村垃圾站点无人清理,环境脏乱差的情况,应在路旁增设垃圾桶,并增加垃圾站点的数量,避免村民随手丢弃垃圾,加剧环境污染。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增加科技类投资,引入智能化垃圾管理系统,对建筑垃圾分类处理,一些特殊建筑垃圾还可循环利用,避免造成资源浪费。该村污水肆意排放、空中线路杂乱的问题,可设计和完善废水排放系统,在每家墙角处挖掘排水沟,改造排水体系,依靠水沟形成排水网络,提高排水效率,并在排水沟上种植树木与花卉,遮盖废水散发的异味,确保空气清新。将村落上方杂乱的线路分类整理,私设线路和无效线路一律清除,并确保悬空线路高度安全,避免人员与车辆行驶刮到电线,引发安全事故。

挖掘乡村“精神内核”,延续文化传承

  乡村的“精神内核”是发展的基础与源泉,应从乡村文化起源中寻找,并自觉延续传承文化,避免乡村文化出现断层。该村在文化宣传与发展中,与各级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创建美术、农业、历史等教育研究基地,深刻感受乡村历史文化魅力。例如,浦东新区老港镇欣河村周围休闲旅游目的地较多,包括航天主题馆、老港郊野公园等,村内具有多种特色文化要素,具备休闲旅游条件。例如,烟墩便是该村重要的海防与红色景观节点,对当地特色历史和红色文化传扬提供物质基础。铁桥文化同样是该村重要文化构成部分,以铁桥老铺作为历史文化景观节点,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并体验感受真正的“匠心文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还可举办各类展览、交流会等活动,吸引更多热爱乡村文化、历史文化的社会公众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由当地手工匠人与外来游客共同制作工艺品,设置铁桥集镇,由此加深游客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扬中,促进城乡文化交融。

制定乡村旅游方案及完善服务设施配套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浦东新区老港镇欣河村对乡村旅游业高度重视,并增加投资力度,制定完善的乡村旅游景观发展方案,以线串点,用旅游环线串起多个特色景区,实现精细化、差异化发展。因该村自然文化资源丰富,可依托自然景观、田园风光等,使城中村成为高品质的文化休闲旅游区。同时,还应不断完善旅游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为游客带来舒适的游玩体验,具体如下。

  一是优化区域自然景观。以烟墩路沿线骑行的“烟墩八景”主要节点为例,该段旅游线路包括“乡野花事”“田园剧场”“户外露营”“欣水乐园”“欣河小院”等多种休闲体验活动,植物种植区分为不同主题,有的主张生态自然,有的为山水烂漫,还有的为春花秋色,确保各处景致不同,小流域景观与绿地相得益彰,还可在道路上铺设彩色沥青,并结合骑行慢道,增设骑行驿站,如图6所示。同时局部平桥设计改为架空拱形桥梁,增强水上泛舟活动体验,取得良好自然景观呈现效果,东部还设置了“铁桥乐渔”主要节点,游客可垂钓、打捞,亲身体验渔民活动,感受乡野与渔家文化,如图7所示。

图6 骑行驿站(作者自制)

图7 稻田景观(作者自制)

  二是营造乡村田园景色风貌。以“田园水乡”为例,该段旅游线路途经农田,在村庄入口处设置一段慢行道,沿烟墩路至烟墩中心路、秀水路、欣铁路、春风路、卖盐路港路骑行,两侧为农田,种植色彩变化丰富的秋色叶树种、春色叶花灌木,营造出了绚丽多彩的道路景观。该线路路面采用“彩色划线+欣河特色标识”的设计,沿骑行路线对景观绿化进行改造和提升,并设置以休憩功能为主的驿站、公共服务中心等,新增观景平台设施,在稻田内放置景观栈道及打卡框景,游客可打卡拍照,增加骑行乐趣。进入稻米示范区后,不但可参观稻米制作过程、体验DIY活动,在秋收季节还可以一眼望穿黄金般的稻田,骑着单车在田间畅游,在麦浪滚滚中,享受最原始的乡村田园景色风貌。

  三是提升整体服务设施。该村骑行路上景观条件优越,观赏点位众多,在为游客带来独特视觉体验的同时,还要注重整体服务设施的完善。根据旅游环线设置公共厕所、林下生态、停车场、母婴室、咖啡厅、餐厅等,为游客带来贴心舒适的旅游体验。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结合区域情况,制定乡村旅游景观游览策划方案,打造生态宜居村落,真正实现“旧村新生”。对此,应通过调整建筑布局与形式、优化村落绿化、传承乡村文化、完善服务配套设施等方式,使现存的农宅风貌混乱、村内基础设施不完善、村道景观不足等问题得到改善,并结合村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特色文化等优势,探寻创新发展之路,形成独有的特色风貌,营造生态宜居的城中村环境,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郭欢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