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农旅融合 绽放乡村振兴新活力

时间:2025-05-19 09:28:33来源:山西省兴县县委党校 文字:王娟娟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面临传统农业效益低、人口流失、生态资源闲置等问题,而消费者对绿色健康产品和自然体验的需求持续增长,为两者融合提供了机遇,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就乡村振兴背景下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机制展开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融合路径,为农村产业创新、生态价值转化及农民增收提供支持与参考。

  随着居民消费升级,人们对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和休闲体验的需求显著提升,有机农业因其绿色生产方式和健康产品属性受到市场青睐,而生态旅游则依托乡村自然景观和乡土文化吸引游客,两者均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有机农业局限于种植和销售环节,附加值低;生态旅游则多以观光为主,缺乏深度体验和持续吸引力;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专业人才匮乏、生态保护与开发矛盾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了二者融合发展。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成为乡村振兴亟待破解的课题。从经济层面来看,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的融合能够延长产业链条,带动餐饮、住宿、手工艺品等关联产业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从生态层面来看,二者均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利用,有助于修复乡村生态环境。基于此,本文旨在系统梳理乡村振兴战略下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的互动关系,探索二者协同创新的可行路径,最终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融合的理论逻辑

有机农业的生态价值与经济属性

  传统农业依赖化肥、农药,尽管短期内能够提高产量,但长期来看易造成土壤板结、水源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而有机农业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不仅减少了对地下水和空气的污染,还能增强农田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从经济属性看,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与环保理念的增强,有机农产品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其价格高于常规农产品,为农民创造了更高的单位产值。乡村振兴背景下,有机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进一步释放经济潜力,农场体验、农耕教育等衍生服务将农业生产从单一的物质输出转向“产品+服务”的综合供给,吸引了大批城市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这不仅提升了土地资源利用率,还带动了包装、物流、电商等配套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与收入来源。

生态旅游的空间承载与文化赋能作用

  生态旅游以乡村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为载体,通过低干扰、可持续的开发方式,实现对地理空间的多维度利用,其空间承载功能体现在对土地资源的活化与整合上。例如,梯田既可维持水稻种植的生产属性,又可作为摄影打卡地与农耕文化展示区;森林在保持生态屏障作用的同时,可适度开发徒步探险、自然教育等项目,吸引游客。这样既避免了大规模开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又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协同优化。乡村文化包含农耕技艺、民俗节庆、传统建筑等元素,文化赋能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生态旅游可将传统农具陈列与手工制作体验结合,让游客在参与中理解农耕智慧;或者依托古村落建筑开展民宿经营,使老宅在功能更新中延续历史记忆。这不仅为文化传承注入了经济动力,还能激发本地居民的文化自觉与创新意识。

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融合的现实基础

乡村资源互补的天然优势

  乡村地区普遍具备发展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基础,耕地、林地、水域等资源为有机农业的多元化种植提供了条件,同时为生态旅游的景观设计创造了差异化空间。丘陵地带的梯田既能种植有机作物,又因其层次分明的形态成为观光热点;河湖周边的湿地既可通过生态农业净化水质,又能开发亲水休闲项目,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提升了土地综合效益。除了自然资源,乡村特有的文化传统与生产生活方式也为产业融合提供了驱动力。传统堆肥技术、轮作制度与现代有机种植原则高度一致,这些文化元素通过生态旅游的场景化再现,转化为农事参与、手作工坊、乡土美食制作等游客可感知的体验活动;对作物生长规律的掌握可转化为农耕教育课程,民间艺术可升级为文化展演项目。

绿色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

  从需求侧来看,当前城市居民愈发重视健康生活与精神层面的满足,有机农产品因其无化学残留、可追溯体系等特性成为品质生活的象征,生态旅游提供的自然沉浸体验则恰好满足其对慢生活、身心疗愈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购买有机产品不仅是获取食物,更是对环保理念的支持;参与生态旅游则不仅是休闲活动,还是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寻。这一过程中,购买农产品的消费者可转化为旅游客群,而旅游体验者也能成为农产品的忠实用户。从供给侧来看,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进一步加速了市场融合。有机农场通过开放参观、采摘体验等旅游功能将消费者从终端购买者转变为过程参与者,增强了其对产品价值的认知与信任;生态旅游运营商则提供定制化农产品礼盒、在地化餐饮服务等将旅游消费延伸至农业领域。绿色消费不再局限于单一商品、服务的选择,而是演变为涵盖生活方式全链条的系统性实践。

政策支持体系的逐步完善

  为促进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国家层面通过战略规划与立法保障为产业融合划定方向。其中,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兴旺置于首要位置,明确提出促进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路径,为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协同提供政策合法性。宏观政策既明确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又通过资源配置机制降低实施门槛,激发了地方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地方层面的政策着重于可操作性与差异化,多地出台了有机农业扶持办法,将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纳入补贴范围;生态旅游管理条例中增设农业融合条款,允许在景观保护区外围划定农业体验区。部分地区试点“融合试验区”模式赋予先行区域更大的政策弹性,如在有机认证中纳入旅游服务标准,在旅游评级体系中增加农业生态指标。

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协同机制构建

生态产业链闭环设计与价值增值

  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的割裂发展模式导致资源单向消耗,表现为农业生产后的废弃物未得到有效利用,旅游活动产生的生态破坏缺乏有效解决方案。生态产业链闭环要求对有机农业的种植、加工、消费环节与生态旅游的体验、服务、教育功能进行深度融合,将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秸秆、果皮等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旅游场景中的堆肥原料或手工艺品素材;同时游客在生态旅游中形成的环保认知能反向推动其对有机农产品的消费选择。二者在闭环中互为支撑,共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价值增值需要进行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在纵向层面,有机农业从初级农产品生产向深加工、品牌营销延伸,生态旅游从观光游览向研学教育、康养度假升级;在横向层面,将农业主题民宿将住宿空间与农田景观结合、旅游节庆活动嵌入农产品展销环节,并将农田的固碳能力、湿地的净化功能被量化评估并纳入市场体系。消费者在为有机产品支付溢价时,实质上同时购买了附带的生态服务价值;旅游消费中包含的环境保护基金则用于生态修复项目。

土地资源复合利用与空间功能重构

  在传统认知中,农田的核心功能主要是进行农作物生产,林地、水域等被划定为生态保护区,但在产业融合视角下,土地的空间价值被重新诠释。有机稻田既可作为粮食生产基地,也可作为插秧体验区、稻田艺术展示场;丘陵地带的茶园既能种植有机茶叶,又能开发采茶制茶体验、茶文化研学路线。由此,土地从单一生产载体升华为复合功能平台,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生共赢。对于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功能的重构,应编制多规合一的土地利用方案,农业生产区可划定特定比例的旅游服务用地,生态保护区外围允许建设低干扰的体验设施。同时,地下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支撑农业灌溉,地表保留耕作层维持生产力,空中架设观光栈道以丰富游览视角。空间功能的弹性切换使土地资源适应不同季节、不同需求的波动,有效避免了闲置浪费。在此过程中,农民从单纯的土地使用者转变为了空间运营者,激活了土地的多重价值属性,最终实现了空间资源利用效率质的飞跃。

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

联合开发特色农旅融合产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农旅融合产品的开发需立足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农田景观的季节性变化可转化为视觉艺术载体,如春季油菜花海、秋季稻浪起伏的自然画卷;农业生产流程的生态属性则能够设计为体验模块,让游客从播种育苗到收获加工进行全链条参与。此类产品开发的关键在于将农业活动的文化符号与生态价值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旅游元素,如传统农耕工具可升级为文化展示装置,有机堆肥过程可转化为环保教育项目,从而使游客在参与中理解农业的生态逻辑,丰富对有机农业以及生态旅游的认知。特色农旅融合产品价值的深化则需要与游客构建深度连接,通过开设土壤改良工作坊、举办生态农业讲座将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学习者。在此基础上,引导游客参与创作大地艺术装置,使农业活动升华为人与自然对话的媒介。这样,农旅产品成功从单一功能转向复合价值,既服务于短期经济效益,又承担起了传播生态理念、重塑消费观念的社会功能。

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

  有机农业生态基础设施的完善需遵循“最小干预、最大协同”的建设原则。在硬件设施上,道路系统的优化应采用透水路面、生态护坡等技术以减少对土地结构的破坏;水利设施的优化则要整合灌溉功能与景观效应,可将蓄水池设计为生态池塘,既保障作物用水又营造亲水空间;游客中心采用可回收建材与被动式节能设计;厕所系统引入微生物降解技术,确保功能性与环保性的统一。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与农业生产系统形成嵌套关系,既能满足游客需求,又能降低建设成本。在配套服务的优化上,标准化服务应涵盖食品安全检测、住宿卫生标准、导览服务规范等方面,通过认证制度与定期评估来实现服务的优化;个性化服务则依托在地文化挖掘与游客需求细分,可为亲子家庭设计自然教育课程,结合四季农事活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以及插秧、收割等体验,帮助孩子亲近自然、学习农业知识,为银发群体定制养生农事活动,如竹海养生、中医保健等项目,满足老年人对健康养生的需求,可以利用AR技术增强农耕文化展示的互动性。这种服务体系的立体化构建既能够保障基础服务的安全可靠,又能够为游客提供差异化体验,从而使生态基础设施的硬件投入转化为了可持续的服务增值,提升了行业竞争力。

构建多方合作与利益共享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推进需要构建多方合作机制,整合政府、企业、农户、消费者等多元主体的差异化诉求。政府追求的是生态效益与乡村振兴的平衡,企业则注重投资回报与品牌附加值,农户关注的是生计保障与传统技艺传承,消费者寻求品质与价值认同。多方合作需要构建对话平台,成立农旅融合发展理事会定期协商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环境保护等核心议题,政府负责提供政策保障与基础设施,企业负责市场运营与技术创新,农户则贡献在地知识与劳动力资源。明确的分工既有助于避免因角色模糊导致的资源内耗,同时也能够保持必要的弹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在初次分配环节将土地、劳动力、技术、管理等要素按实际投入折算为收益权重,以使农户不仅能够获得土地租金与劳务报酬,还能分享旅游收益分红;在二次分配环节,从旅游收入中提取固定比例用于农田生态维护与文化保护;三次分配时,应鼓励企业资助农民技能培训、共建文化传习所。农民系统性学习有机种植技术、生态管理方法不仅能提升农产品质量与产量,还能掌握生态旅游服务所需的专业知识,这种能力提升直接转化为收入增长空间。技能培训需注重与当地生态特征结合,避免标准化教学导致传统农耕智慧流失,应挖掘并传承梯田灌溉、生态轮作等本土经验,以保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同时也为生态旅游增添独特文化价值。共建文化传习所要求企业投入资源修缮传统建筑、恢复民俗活动空间,为村民提供延续手工技艺、节庆仪式的实体场所,让游客直观感受地域文化魅力。传习所培养的文化认同能够转化为消费动力,推动农产品溢价和旅游服务增值,使文化资源切实转化为经济收益。综合而言,多维度的共享机制不仅能够实现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还有助于构建起情感联结与价值共同体,为产业融合注入持久的动力,从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一方面,有机农业通过绿色生产方式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生态旅游提供特色化、本土化的体验内容;另一方面,生态旅游通过客流导入和品牌传播,拓宽了有机农产品的市场渠道,同时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与基础设施完善。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借助数字化技术进一步提升产业效率,推动“低碳农业+生态康养”等新兴业态发展,最终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长期共赢。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文娟

  编校:罗学茹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