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遍地黄花是金针——记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唐家堡村

时间:2025-05-15 14:58:47来源:村委主任杂志 文字:李佳睿

  黄花苗大苔繁、肉厚角长、七蕊金黄,这种看似平凡的植物,不仅是“素食三珍”之一,更承载着唐家堡村600多年的种植记忆。唐家堡村村“两委”以黄花为支点,撬动了一场从传统农业到现代产业的深刻变革。通过土地集约化、科技赋能、农旅融合,唐家堡村将“先天不足”的劣势转化为“富锌富硒”的优势,让黄花从“高投入、低产出”的风险产业,蜕变为覆盖种植、加工、文旅的全链条“黄金产业”。

  如今,漫步唐家堡村,智能喷灌系统在阳光下闪烁,主题公园里游客如织,加工厂内黄花酱香气四溢……这朵“振兴之花”不仅绽放于田间地头,更扎根于村民的致富梦想中。从“种黄花”到“吃黄花”、从“卖产品”到“卖风景”,唐家堡村的蝶变,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黄花源远韵流长

  黄花是大同市历史悠久的名花,而唐家堡村正是大同黄花发展的重要见证者。黄花最早可追溯至北魏定都平城时期,黄花因其金黄的花蕊与独特风味,成为节庆宴席的珍品。

  大同市(唐代时称云州)地处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交汇地带,当地的黄花通过商队贸易销往周边地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云州进贡长安的“云州金针”需经三筛三选,而唐家堡村因其拥有独特的火山土壤,且土壤中富含锌、硒元素,成为贡品级黄花的主要供应地。


唐家堡村石刻

  据记载,黄花在唐家堡村的种植最早可追溯至明洪武年间的移民屯垦时期。明洪武年间,首批移民带来的黄花种苗在沙质土壤中扎根,一代代人用竹篾筐盛满晨光中的花瓣,将移栽定植的诀窍编成俚语:“春分栽苗,夏至培土,秋分养根,冬至藏窖。”这些口传心授的农谚,历经风雨,至今仍在田间回响。村民的种植经验通过二十余代人的口传心授得以延续,形成了包含移栽定植、花期调控等在内的完整农事体系。明正德年间,大同府划定专门的黄花贡田,唐家堡村因土壤和气候优势成为重点种植区域。贡田的管理严苛,从播种到采摘均有严格的规范。可以说,黄花与唐家堡村之间有着渗透在春耕秋收里的深厚羁绊。

  至清代,晋商将大同黄花纳入万里茶道的贸易版图,唐家堡村的黄花产业也随之兴盛起来。当地村民采用传统工艺晾晒黄花,并用桐木匣、桑皮纸和毛毡进行包装,以确保其在长途运输中保持品质,大同黄花在多地被视为养生上品,黄花或与砖茶共煮、或与奶食同烹,种种习俗广为流传。清光绪年间,黄花峪因黄花遍野而成为当地胜景,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吟咏黄花的诗句,其中“黄花峪口晚风柔,万点金英入画眸”至今仍在村内口耳相传。


唐家堡村黄花有机标准化种植基地

  唐家堡村保留了传统的黄花腌制技艺。每年霜降后,村民依照古法将采摘的黄花铺在竹篾席上阴干八日,每日翻动三次以保证水分均匀蒸发,之后再用陶瓮层层腌制,最终制成酸香扑鼻的“黄花菹”。这一技艺已被列入大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在唐家堡村的民俗体验区,游客仍可向村民学习黄花腌制技艺,亲身感悟那源远流长的乡土智慧。

  穿越悠久的岁月长河,唐家堡村的黄花不仅散发着大同的历史芬芳,更将农耕文明的基因深深植入这片土地。黄花始终是唐家堡村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见证着村庄在时代浪潮中的蝶变与新生。

黄花走上“振兴路”

  唐家堡村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年均日照达2 800小时,昼夜温差达15~20℃,加之火山活动形成的富锌富硒土壤层与桑干河故道沉积的腐殖质,共同造就了黄花种植的先天优势。而且唐家堡村种植的黄花品类涵盖七月金针、九月菊等12个品种,极受业界青睐。

  基于黄花在唐家堡村所具备的深厚历史积淀与优越自然条件,唐家堡村村“两委”自2016年起将发展重心聚焦在村内“土特产”黄花上,全力推动产业发展。然而,黄花种植面临诸多棘手难题:其种植周期长达3年,需经历6次移栽,工序繁杂;根系对湿度极为敏感,稍有差池便影响生长;村内平整耕地有限,难以实现轮作休养,土壤肥力难以持续保障;村民老龄化严重,对无人机植保、智能滴灌等新技术接受度不高,致使黄花种植长期深陷高投入、低产出的产业困境,发展步伐受阻。因此,在此背景下,如何突破抗风险能力弱、耕地碎片化、劳动力老龄化的桎梏,将零散种植转化为集约化生产,使黄花真正成为唐家堡村富民强村的特色产业,成为摆在干部、群众面前的现实难题。


唐家堡村主题墙

  2011年,唐家堡村村“两委”乘着脱贫致富的东风,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经济扶持下,就“黄花产业”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为大规模发展黄花产业,村“两委”大力集约村内闲置土地,为黄花种植提供广阔用地;积极进行道路硬化、改水改电等工作,为黄花种植提供硬件支持;利用村内学校、广场等大片场地增加晾晒空间和时间。集约化的农业用地和强有力的硬件支持增强了村民种植黄花的信心,政府还为农户出台了分红、补贴、土地流转费等一系列奖补政策,村民种植黄花的意愿显著提升。

黄花富含“科技感”

  唐家堡村对黄花产业的改革远不限于此。唐家堡村统筹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并配备智能喷灌、滴灌系统,以数字技术驱动黄花种植的全流程管理。

  为推进黄花科学种植,唐家堡村村“两委”积极学习,抓住“5G”“物联网”的风口,在黄花种植基地搭建智慧农业监测系统,安装微气象设备和物联网传感器,推进农业与科技联动。该系统可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和湿度等指标,通过精准数据分析,科学调控种植环境。“以前种植全靠人力,现在种植全靠机器,省事多了。”村民欣慰地说道。靠数据监测黄花状态,靠机器推进黄花生产已成为唐家堡村的常态。如今的黄花种植基地在中耕除草、肥水管理、病虫防控方面都实现了机械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黄花种植呈现出浓浓的“科技范儿”。


云州区忘忧大道唐家堡村段

  “以前黄花又要浇水,还不好摘,现在好了,有设备,也有专业采摘员,再不用担心收成了。”村民擦拭着竹篾筐上的晨露,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黄花的育苗阶段,农技专家指导铺设带有土壤传感器的滴水设备,科学调节滴灌频率,让嫩苗始终浸润在22℃的温润环境中;待到五月抽薹期,村“两委”不仅使用无人机喷洒有机肥,还在田垄间加装遮阳网,防止花瓣被烈日灼伤。村口新落成的加工中心里,带着露珠的黄花经过多道工序,从微波杀青到真空锁鲜,最后被送入零下18℃的冷库时,花瓣仍保持着舒展的弧度。

  “精心处理好的黄花,有时还能卖出大同黄花的最高价。”村民说道。如今黄花产业链已延伸至深加工领域,在延伸加工链条方面,建成了黄花酱菜车间;在拓展销售渠道方面,搭建了电商直播中心。唐家堡村的黄花产业形成了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这朵曾默默开放在田埂间的忘忧草,如今真正成了乡亲们致富增收的“黄金花”。


黄花公园

黄花成为“致富花”

  发展至今,唐家堡村在“黄花路”上依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座承载着黄花种植历史的古村落,始终秉承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产业技术相融合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与经济发展并重的乡村振兴之路。

  唐家堡村黄花种植基地中设有黄花加工厂,每当黄花采摘完毕,一部分黄花会进入冷库以便近期运送售卖,一部分黄花则会被送往加工厂进行二次精深加工。在多道加工工序中,独创的蒸晒工艺通过精准控制蒸汽温度与晾晒周期,使成品黄花菜的营养价值得到显著提升。在加工厂中,经过称重、清洗、杀青、蒸制、晾晒、分拣、包装等一系列流程,黄花被包装为琳琅满目的商品销往全国各地。目前,黄花已经被开发为黄花干菜、黄花酱、冰鲜黄花、黄花饼、黄花化妆品等多种产品,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于细微处逐渐成为生活必需品,黄花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唐家堡村在农旅融合路上持续发力,挖掘黄花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村中打造黄花公园和忘忧小镇。


黄花公园“忘忧草”雕塑

  黄花公园是忘忧大道乡村旅游带的核心景区,园中有黄花观景平台、眺望台、黄花主题广场、驿站以及黄花栈道等,在这里,游客既能登高望远感受黄花漫山的诗意,又可漫步栈道亲近乡土气息,每一处景观都诉说着乡村旅游的活力与魅力。每逢盛夏,黄花公园里黄花盛开,金黄的花海与翠绿的田野交相辉映,游客可以惬意观赏黄花,感受生态美景。在此,黄花既是可食用、能外销的“致富花”,又是适宜观赏、打卡的“网红花”。

  公园旁新建的忘忧小镇也是一大特色,小镇融合当地历史文化与萱草文化,以“村景合一”的乡村旅游模式,将田园风光与时尚生活、现代气息与乡愁民宿巧妙结合,形成宜业宜居的多元特色街区。小镇设民俗体验区、非遗文化店、文化广场等,让游客在品味黄花美食的同时,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体验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

  发展至今,唐家堡村已经成为云州区黄花规模化种植最大、最典型的村庄,

  黄花产业有力地带动村民持续增收,成为唐家堡村的特色产业,也成为唐家堡村走向市场、走向全国的绿色名片。


黄花公园“忘忧草”雕塑

  又是一年黄花季,唐家堡村的这朵穿越漫长时光的忘忧草,如今已化身为乡村振兴的“黄金花”,不仅绽放出经济价值的璀璨光芒,更传承着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描绘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

  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从单一产业到三产融合,唐家堡村以黄花为媒,将贫瘠土地变成富民沃土,把历史记忆转化为发展动能,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游客在主题公园流连忘返,当黄花产品热销全国,当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朵花的蜕变,更是一个村庄的蝶变,“黄花路”如今不仅是村民们的“致富路”,更成为乡村的“振兴路”。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文娟

  编校:罗学茹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