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激活江苏省乡村数字经济新动能

时间:2025-04-24 13:32:21来源:盐城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文字:胡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充分依靠科技塑造发展新优势,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载体,推动数字经济与现代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速城乡融合发展。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在省“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打造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在当前数字经济背景下,江苏省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基础建设、区域发展、人才培养、资金使用四个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加快技术研发,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做好区域平衡。江苏省应从数字经济的角度诠释乡村振兴的内涵,将工作落到实处,促进数字经济在省内农村的发展,助力打造美丽乡村,当好我国乡村振兴排头兵。

  从历史发展的长河看,我国传统的农耕文明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农村地区拥有其独特地理优势,它不仅能够为农民提供生计,还可以支撑当地的生态建设,为城市的发展助力。截至2023年3月,全国农村人口为47 700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33.84%,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容忽视。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应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为主流的数字技术发展迅猛,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新的活跃点和增长点。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抓住新一轮的信息革命技术契机,我国的数字经济在规模、影响力、水准等方面均处于世界前列水平,数字经济的浪潮已经在不断地渗透到广大农村地区,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将数字经济和农村发展结合在一起、怎样结合在一起,成了现阶段讨论的热点问题。早在2018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中就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与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正式提出“数字乡村”的概念。2019年发布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数字乡村建设既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大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农村建设,提出了大数据战略和数字乡村战略并加以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江苏省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2023年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二位,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湿润,省内平原地势较多,有利于大面积种植农作物,被誉为“鱼米之乡”。2020年发布的《关于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提升乡村信息基础设施规划水平、推动农业升级赋能行动、开展信息技术便民惠民活动以及提升数字乡村治理保障。2022年,《江苏省“十四五”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中对物联网技术、农业电子商务、信息进村入户、农业管理服务四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2024年发布的《江苏省数字乡村建设指南(试行)》中明确指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包括乡村基础建设、数字乡村支撑中枢、绿色智慧乡村、乡村数字治理、乡村数字服务、乡村数字生活等,并且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该指南的内容将会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一系列的文件和政策引导下,江苏省迅速打造了一批样板区和示范区,推动了高质量发展,巩固了江苏省在长三角区域的领先地位。但与此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江苏省人多地少,农业发展方式存在问题,城乡之间存在不小差距,苏南苏北发展差距较大、农业尖端科技尚待突破。因此,数字乡村建设是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法宝,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探究江苏省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参照。

数字经济背景下江苏省乡村发展现状

乡村信息基础设施趋于完善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做好信息基础建设,才能充分挖掘出乡村数字经济的潜能。截至2023年,江苏省全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投资高达29亿元,13 710个行政村的核心区域均已经实现5G信号覆盖,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90%。全年新建行政村5G基站9 543个,铁塔350座,建成智慧广电乡村200个。农村网民数量持续增加,截至2022年,全省农村宽带接入用户1 447.3万户,物联网终端用户达到2.3亿户,排名全国第二,综合算力指数高居全国第二,工业互联网标识建设成效全国独占鳌头。

乡村信息服务体系稳步提升

  为解决农村地区物流不通的问题,江苏省推出了“交通运输+邮政快递+农村社区”的农村物流服务模式,并于2021年底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快递进村”省域全覆盖。为了让更多的农产品走出去实现收益,江苏省聚焦涉农电商,积极发展直播电商新模式,提升电商运营组织水平。2022年全省农村网络营收额超过3 000亿元,位居全国第二,2023年上半年达到1 511.4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1 226亿元,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与此同时,省内各类公共数据平台的搭建为乡村信息建设提供了应用支撑,政务“一朵云”总体框架确立,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全覆盖;省农业农村大数据“苏农云”平台建成,给广大村民提供了沟通、反馈、解决问题的渠道,做到有求必应、精准解答,为江苏省乡村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乡村数字治理能力不断强化

  乡村数字化治理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其中一环,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江苏省乡村数字治理颇有成效,《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指出,截至2021年底,江苏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达到58.7%,列全国第二,其中村级“三务”网上公开行政村覆盖率100%,村级在线议事行政村覆盖率99.6%,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应用系统行政村覆盖率99.7%,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行政村覆盖率99.6%,各项指标均在全国前列。同时依托“智慧江苏”不断建设和加强管理平台系统,强化乡村数字化治理的能力和机制。

数字经济背景下江苏省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农业数字技术装备有待升级

  前沿技术在江苏省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应用尚未完全普及,在《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中显示,江苏省的农业生产信息化率为48.2%,未能超过50%,仅位列第三。在近些年的全国农业数字化省份排名中,江苏省虽然位居上游,但始终不能进入顶尖梯队。这说明江苏省的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与国际高端产品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表现在精度、寿命以及性能方面。除此以外,乡村农业信息自动化收集分析、智能化决断、高精度控制的应用相对较少。在个别地区,“唯产能论”“靠天吃饭”等传统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存在不相信现代科学技术的案例。

数字乡村区域布局有待平衡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影响,江苏省内各地区的乡村数字化建设存在较大差距,可以概括为南强北弱,以南京、苏州为首的苏南地区地理位置突出,地处长三角核心地带,乡村信息化建设相对领先,农产品产业园区相对较多,消费市场更广;泰州、扬州、南通所在的苏中地区紧靠南京和上海,加上长三角的辐射,也取得了成就;以徐州为首的苏北五市乡村信息化建设相对分散,集约化管理较为困难,缺乏大经济圈的辐射,再加上省内对苏北的定位是“粮仓”,导致其乡村数字化建设很难发展。

乡村振兴资金投入有待提高

  一方面,资金投入量需要提高。尽管2023年,江苏省启动了新一轮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三年建设计划,总投资高达1 178个亿,但是与隔壁经济大省浙江相比,依然稍欠力度。而这仅仅是直观影响,间接影响会削弱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使得一大批投资者陷入观望状态,因为政府投资的金额直接反映了对乡村数字建设是否重视。另一方面,在资金利用率方面有待加强。江苏省在国内的投入资金量位列顶端,但是成绩差强人意,说明在使用率方面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对于一些乡村项目建设前期没有深入考察调研,另外对乡村振兴的资金监管相对缺乏。

乡村信息人才队伍有待建立

  人才永远是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关键。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众多热爱农村、擅长农业、懂得信息化操作的高端人才深入广大农村地区,帮助农民学习互联网相关知识,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熟悉农产品销售平台。然而,实际情况表明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苏南地区尚能留住人才,苏北地区因为经济发展以及一些历史原因导致年轻劳动力和大学生外流现象严重。以苏北盐城市为例,该地大量劳动力流入上海,2023年上海外来流动人口中,盐城籍占比高达13.73%,再加上2024年盐城市加入“上海都市圈”,人口外流现象进一步加剧,大环境的恶化导致无法留住人才。

数字经济背景下实现江苏省乡村振兴的对策

突破前沿技术,推广数字装备

  要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速推进农业装备研发制造实验应用一体化工程,优化农机装备产业集群,进一步建立农业生产全年机械化示范县,加快推进农业智能化场景应用。支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打造出一批作业精准、性能优越、决策智能的一体化新型农业装备,加强商业化培育的能力。例如,在常州市的一些农村地区,农场主通过手机就可以指挥农机开展无人作业,实现稻麦生产耕、种、管、收、储全程机械化作业。同时,应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加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助力农业设施智慧化发展、管理、维护。高校、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应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在关键领域合作突破技术壁垒,安排技术人员定期走进农村并实行驻点机制,全程指导村民操作,扩大数字技术在乡村建设中的覆盖范围,将前沿技术带入每一个农村家庭。

打破区域壁垒,实现均衡发展

  江苏北部地区经济相对薄弱,尤其是农村地区情况更为复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思想工作队伍主动出击下沉到乡村地区,对当地村民开展多形式、多层次活动以及会议,要解放当地农民的思想,改变其传统种植观念,使其主动融入数字乡村建设的浪潮,同时,要让其树立正确、科学的思想观念;其次要加快构建完善苏北地区农村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千兆光网、5G等领域的完善,通过改善基础条件,缩小南北地区之间的鸿沟,最终形成智能乡村,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最后是在政策制定上要有针对性,根据南北地区的差距,制定差异化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苏北农村地区的积极性,让人民有希望、有盼头。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利用效率

  一方面,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要拨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乡村振兴建设,向外界传递积极的信号,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流向农村地区。另一方面,资金的使用效率要提高,有以下做法。首先,成立专业的评估分析机构、部门以及评估团队,对于即将开展的乡村建设项目进行实地考察、风险评估、资金评估,做到资金使用“有的放矢”;其次,资金的使用要实现多元化、多层次,不能把资金只投入到重点领域、重点环节,要实现多点开花,如此有利于使用效率提升;最后,资金的使用过程需要专业的部门来监督,要有详细的使用流程,做到全程有监管,每笔账可查,杜绝贪污、中饱私囊的问题的发生。

加快队伍建设,留住数字人才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第一,在省内高校要进一步开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成立数字经济研究所,做好人才梯队储备建设;第二,要通过制定丰厚的政策待遇,引导大学生、青年到乡村工作,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要通过优惠政策留住已经扎根农村地区的有志青年。第三,要通过更多的优惠政策,例如,解决配偶工作、落户、解决住房等,吸引外省甚至是国外的优秀人才来到江苏省,建立全省“数字人才”专家库,对顶尖人才实行“一人一待遇”,将他们纳入各类人才计划的支持范围。

  目前来看,江苏省的乡村振兴在数字经济的大环境下稳步推进,按照省“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分析,各项指标稳步增长,趋势良好,总体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在全国也属于领先水平。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对存在的顽固问题加以重视,包括资金使用、人才引进、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人才引进方面,旧的政策福利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这就需要江苏省能够推出一些新的福利政策,以更好地吸引人才。这些问题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政府牵头出台一系列有利政策,联合社会团体协同合作,共同去监督、完善。江苏省作为经济发展强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能满足于当下取得的成绩。希望文章的研究能够给江苏省数字乡村建设带来一些参考,促进江苏省乡村数字经济的发展,助力江苏省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董卫娟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