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促攀枝花乡村振兴
以“新”促“质”,以“质”推“新”的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迭代升级后的新型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无限的动能与机遇。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驱动、科技为手段,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力。本文通过研究四川省攀枝花市乡村振兴现取得的成效,分析数智技术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所存在的人才结构性失衡、新型基础设施薄弱及传统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并就攀枝花市如何利用新质生产力解决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给出建议。
研究背景及意义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当前城乡社会发展、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矛盾的重大举措与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战略之路,才能不断推动农村、农业、农民实现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全面振兴与繁荣,建设农业强国,真正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不仅蕴含在特定的高新技术行业内,而且广泛包含于通过新技术创造新的物质生产过程与新的社会生产关系的过程之中。作为生产力迭代升级后的“新质生产力”这一划时代命题的提出恰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发展与顺利实现注入新的动力,成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加速器,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共同富裕、农村美丽和谐、生态均衡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源泉。因此,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全面赋能。国内不乏对于乡村振兴治理机制、治理逻辑方面的影响及问题研究,但对于乡村全面振兴的内驱动力以及结合具体区域的实践研究仍然不足。
四川省攀枝花市作为共同富裕试验区,要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能,实现区域可持续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赋能能够改善攀枝花市对于有限资源的依赖,减少能源过度消耗,适当弥补劳动力缺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推进攀枝花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向绿色多元化转型,为攀枝花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相关内涵及内在逻辑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生产力是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生产力共有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实体性要素,另外也包含科技水平、科学管理、劳动积极性等非实体性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要素的结构也随之蜕变,由此决定着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生产力的形态表现为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新质生产力就是在新时代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背景下演变出的先进生产力,它是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随着数字信息和知识教育水平的跃迁,人们的劳动素养以及学习能力大幅提升,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以及3D打印等颠覆性的高科技技术涌现,促进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模式的变革,亦推动和优化了生产过程。在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的条件下,相应产生了新能源、新型材料等劳动对象。区别于传统工业化技术,新质生产力依赖科技和数智的驱动,一改传统生产力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倡导低碳、循环和创新发展,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不仅如此,新质生产力还能使不同的产业及领域更好地进行融合,打破固有边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协同发展。在未来,它有望为基因编辑、芯片制造、元宇宙及脑机接口等新型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的问题导向作出的战略安排,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工程。其一,乡村产业振兴,即发展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其二,乡村人才振兴,即培育和引进高素质人才。人才兴,则农业强。其三,乡村文化振兴,即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焕发活力与生机。其四,乡村生态振兴,即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强调绿色保护、良性循环的乡村建设方式。其五,乡村组织振兴,即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党组织带动其他组织发展,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逻辑
新质生产力作为高科技、高效能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优势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一方面,农业新质生产力包括无人机技术、温室大棚技术、生物育种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提高农民生产效率和效能,保障了农作物的品质与数量;能够因地制宜形成数智农业生产模式,以科技创新为强农之路增添活力,发展乡村经济,推动产业振兴。另一方面,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可拓宽产业融合渠道,延长产业链。例如,结合旅游业发展“线上+线下”的农产品销售形式,完善物流体系,扩大产品销售范围。
2.新质生产力引领乡村绿色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手段。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可以减少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能耗,减轻农村地区环境污染,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过渡。
攀枝花市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问题
攀枝花市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
攀枝花市下辖三区两县,有乡镇街道49个,乡村占比达30.6%。作为四川省共同富裕试验区,攀枝花市一贯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深化改革,学习“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全域整治。米易县引用先进科学技术,建设智能温室大棚、工厂化育苗区、新品种试验区,提升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创新治理形式,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发展,引进蔬菜新品种100余个,繁育供应蔬菜种苗7000万株,带动周边群众每年人均增收2000元。西区鑫沙来生态果蔬种植基地专家利用“新品种+新技术”培育出白番茄、黑花生和奶油黄瓜,并探索出“整理土地+公司运营+专业带动”发展模式,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仁和区迤沙拉村作为全市首批和美村庄样板村,发展旅游业,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乡村治理,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攀枝花市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问题
1.人才短缺、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一方面,人才短缺。攀枝花市农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另一方面,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由于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专业培训力度不足的原因,攀枝花市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村干部老龄化严重,且整体学历较低,大部分缺乏管理经验。
2.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
首先,虽然攀枝花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不少,但实施项目数量大,导致资金分散,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限。加之,攀枝花市对基础设施的规划和管理不够明晰,攀枝花市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建设较城市而言相对滞后,尚未形成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条件,限制了智慧农业新业态的发展。其次,就交通基础设施而言,攀枝花市地理环境复杂,多山多坡,路面状况较差,且没有可以通航的河流,陆运和水运的条件和能力较差。农村道路规划和建设力度不足,地区与地区间交通不便,交通低效且安全性不高。最后,攀枝花市信号基站极少,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很低,通信基础设施条件差。
3.乡村产业体系滞后
攀枝花市农业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新型经营主体少,土地流转率低,产业有待转型升级。例如,攀枝花市乡村以芒果产业为主,农业产业经济收益较低。加之,由于人才、资金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攀枝花市农村数字化生产缺乏技术支持,生产效率有限,农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精深加工或品牌化的龙头企业带领行业发展;亟须形成绿色多元的可持续产业链。攀枝花市一直以传统资源型产业的重工业发展为主导,依赖资源储备,污染环境卫生,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较弱。此外,攀枝花市农村文旅融合发展欠佳,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规划和开发不足。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路径
创新人才培引机制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首先,凝聚人才力量要健全引进人才相关机制。政府要带头在高校或企业招揽人才,并健全相关福利制度以及优惠政策,吸引高质量人才流入,完善并实施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保障人才不易流失。其次,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和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完善培育计划并优化培训教育班子,强化思想教育,树立服务意识,积累工作经验,实现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最后,除了引入人才外,也要鼓励当地农民学习先进技术,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式的农学平台以助力农民参与专业培训。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乡村地区传统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广泛开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网络基站,提高信号强度,推进卫星遥感技术,提高农业产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促进产业整体的转型升级;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和投入扶持,优化交通布局,改善交通条件,减少农产品因运输问题导致损耗的情况,也有助于农产品进行流通、农村引入外来技术人才;注重生态保护基建、清洁能源设施的开发,处理遗留污染欠账,不断推进攀枝花市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教育、医疗等民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利用数字技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优化乡村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能够推进传统农业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农业业态转型。推动农村机械设备现代化,推广科技创新服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各个生产环节紧密衔接,利用冷链物流、农产品深加工等技术,延长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攀枝花市是全国闻名的“钒钛之都”,也是四川省唯一一个亚热带气候城市,工农业资源条件得天独厚,要因地制宜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形成攀枝花产业发展的独特竞争力,促进产业向绿色化、多元化产业转型,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在理论上契合、现实上必要、实践上可行,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优先方向。以新质生产力这一高效高质的科技力量赋能攀枝花市乡村全面振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有助于加强城乡要素流动,为人才队伍培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体系优化注入内生动力,助力攀枝花市打造“美丽宜居,和谐繁荣”的乡村新面貌。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对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融合机制的研究,探索更多创新路径,以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罗学茹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